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领导力探索之不同因果导向的教师与校长

学校领导力探索之不同因果导向的教师与校长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我们讨论一下三种不同类型的因果导向,这三种不同的因果导向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有,然而导向的突出程度却因人而异。根据德西和瑞安等学者的研究,人的不同因果导向同幼年时期的依恋关系的状态有关。

学校领导力探索之不同因果导向的教师与校长

职业发展的不同驱动力虽然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正如阿玛贝尔教授所说,外部的评价、奖励、监督、竞争、截止日等都在对我们的内在动机发生不利影响,导致外部动机更多地被调动起来,出现一种外驱力驱动职业发展的普遍现实。然而以外驱力,或者说控制性动机作为职业发展的驱力,仍然因人而异,有些教师或校长是主动以控制性动机作为职业发展的导向的。下面,我们讨论一下三种不同类型的因果导向,这三种不同的因果导向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有,然而导向的突出程度却因人而异。

德西(Edward Deci)和瑞安(Richard Ryan)认为,不同的人在解释同样事件的时候会采取不同的归因方式,这反映了不同人的因果导向不同。因果导向可分为三种类型[28]:(1)自主导向(autonomy orientation),个体行为的启动与调节更多的是自我选择的结果,高水平自主导向的人更多是基于内在动机驱动的,对于外部奖励也更多是自我决定的,而较少受外在评价和奖励的限制与控制,更多是把外在奖励看作是自身胜任力的一种反馈。例如我们曾经提到的法医秦明、歌手李健、从事脱口秀的黄西、科幻作家刘慈欣、史学作者石悦等。(2)控制导向(controlled orientation),对环境和自身更多是基于一种控制的行为导向,在个体行为、认知和情感决定中,一个核心的要素是压力启动与调节。高度控制导向的人,做事更多归因于“应该如何如何”,他们倾向于用截止日期、监督控制事件的进展,并以此来激励自己行动。当人们是控制导向的时候,外部奖励将扮演决定性的角色,例如,在选择工作时,回报和地位将是主要的考虑因素,其他事情上也会以类似的外部因素作为主要考虑。控制导向的人经常会对外部真实的或想象的控制表现出顺从或者反抗,不论是顺从还是反抗都是基于控制的原因,而非选择。因为顺从或是反抗都会面临压力和冲突。例如,在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中,很多的行政官员以及校长都会表现出控制导向。这也是学校盛行“消极领导力”的原因之一,控制导向的校长,更倾向于采取绩效管理、方便管理、军事化管理、科层制管理和经验式管理等方式,实现对学校的全面掌控。再如,前面提到的歌手李健的中学大学同学高鹏,也是比较明显的控制导向,同李健的自主导向非常不同,更多是将奖励和社会评价作为工作的驱动力。(3)非人格化导向(客观化导向,impersonal orientation),倾向于将发生事情的原因归结为非主观的,由外部不可左右之力所造成,而非有目的的。这种倾向的人不大会相信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和自我调节达到想要的结果。高度非人格化导向的人,往往将事情的发展看作不可抗力、外部力量使然,自己往往是无能为力、不胜任、无法掌控局面的。这种人很容易处于抑郁的状态,在进入新环境时会表现为过分的焦虑。这类人很容易“随大流”,不是说他被其他人控制,而是他们缺少做不同选择的动机。这类人很显然是属于我们在《学校积极领导力》第六章所说的“习得性无助”、悲观的人。例如,我们多次提到的北大“屠夫”陆步轩,他在卖猪肉的很长时间里都表现出这种非人格化的导向,自己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左右不了是不是从事卖猪肉的职业。再如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里面描写的那个农民主人公,完全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是非常典型的非人格化导向,从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看,这样的非人格化导向在农民、社会基层的普通人当中并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具有传统社会底层大众的普遍特性。所以,可以说非人格化导向与低自我效能感、习得性无助以及悲观反映的都是类似的事情。

不同因果导向的人,对同样的工作环境理解方式、回应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自主导向的教师更倾向于将环境看作是提供选择和信息反馈的;控制导向的教师更倾向于将工作环境看作奖惩和控制性的环境;而非人格化的教师则倾向于将环境看作是无工作动机或缺乏工作动机的环境。

显然,对环境的不同回应方式,在自身的职业发展中就会相应表现为不同的职业驱动力发展方式:自主导向的教师会倾向于选择内驱力驱动的职业发展方式;控制导向的校长会倾向于选择外驱力驱动的职业发展方式;非人格化导向的教师,则会表现为“随大流”的行为方式,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在三种不同的因果导向中,自主导向的教师或校长在内驱力驱动下,职业发展往往向着职业繁荣和职业创造力的方向发展,非人格化导向的教师或校长更容易表现为无动机的工作状态和职业倦怠,换句话说,悲观的教师和校长是最容易进入职业倦怠和抑郁状态的。控制导向的教师和校长,以外驱力作为职业驱动方式,看重奖励和升迁的作用,但在奖励和升迁之间的工作常态之中,更多在压力和焦虑的驱动下工作,因为工作本身并不是工作的动力来源,因而也很容易陷入职业倦怠的状态。(www.xing528.com)

因此,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从职业倦怠向职业繁荣的转变,需要转变职业驱动力,也就是转变当事人的因果导向,即从非人格化导向、控制导向转变为自主导向。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不同的人会有这三种不同的因果导向类型呢?根据德西(Edward Deci)和瑞安(Richard Ryan)等学者的研究,人的不同因果导向同幼年时期的依恋关系的状态有关。自主导向的归因方式往往显示出安全型的依恋关系;控制型的导向往往显示出抗拒型、焦虑型的依恋关系;而非人格化的导向则显示出逃避型的依恋关系[29]。从人本主义的角度看,转变当事人的因果导向,从非人格化导向、控制性导向转变为自主导向,即是从非安全的依恋类型转变为安全的依恋类型,体现为当事人自我完善的发展趋向。在这个过程中,一套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上的积极心理学可为实现这种转变提供有效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