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徐特立随中共中央机关进入北平,先后参与国共和平谈判、全国文化教育事业的接管等工作。在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上,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1日,他登上天安门城楼,目睹了毛泽东主席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聆听了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欢庆为之奋斗了近50年的革命理想终于成为现实。
这年,徐特立已经72岁,在常人看来实在可以颐养天年了,然而他却从不因年老而松懈。欢庆之余,他想到的不是革命大功告成,可以坐享清福,而是国家在经济、文化建设方面面临的艰巨任务。他在《祝吴老(指吴玉章)七十大寿》的诗篇里写道:“……百年殖民地,从此永完结。前途之艰巨,基本在建设。幸勿过乐观,成功在兢业。您我励残年,尽瘁此心血。”[10]表现出敏锐的政治眼光、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宏伟志愿。他对好友谢觉哉说,人一天没停止前进,就没有老,一旦停止前进就老了。徐特立年愈老而志愈坚,为了勖勉和策励自己,他制订了一个20年学习和工作计划,作为晚年的奋斗目标。他说:“我认为学习是没有年龄限制的”[11],“参加新的斗争,就要有新的知识。要是不学习,思想一停滞,人就真的老了,只要不断学习,就永远不会衰老”[12]。
徐特立老当益壮,朝气蓬勃地投身于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他担任了中共中央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以及中宣部副部长兼教育研究室主任等党政领导职务,并曾兼任党史资料室主任、中国历史学会和地理学会名誉主席。虽然年事已高,政务繁忙,但他亲自领导了《中国通史资料选编》的编写工作。据郭能雄等编写的《勤奋学习》记载:徐老在编写《中国通史资料选编》时,桌上堆满了各种参考书籍。不过,他年岁大了,记忆力不大好,尤其是历史年代,常记不住。他就把历史年表一大张一大张地抄出来,挂在屋子里,一进屋子,就看得清清楚楚。他睡觉前、起床后,常常对着墙壁朗读、默念,一直到记熟为止。
1954年前,徐特立曾系统地学习和研究过党史、中国古代史、民族史、语言学、逻辑学,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1956年后,他又潜心钻研了政治经济学,并写了大量读书笔记。他还从头精攻中国语言学,钻研《米丘林学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据董纯才回忆:1965年,徐特立已88岁高龄,因病住院,而在他病房的桌子上,却放着《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的大字版本,他还那样孜孜不倦地学习毛泽东著作。[13]董必武写诗称赞徐老:“吸取无所限,到老犹磅礴。”[14]
【注释】
[1]俞子夷(1886—1970),江苏吴县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早年参加光复会,积极从事反清活动,曾在小学、中学、师范、大学任教,1949年后历任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厅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杭州市民进主委等职。
[2]杨月如(1873—1916),上海金桥人。1902年赴日留学,年底回国从事师范教育,参与创设上海速成师范讲习所、初等小学师范传习所及师范补习科。民国成立,担任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1915年4月,奉教育部电召到京,会商编审教科书,因车祸于1916年1月去世。编著校阅有《师范讲习科用修身教科书》《师范中学修身礼仪法》《欧美公德谈》等20余种。
[3]秋瑾(1875—1907),女,浙江绍兴人,近代民主革命志士。曾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1月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3月间回绍兴,与徐锡麟等创办明道女子学堂。1907年7月于浙江绍兴古轩亭口英勇就义,年仅31岁。著有《秋瑾集》。
[4]李石曾(1881—1973),河北高阳人。近代教育家,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1906年加入同盟会。曾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校长、北平研究院院长、总统府资政等职。早年发起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
[5]武衡、谈天民、戴永增主编:《徐特立文存》(第五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40页。(www.xing528.com)
[6]谷斯涌:《革命老人徐特立》,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年版,第39页。
[7]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编:《徐特立传》,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8—59页。
[8]李龙如、李暄主编:《一代师表徐特立》,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379页。
[9]谷斯涌:《革命老人徐特立》,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年版,第42页。
[10]叶剑英等:《十老诗选》,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第169页。
[11]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编:《徐特立文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6页。
[12]谷斯涌:《革命老人徐特立》,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年版,第44页。
[13]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编:《怀念徐特立同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页。
[14]董必武:《董必武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