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基础。没有健康的体魄,成绩再优秀也算不上是合格的人才。近年来,各个高校在开展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健康水平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但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健康意识淡漠,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能力不足,导致锻炼不够、睡眠不足、作息不规律和膳食不合理等非健康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影响他们健康的危险因素。
有鉴于此,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高校应按照纲要确定的原则、内容,因校制宜制订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开设健康教育公共选修课,加强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性与生殖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健康教育。
《纲要》要求各高校开设健康教育公共选修课,引导大学生成为传播健康理念、引领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人群,确实是颇具现实针对性的。但是,健康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教育,重在通过学生具体的行为感知,增强他们的健康意识,提高他们的健康素养。这个目标的实现,单靠开设公共选修课,同时辅助于舆论宣传,是很难完成的。笔者以为,高校体育是实施学校健康教育最重要的载体,高校健康教育应从体育着手。因为充分的体育锻炼所形成的身体素质和能力,正是获取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实现心理健康、性与生殖健康,具备安全应急与避险能力的有效前提,反之亦然。
颇具意味的是,就在教育部印发《纲要》后不久,2017届1206名南开大学毕业生在如愿领到了学历证、学位证的同时,还获得学校颁发的“体质健康证书”。这是南开大学首次向毕业生颁发盖有学校公章且由校长签发的“体育合格证”。把学生的体质健康放置于和学业同样重要的位置,这显示出南开大学对于学生体育锻炼的实质性重视,是对教育部《纲要》的一个强有力支持。(www.xing528.com)
只是,2017年南开大学获得“体质健康证书”的学生只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37.1%,这一比例逐年提升,今年达到了58.7%。但即便这样,仍有40%以上的毕业生无法拿到“体质健康证”。实事求是,就国家每年都在进行的大学生体质测试来说,南开大学毕业生获得“体质健康证”的数据,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我国大学生体质的基本现状。比较而言,国内各高校每年上报的学生体质测试数据的合格率都在90%以上,南开大学今年58.7%的毕业生“体质健康证”获得率更能说明目前高校健康体育工作的实际。
南开大学的历史上对于学生体育的重视是有目共睹的,南开大学的创始人张伯苓先生在南开教育体系中曾经推行的“强迫体育”,震动教育界,效果良好。学校当时规定学生体育成绩必须达到一定标准,考试不及格者强迫运动,及格者也要选择一定的项目定时练习。学校每年都定期体检,对于身体某部分特别弱的学生,必须加强锻炼以弥补其不足。否则,不能毕业。台湾大学教授齐邦媛在《巨流河》中回忆其在重庆南开读书时的场景,“每天下午三点半,教室全部锁上,每个人必须到操场参加一种球队,除了下大雨,天天练球、比赛,无处逃避”。
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要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意见明确,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其实,高校对于学生的体育能力历来都是有具体要求的,只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不够严格规范,造成了学生在有体育课的情况下,体质水平和健康素养仍然令人担忧的状况。现在看来,要想真正实现“体育不合格者不能毕业”的硬性要求,就必须效仿南开大学这种“强迫体育”的做法,依靠强制性的手段,把学生从懒散的疲倦状态激活到运动中来,才能真正实现高校体育应有的育人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