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大部分化学家致力于杀虫剂新品种的开发和研究时,有些化学家已经醒悟,为了消灭害虫一味地研究开发杀虫剂,实在是一种治标而不治本的做法。因为无论多么高效的杀虫剂,总不可能把全部或者大部分害虫消灭光,因为它们繁殖的速度总是超过被消灭的速度。
为了更有效地消灭害虫,一部分化学家把研究视角转向昆虫自身,另辟蹊径要在昆虫身上寻找消灭办法。也许有人会不理解,化学家研究什么昆虫,昆虫学家早就搞清楚了!其实,这正是视角和思维之间存在的差别。这些具有特殊视角的化学家,其高明之处就在于有宽阔的视野和与众不同的思维。与传统的生物学研究不同,化学家研究昆虫是以化学的视角和方法去研究这些虫子。他们研究这些昆虫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体内的化学物质有何变化,了解昆虫体内化学物质所起的作用。正是这样的研究,开发了新一代的化学农药——“昆虫激素”。
化学家们发现,许多昆虫都有幼虫阶段,而一旦进入幼虫阶段,昆虫体内立刻出现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而当这种化学物质一旦消失,虫子会立刻转入下一个生长阶段,如苍蝇的幼虫(蛆),就会立即进入蛹的阶段。可见,这种化学物质是主宰昆虫是否处在幼虫阶段的关键物质,它被称作“保幼激素”。(www.xing528.com)
化学家们分离和鉴定出这种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并模拟合成出这种物质。有了这种人工合成的保幼激素,人们可以用它去扰乱昆虫的生长规律。当把这种物质洒在幼虫群中时,就能使幼虫体内一直留有这种物质,幼虫始终以为幼虫阶段尚未结束,本该离开幼虫阶段的它们依然呆在幼虫阶段。当然,生物有其自身的生长规律,不可能永远呆在幼虫阶段,于是终因正常的生理阶段被破坏而最终导致死亡,这些昆虫还没来得及变成成虫就夭折了。这与杀虫剂的杀灭方法相比,无疑事半功倍,正所谓“把敌人扼杀在摇篮中”。
不仅如此,这种物质还被应用在正面效应上。众所周知的蚕也是一种幼虫,靠吃桑叶长大。为了使蚕能够多产一点丝,就必须让蚕的个体长得大一点,从而可以结一个较大的茧。但是,蚕也有自身的规律,到了一定的时间,不管个儿长得怎样,它们就不再吃桑叶,抬头休眠,实际上这是蚕准备离开幼虫阶段。现在,化学家把保幼激素交给蚕农,让他们在蚕行将休眠之前,把保幼激素撒在桑叶上喂蚕。由于蚕的体内始终有保幼激素存在,蚕儿们就不会急着去休眠,继续吃着桑叶,于是,蚕又可在幼虫阶段多呆几天,自然个体就会长得更大一点,这样就迫使它要结一个较大的茧才能把自己裹起来。使用这种方法,中国蚕农每年可使丝的产量提高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