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节分析了职业倦怠向职业繁荣转变的三种类型,6.8节分析了职业繁荣与职业创造力的两种表现,我们这里将前述内容作一个综合分析。
有一些人具备很高的初始内在动机,从而在进入职业发展时已经具备了内驱力的状态,尽管这种情况属于个别的现象,但是也仍然存在。例如,法医秦明是受家庭熏陶选择了法医专业,自然而然又进入了法医职业;刘瑜以政治学专业的教育背景在高校教师中非常常见,然而不常见的是在接受十多年的专业训练之后,她仍然能保持对政治学的高度热情和内在兴趣,这种内驱力能保持下来应该还是同她自身对政治学的高初始动机有关;王澍对建筑设计的内驱力跟他个人的个性有密切关系,叛逆、狂妄本身就是保持高初始动机的个性特征。这些进入职业时已经具备内驱力的人,不会遇到职业倦怠的问题,因为职业领域本身提供了许多的挑战和满足感,他们更多的是处在职业繁荣的状态。
多数人由于“随大流”、不具备进入职业时的内驱力,都会或多或少遇到职业倦怠的问题,我们在6.6节分析了少数人从职业倦怠向职业繁荣转变的三种类型:(1)李健在看到网络工程师职业可能发生职业倦怠时,提前辞职转行进入歌手职业,从而避免了职业倦怠的发生。(2)黄西是在生物制药公司重复性的科研实验过程中,从攻读博士到开始工作的几年一直存在“认同危机”,可以说是在轻度的职业倦怠中开始脱口秀职业。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科幻作家刘慈欣和趣味史学作者石悦身上,刘慈欣在山西娘子关电厂任工程师的职业和石悦任公务员的职业都有职业倦怠问题,只是他们在本职工作之余(刘是在工作中)开始科幻写作和史学写作,找到了内在驱动力的方向,从而扭转了职业倦怠的问题。(3)崔永元的职业倦怠持续了很长时间(2002—2013年),之后随着离开央视,进入中国传媒大学任教,重新找到内驱力,才从职业倦怠转变为职业繁荣。(www.xing528.com)
还有很多人从来没有扭转过自己的职业驱动力,始终依靠外部驱动力的职业驱动方式,职业倦怠的状态也是在职业生涯中持续出现。例如,北大“屠夫”陆步轩,进入屠夫职业、留在卖猪肉职业和重新回到卖猪肉职业都是外部驱动力驱动的结果,在这种驱动方式下,职业倦怠会持续性地伴随他的整个职业生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