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是信息化进程中从“智慧地球”的概念衍生而来的,是在校园中打造出以环境感知和物联网为基础的,通过新技术将环境、资源、管理、服务紧密融合的校园一体化交互模式。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考察中科院的无线传感网工程时说出了“感知中国”这一概念。2010年,浙江大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信息化”中首次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并提出了三层架构:管控中心、基础子系统、系统支撑层。学者冀翠萍对智慧校园平台的功能与结构进行了探讨,指出其构建的核心是为师生提供开放的智慧应用与服务,打造舒适便捷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创新师生与资源、环境的交互模式。学者宗平、朱洪波等人,对智慧校医院设计的方案及相关的实现技术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提出并详细阐述了智慧校园的整体设计方案和总体框架,并说明了运营智慧校园的过程中信息化的技术支撑和后期的维护运营方式。
学者刘俊对智慧校园的环境和实现方式进行了研究,认为智慧校园能更进一步推进互动教学、远程线上教学、免费电子书库、公开课等新型教育教学方式的发展,使教育普及和教育资源共享得以实现。智慧校园的建设推动了智慧教育的发展,智慧教育的体系结构也在技术更新的大环境下不断完善,得以更加贴近现实,更方便、高效地服务师生、服务社会。
学者于长虹、王运武、马武等人对智慧校园建设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他们指出教育信息化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并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成熟。通过对智慧校园建设内涵的分析与现状研究,总结出了目前已有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www.xing528.com)
学者姚加丽指出高校智慧校园有三大特点:一是给广大的师生提供一个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平台;二是把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信息服务技术应用到高校的各部门,完成合作和相互联系;三是经过感知智能环境和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学者王燕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完整模型和实际例子进行了整理,指出了智慧校园在教育、科研、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智慧校园的示范推广提供了参考案例。
学者王希哲、黄昌勤等人,对智慧校园中涉及大数据技术的云空间的设计与应用进行了研究,剖析了大数据中云计算与智慧校园构建的学习空间的相互关系,并基于此推出了学习云空间的系统框架搭建,进而创建了云空间在课堂内外环境中的应用策略与模型,为智慧校园的云空间建设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学者赵燕玲对智慧校园中一卡通功能的延伸做了研究,她认为一卡通在校园的使用功能更加完备,正在逐渐实现其信息共享、“一卡通全校”的设计理念,给师生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她指出如何将一卡通与智慧校园更加紧密地结合,实现一卡通功能的进一步延展,是发展智慧校园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