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十分注重勤俭朴素。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国家一要勤,二要俭,不要懒,不要豪华。懒则衰,就不好。”[4]“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勤俭办一切其他事业,什么事业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这就是节约的原则,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5]刘少奇强调:“马克思说:无产阶级要解放全人类,要解放所有劳动者,而后自己才能获得解放。共产党员如果待遇太高了,就不利于团结群众,在政治上就会陷于被动,对解放群众、解放自己都没有好处。如果我们的待遇比人民低一些,政治上就很主动,就便于团结教育人民,便于解放全体劳动者,也便于解放自己。现在应该多提倡艰苦朴素,少宣传生活如何美好,要多为人民着想。”[6]周恩来提出:“我们要提倡养成朴素的作风,我们的党也好,政府也好,军队也好,机关也好,假设有铺张浪费的现象,我们很欢迎青年人来批评。”[7]朱德认为:“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8]
徐特立作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更是践行勤俭朴素的典范。他提出,勤劳俭朴的生活能锻炼坚强的意志、陶冶崇高的品质。“我平生过惯了俭薄的生活,觉得只有这样,才能使精神愉快。”[9]在任何时候,徐特立始终都保持着勤俭朴素的作风,以此反对资本主义的“香风妖雾”的腐朽生活方式之侵袭。他说:“我们要改造世界,而不要被旧世界所玷污。”[10]这里拟从勤俭办学和生活朴实两个方面来谈论徐特立勤俭朴素的感人事迹。
1937年1月29日,朱德在给徐特立的一封信中说:“徐老头,你是一个革命职业家,你是一个老共产党员,又是一个教育家。你一生能勤工俭学,能吃苦耐劳,反抗社会不平制度,并要征服自然,你是一个百折不屈的老革命家。”[11]本来,勤俭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勤俭办学正是徐特立的最大办学特色。可以说,他所创办的学校,基本上都是白手起家、因陋就简、艰苦创业而奋斗出来的。他自己讲:“我一生办学校,就是靠的勤俭办学。”“我受祖母的治家教育最深刻,我一生刻苦,和我妻能在20岁以后脱离我独持家政50年,都和祖母的教导有关。我离家时曾将一个高级小学的事务工作交给我妻,13年来她一直坚守岗位,不独教育了我的儿女,且教育了地方子弟。我的收入除自己一家生活费用外,不事积蓄,均用在买书和办学上。妻子不随我住长沙城,他们住乡间,这样可以节省好多费用。我谢绝了一切应酬,朋友们也很谅解。抗战期间,我到长沙工作两年,只开支五元酒席费,为宴请法国记者。节俭是我自小养成的生活习惯。”“我自己没有财产,也没有办公欠过钱,有什么能力创办学校呢?我的办法就是每日多上课两小时,一月多得六十元,分给两个高小用。家人留在乡下节省日用,谢绝一切应酬,绝对不请朋友吃酒肉和茶点。”“小学不收费用,师范收费减少到一般私立学校之下。改良教法,自己做刻苦的模范,这样来发动教员和学生爱校的情绪,增加他们的积极性和人力上物质上的一切帮助。”我们党办学的历史,也是勤俭办学的历史。“‘过去陕北在战争中受着经济封锁,学生买不到纸笔墨,就用木盘装着泥土,用木棒或手指在土中写字;没有书籍,教员抄写在黑板上,学生在土盘练习;黑板桌椅一概没有,还建立了四百三十个小学校。鲁迅师范学生三百余人,没有费一文钱的开办费,而教室和自习室里的板凳是由学生从河沟弄来的石板做的。’抗大的窑洞差不多全是学生自己挖的,艰苦创造的作风是革命的特色。”[12]他说:我们就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条件,克服困难,靠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精神,把我们的学校办起来”[13]。
早年徐特立曾担任过长沙县立师范、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和长沙女子师范三所学校的校长,还当过湖南省孤儿院的院长,是各校竞相聘请的名教员,但他始终保持简朴的生活。当时,很多一般中学的教员到学校去上课,往往都坐轿子,显出一派绅士派头。而徐特立晴天穿着布衣布鞋、戴一顶旧帽子,雨天撑把雨伞,穿一双钉鞋,夹着讲义讲稿,穿巷过街,从不坐轿,以致一些所谓的上层人物觉得很看不顺眼,认为他古怪、寒酸,是一个不会享受、不会做人的傻子,讽刺地叫他“徐二叫化”[14]。但知情的人,却总是投来敬佩的眼光。(www.xing528.com)
徐特立曾到日本参观、考察,到法国学习,知晓资本主义国家办学校的那套形式和排场,但他办学校却不拘于形式、不讲排场,总是因陋就简,努力用穷办法来办好学校。在长沙师范任校长时,他千方百计节省家庭和个人开支以支持办学。每次从城里回家50多公里的路程,他从不坐轿,都是步行,只带些红薯片在路上作午餐之用。长沙女子师范是私立学校,条件更加艰难。作为校长的徐特立同时还兼教员和勤杂工。1925年春,作为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校长的徐特立想为学生设置一个适用的化学实验室,可是经费很紧张,于是他经常跑废品店,选购一些可以装备化学实验室的破旧物品。他经过几个月的仰取俯拾,一个花钱不多而又适用的化学实验室建成了。他常常把别人丢掉的粉笔头捡起来,装在口袋里备用,有学生问他为什么要捡起这些没用的东西,他说:“碎粉条仍可写字,抛弃岂不可惜?积少成多,积小成大,也可节省一些办公费用。”[15]为此,他还特地写过一首“黑板诗”:“半截粉笔尤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16]耐心地教育和开导学生要节约和爱惜公物。正因为徐特立办学大多为白手起家,因陋就简、修修补补、艰难建校,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徐二镥锅”[17]。对此,毛泽东和他的同学周世钊论及此事,曾说:“徐先生办长师,不顾利害,不怕困难,牺牲自己的一切,干别人不敢干的事情。这是那些自命聪明、善于算计的人不肯做的,所以笑他傻。徐先生常常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担在自己肩上,惯于摆烂摊子,顶烂斗笠,在没有一间房子,没有一个钱的情况下,居然创办一所规模不小的师范学校,这真有镥锅的精神。这种对他的讥笑,实际上是对他的赞扬。”[18]
曾国藩[19]说过:“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得来,而可大可久者也。”“身勤则强,逸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军勤则胜,惰则败。惰者,暮气也,当常常提其朝气。”[20]其实,徐特立不但自己坚持勤俭节约,而且教育学生要勤苦创业。对此,谢觉哉在《特立同志六十初度》中称道:“独辟名山业,慈祥号外婆。友朋为助少,寒唆及门多。海纵由涓滴,山须赖斧柯。”[21]徐特立在湖南第一师范教修身课时,经常以一些古今优秀人物的事迹为例,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来教育学生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对毛泽东、蔡和森等青年学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延安自然科学院艰苦的条件下,徐特立勉励大家要“用勤俭克服贫困,以整洁维持精神”。[22]就这样,徐特立不惧艰难、勤俭办学,创办和发展了梨江高小、五美高小、长沙师范、长沙女子师范、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等一所又一所的学校,至今仍传为美谈。
事实上,徐特立不仅勤俭办学,在生活朴实上也堪称为人师表的典范。他出生于一个贫寒农民之家,12岁时过继给伯祖母做孙子。祖母勤劳节俭,颇善治家,给徐特立以深刻影响。成年后,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无论是在国内或是在欧洲勤工俭学、在苏联学习,也无论是作为校长、院长、教员,还是教育部长、厅长,无论是作为八路军高级参议还是中宣部副部长,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徐特立始终过着朴素的生活。即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到了北京,环境变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但他仍然坚持朴实的生活作风。他经常穿一身普通的干部服装,一件旧大衣补了再补仍继续使用,有关部门几次按规定给他换新的,他坚决不肯。徐乾回忆:“他的衣服烂了,想替他添置几件新衣,但他老一直坚持不同意,说破烂了,补一补还可以穿。”[23]后来,徐乾请人给他做了一套毛料服、买了一双皮鞋。但徐特立平时不穿,每次参加宴会或接待外宾才临时换上,回来后立即脱下来,换上布衣服和布鞋。[24]他吃的也不讲究,坚持主杂粮搭配,常常是每餐几块白薯,一碟青菜,素餐便饭。他深知:“奢能折富,俭可养廉。由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子方知父母恩。常讲有时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一生不吸烟、不喝酒,每天只泡一杯清茶;喝茶也不过量,一直喝到深夜还是这杯茶,实际上和白开水一样,早已没有茶味了。因此,徐特立在生活朴实方面真正实践了他自己讲的“教员可以做个活书本”。[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