有条件的高校应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增设国学经典、书法鉴赏等选修课程。福建省教育厅印发《福建省高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行动计划》,将重点培育建设10个福建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基地。(2016年4月25日《福建日报》)
传统文化进校园,已经不算新闻了。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有识之士出于对传统文化、面临失传危险的担心,积极提倡将传统文化引进校园里,希望利用学校的教育氛围以及校园文化的平台,将各种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这是应该支持与点赞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历史凝结,是我们民族得以生存延续的最宝贵的文化基因。
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小学阶段和初中低段,传统文化进校园,依托课程的形式,确实是比较可行的,也符合素质教育内容上的诉求。但是到了以应试为主的初中高段以及高中阶段,再以课程的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就显得有些勉强了,毕竟升学考试中,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是很占优势。现在,传统文化要想走进高校,就更要谨慎动用课程手段,否则效果会差强人意。
高校课程的设置是一个经过反复论证的科学化过程,什么课程可以开设,开设在哪个学期,每周开设几节课,都要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安排的,不能随意性地穿插,不然就会破坏课程设置的整体性构架,使高校的课程教学显得不够严谨。况且,现在的高校课程安排已趋于饱和,学生从早到晚都在上课,本身已经疲于应付了。(www.xing528.com)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种类很多,地域分布也不相同,绝不是一两门课程就可以承载的。有些院校,将这些传统文化包装成国学的模样,“国学是个筐,统统往里装”,然后开设一门所谓的国学课,内容五味杂陈,教法五花八门,学生最后也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有些院校,好像是注意到了这种课程设置上的问题,将部分传统文化的内容开设成公共网络课程,其意在于并不挤占必修课的位置,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学习,确实颇有可借鉴性。
只不过,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琴棋书画,还是武术搏击,其传承的最佳方式都是口授心传,其精髓内容,绝不是网络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解决的。利用网络平台来学习传统文化,皮毛可以,深入则不可。因此,从目前已经实施的情况来看,确实也不够理想,大多数的学生仍然在应付,草草交个作业了事。
与其泛而不实,不如精而有效。笔者认为,传统文化进高校是应该的,但是不能总拿课程说事,以开设课程的方式去匆匆推广。高校完全可以利用其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以兴趣小组或者社团的方式,开展师生之间的贴近式互动学习,既符合传统文化的教学特点,又能够保证吸引一批真正的传统文化爱好者进入学习者行列里,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名师出高徒,教学相长,一方面,老师的教学兴趣会被激发;另一方面,老师的教学能力与研究水平也会得到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