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分重视体育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教化作用,有体育开始于锻炼身体而着眼于“育人”的说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高校都依照上级部门要求始终把体育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体育成绩如果不合格,那么大学生就不能毕业。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和高等教育的转型要求各高校和教师进行课程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从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模式、方法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而又全面的改进。虽然大学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总体来说,仍滞后于发展的需要,改革的实际进展与目标要求还有不少差距。这不仅是因为体育教育改革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还因为教师的教学水平滞后于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大学开设体育课作为必修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增加他们的体育知识,使他们了解并掌握一些体育锻炼的方式,借此使大学生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此外,还要达到通过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增强大学生的体质,进而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的目的。虽然说大学生体质连续下降不能归因于体育课程设置的问题,但是体育教育跟不上现实发展也有一定的责任。因此,应当反思当前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下一步向好的方向转变。
(一)大学生体质健康方面
2002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适用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以下简称《纲要》)作为指导性文件。虽然《纲要》不适用于体育类专业教学工作,但其灵活性大,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上拥有了更多自主权。《纲要》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空间,其内容规定高校可以在达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这一总体目标并满足课程设置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所在地区、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灵活自主地设置体育课程内容、结构。有不少高校构建了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体育课程,还编写了更具针对性的、学校自己的《大学体育》教材。
各地高校积极引进传统民族体育、现代体育和休闲体育项目以开发具有特色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有的高校体育课开设的特色体育项目非常多,如赛艇、龙舟、藤球、秧歌、射击、腰鼓、钓鱼、射箭、飞镖、武术、跆拳道、柔道、水球、台球、跳水、棒球、攀岩、橄榄球、击剑、高尔夫球、排舞、野外生存技能、定向越野等。大学体育课程的丰富虽然能提高大学生的热情,但不是所有项目都能满足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课程需要,有些项目(钓鱼、台球等)达不到对身体锻炼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运动负荷,更难以改善大学生体质或是培养其顽强的意志。
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当同时满足大学生的兴趣和课程设计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提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以增强其体质。为贯彻落实中发〔2007〕7号文件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12号),推动学校体育学科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阳光体育运动推动学校体育改革成效有限的情况下,《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下发了。国办发〔2012〕53号文件进一步落实加强学校体育的重点任务,要求建立和健全学校体育的监测评价机制,修订并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之与学生健康检查制度、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制度配套衔接。2016年,为促进教育现代化和健康中国建设工作,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强化体育课教育和课外锻炼,补足学生体质健康素质短板,《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发布。国办发〔2016〕27号文件提出整合各方资源支持高等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开发、创新其教学资源;牵头组织运动项目全国教学联盟;严格实施《标准(2014)》,并使之成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达成方面
体育课程对实践的要求很强,在实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目标时需要体育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因此体育教学内容或体育项目的选择虽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的实施中有适合的模式、方法、手段。(www.xing528.com)
随着一系列要求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文件、政策的推出,对广大体育教师的结构调整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社会各界为了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在竭力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但不可否认的是,教育观念存在落后的情况,体育教育改革仍无法满足现有需求,距离形成中国特色学校体育发展格局还有差距。
(三)教育评价改革方面
教育评价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其目的是了解学生日常参与体育活动、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的情况,以便能在激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对反馈的问题及时调节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学评价的重心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对大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的考核上,忽视了“五育”并举的综合评价。以往评价内容单一,只重视终结性的、他人的评价,而轻视过程性的、自我的评价等现象普遍。同时,体育课开不齐或者被挤占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都对大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高校体育老师们开始努力丰富评价内容,使教育评价强调过程性的同时能将其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主张淡化他人评价指标而以个人的进步程度来作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的评价指标。这些改革的思路与做法,都是从激发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考虑的。虽然高校体育教师进行了有益探索,但目前从实际来讲,很多体育改革仍流于形式,其评价内容因过于复杂或专业性过强难以被推广应用,体育教育评价改革的实际成效有限。
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目前有了一定的进展,但评价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完全。将体育相关评价工作纳入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与考试制度改革和督导评价相结合是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也是使“健康第一”理念成为社会各界共识的助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