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王志匀回忆,延安自然科学院创办之前,徐特立曾经向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说明革命成功以后,搞经济建设要靠科学,要靠科学技术人才,极力陈述共产党在自然科学方面要有所作为,提议成立自然科学院,并推荐李富春兼院长,他自己和陈康白、康迪三人为副院长。[13]徐特立审时度势提出的主张得到党中央的支持。1940年1月,延安自然科学院正式成立,由中央文委领导,院长由李富春兼任。
当时,徐特立身为八路军的高级参议,正主持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工作,辗转于长沙、衡阳、桂林等地。1940年12月,徐特立回到延安,接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着手推动学院的全面建设和发展。
学院创办初期,正是陕甘宁边区经济最困难的时期。面对办学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徐特立教育师生,要有革命的理想,“要依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条件,克服困难,用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精神把我们的学校办起来”[14]。砖块木头当凳子,弯着双膝当课桌;没有纸笔,就用鸡毛管或树枝在地上写算;窑洞不够,大家动手挖。从山脚到山顶,窑洞叠了好几层。每孔窑洞,教师住三人,学生住八至十人,整个学院占了好几个山头。当时的伙食很差。没有细粮,小米棒子面也不多,平日只有一种作饲料用的黑豆代替主食,难吃难消化。至于蔬菜,经常只是一碗山药蛋汤。黑豆代替主食青年人都难以下咽,徐特立年老牙齿不好,经常因为咀嚼困难嘴里磨起了血泡。
为了在物质极端贫乏的条件下把延安自然科学院办好,解决学院师生的生活困难,60多岁的徐特立还经常同师生一起参加学院建设性的生产劳动,打窑、砍柴、运粮、纺毛线、打草鞋、开荒、种菜、种粮、养猪等,以及各系的科研生产活动——炼铁、炼焦、制糖、制造纺车、造农具等。
徐特立处处以身作则。按政策规定,他可以一人住一孔窑洞,但他坚持与张凌光、沈哲民两位青年教师同住一个窑洞。晚上,三人共用一盏小油灯办公。
他每天要到学院各处巡视,从这个山头转到那个山头,上上下下,从不畏难。雨天,他打着赤脚,坚持到各个窑洞查询教学情况。
为了统一思想,办好学院,徐特立在学院内发动了教育方针大讨论,接着按照学科的性质和当时及长远的需要设置科系与课程,以及创设实习基地。
延安自然科学院办学条件虽然简陋,但人才济济。徐特立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当时陕甘宁边区的自然科学研究会,是我党组织的第一个自然科学学术团体,学院的多数教师参加了研究会学术活动,并有武衡、阎沛霖、聂春荣、李苏、乐天宇、黎雪、武可久等人,分别担任研究会中地矿学会、机电学会、化工学会、生物学会、航空学会、土木学会的负责人。
在延安自然科学院,徐特立对兴办自然科学高等教育提出了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例如: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科学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党的领导、群众本位、教育民主、吸取人类知识的一切遗产、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等等。
在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学院师生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和有关经济建设部门加强联系,为边区的经济建设和抗战建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马兰草造纸、新方法制盐、发现南泥湾,是延安自然科学院为边区经济建设建树奇功的三个最突出的事例。“三位一体”的办学思想,表现出相当的超前性和先进性,更被后来各国兴建大学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硅谷区,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所印证。
经过徐特立等人的苦心经营,延安自然科学院不但在解决延安军民生活、战斗物资困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抗战建国培养了500多名优秀人才。
【注释】
[1]《青年实话》,1934年1月第3卷第8号。(www.xing528.com)
[2]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苏维埃中国》,1957年翻印,第283页。
[3]武衡、谈天民、戴永增主编:《徐特立文存》(第三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4]武衡、谈天民、戴永增主编:《徐特立文存》(第四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13页。
[5]尼姆·威尔斯著,陶宜、徐复译:《续西行漫记》,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6]王云风主编:《徐特立在延安》,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04页。
[7]吕夷主编:《人民教育之光——纪念徐特立诞生115周年暨徐特立教育思想研讨会文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67页。
[8]吕夷主编:《人民教育之光——纪念徐特立诞生115周年暨徐特立教育思想研讨会文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66页。
[9]武衡、谈天民、戴永增主编:《徐特立文存》(第三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10]尼姆·威尔斯著,陶宜、徐复译:《续西行漫记》,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11]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编:《怀念徐特立同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0页。
[12]王云风主编:《徐特立在延安》,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73页。
[13]徐禹强、徐文浩主编:《万世师表徐特立》,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第496页。
[14]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编:《怀念徐特立同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