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一生具有一种重要的思想品质,这就是我们党一贯提倡的实事求是作风。为此,他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推崇实事求是、宣传实事求是,也忠实地实践实事求是的作风。1940年7月,他在《中国青年》上发表《毛主席的实际精神》一文,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作风通俗地概括为“实际精神”;1942年3月,他在《解放日报》发表《生活教育社十五周年》,称赞生活教育社提倡的生活教育和小先生制,并批评部分干部轻视实事求是;1942年4月1日,他在《解放日报》发表《再论我们怎样学习》,特别强调“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学风;1949年10月,《河北教育》创刊,他题词“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以为刊风,并撰文《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予以说明;1950年11月6日,应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当年他任教第一师范时的学生周世钊之邀,他又一次题写“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希望以此作为该校的校风,并写了一封长信加以解释[3];1953年4月,应《新观察》编辑部之约,他特意写了《自以为是者的前途》一文,“借以自励”[4]并以之示人;1963年3月,他为上海青年题词三幅,其中一幅就是“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可见,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是他一贯倡导的优良作风。他强调中国共产党“学风中最主要的是‘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两句话九个字。这九个字可以用来测量党员的学习风气,尤其是有教育责任的党员及干部,更当严格执行这九个字。”[5]“毛泽东同志的作风是老老实实的作风,是彻底的马克思主义。徐特立希望第一师范以毛主席的作风——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作为校风。”[6]
徐特立在《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一文中说:“‘实事求是’一语说起来十分简单,做起来难于登天。尤其是有学问的知识分子,卖学问、卖知识,常常不问市场情况,一切从主观出发,不易接受批评,又缺乏反省(即缺乏自我批评),以《学风》一文中毛主席所提出的话来概括,就是‘自以为是’。”[7]
徐特立是这样写、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据记载,有一次河南省委的一位书记陪同他去看高产棉花,介绍情况的人说保证亩产皮棉三百到四百斤。他一看棉花杆子高,枝叶也多,但棉桃很小,就说,现在打霜了,桃子还未开,怎么高产得了?这是吹牛,是缺乏常识。他在1961年8月17日,曾语重心长地写了这样一段话:“浮夸风其目的是骗他人,结果把社会信用失掉,使自己孤立而垮台,并人格也丧尽。一切自谓聪明缺乏老实作风者必贻害社会且灾及子孙。”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徐特立的实事求是、坦荡无私。(www.xing528.com)
1965年,徐特立为国事忧愁,心里有些话想找毛泽东去谈谈,他打过多次电话但总联系不上。有时他焦急地要坐车直接去中南海,但都为身边的工作人员所劝阻。有一次,他悄悄地对他的好友谢觉哉说,想回湖南乡下喂猪去。谢老听了感慨良多,就在这年5月的一则日记上写下一首诗记叙这件事:“九十高龄力有余,身闲不住待何如。老人又羡耕和读,想傍桑荫学养猪。”[8]
徐特立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9]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不自以为是,徐特立特别强调两者并重、结合使用,这实质上是对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一个发展。因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作风要求,而自以为是则恰恰相反,是典型的主观主义。为此,徐特立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揭示了“自以为是”的本质,尖锐地指出:“自以为是,是思想命运的一个病态。生命是不断地新陈代谢。自以为是者,他深守旧有的东西不加自我批评,旧的物质不排泄,就无法吸收新的东西,就是思想的生命断绝。”[10]他谆谆告诫干部尤其是年轻人要力戒“自以为是”,说:“年轻的人,前途远大,成熟过早,目中无人,不但危害自己,同时更会危害社会。少年得志,成功者少。古代的状元,无一有学问者,就因为他当状元了,就自以为是,就主观主义。”[11]同时,他经常警醒自己也提醒他人:“天下唯以高人最难受益”,“在年高、位高、学高、功高的四种高人面前,则‘自以为是’四字,就是第一等的妨碍物。首先就妨碍了自己前进(即妨碍自己‘实事求是’),不接受他人的批评,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主要是害怕丢脸——以被人批评、被人指责为耻辱,反不以‘自以为是’为耻辱”[12]。因此,任何人要求进步谋发展,必须实事求是,防止自以为是,否则不仅个人难得提高,其所从事的职业或事业也会迟早遭受损失,乃至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