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倦怠克服指南:转化为职业繁荣

职业倦怠克服指南:转化为职业繁荣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学校积极领导力》第七章“职业倦怠与职业繁荣”,我们分析了导致职业倦怠的原因既有来自环境的外部因素,又有当事人自身的内部原因。像李健这种应对职业倦怠的状态,显然是十分及时和积极有效的,问题是,这样的人可能在职业倦怠群体中并不多见,因为他一方面要求当事人对可能发生的状况有提前的警惕;另一方面还需外力的推动。第二种类型的职业倦怠,是在职业倦怠发生过程中,采取一些应对办法扭转职业倦怠的状况。

职业倦怠克服指南:转化为职业繁荣

在《学校积极领导力》第七章“职业倦怠与职业繁荣”,我们分析了导致职业倦怠的原因既有来自环境的外部因素,又有当事人自身的内部原因。为了进一步对职业倦怠进行深入分析,我们根据职业倦怠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和状态,把职业倦怠划分为三种类型:(1)在职业倦怠发生前就采取措施避免职业倦怠的发生;(2)在职业倦怠正在发生之时,采取措施改变职业倦怠的状态;(3)由于无法改变职业状态,职业倦怠持续很长时间后才发生扭转和改变。

第一种类型,在职业倦怠早期或者发生前就避免这件事情的出现,例如上面提到的歌手李健的案例,李健1998年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毕业进入国家广电部,成为一名体制内的网络工程师,之后于2000年年底辞职,同卢庚戌组成乐队水木年华组合,开始职业音乐之路[12]。那么在1998年9月至2000年年底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李健在国家广电总局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在2011年许戈辉对李健的采访中,李健对当时自己的工作环境进行了如下描述[13]

李健:我比较务实,当时想找一个解决北京户口的地方,就去了广电总局。

许戈辉:那你的工资是多少那时候?

李健:那个时候就一千多块钱。

许戈辉:但那时候一千多块钱肯定是够花了吧?

李健:也不够,所有的卡老是赤字什么的,我是一个对钱没有任何估算和考量的人,比方说我记得大学一年级我妈给我带了六千块钱,算很多了,一学期,我花两个多月就花没有了。

许戈辉:你干什么呀?

李健:发现吃得比较好,样还多,天天什么东西吃得特好,又喝酸奶,吃鸡腿,就迅速发胖,没到几个月就花完了,我是一个在经济上没有太多计划的人。后来工资倒挺高的,都已经好像四千多块钱了,在1999年,2000年,但还是不满足,内心上得不到满足,比方说我做的工作是没有成就感的,你明白吧,它不是研发机构,然后你是社会最底层,一个小小的科长都可以能左右你的生活,所以有一种失落感,是一种叫无能为力感,你什么都得不到满足。

许戈辉:单位有一些文艺活动吗?

李健:后来有,无意中发现我唱歌唱得好了。(www.xing528.com)

许戈辉:所以一下子成为单位的红人了吗?

李健:也没有,当时他们想把我调到工会去,我说我一个清华毕业生去工会干吗。当时一些老领导挺喜欢我,觉得唱歌唱得好,但我坚决不去,我觉得现在已经有失落感,再把我弄工会我更失落了,所以比较苦闷了两年多不到三年。正好卢庚戌那会儿找我,问我还想不想唱歌,他说能够出唱片,当时出唱片对我来讲是一个遥不可及,但是(现在)能够马上实现的事,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事,那时候就毅然放弃了工作。

结合2015年《新闻当事人》对李健的采访,李健对国家广电总局两年多的工作状态的描述仍然是类似的“开始比较警觉,可能熬几十年,十几年,变成对面的科长,会变成那个比较圆滑的处长。那是我比较警惕的”[14]。从李健对工作环境和状态的描述,李健对这份工作有认同感吗?喜欢这份工作吗?显然,就工作本身而言是不认同也不喜欢的,这同前面谈到的陆步轩的工作状态有些类似,但不同的是,李健很快就离开了这份他不认同的工作。

正是因为李健在真正的职业倦怠来临之前,刚有端倪,此时卢庚戌来找他做水木年华,这一推一拉,李健就顺水推舟辞离了体制内工作,所以他说“我觉得一切好像都是命中注定的”。

像李健这种应对职业倦怠的状态,显然是十分及时和积极有效的,问题是,这样的人可能在职业倦怠群体中并不多见,因为他一方面要求当事人对可能发生的状况有提前的警惕;另一方面还需外力的推动。所以说,如果当时这个外力(指卢庚戌来找李健出来唱歌)没有,或者来得更晚一些,李健的案例便会成为下面谈到的第二种类型,也是多数人可能会遇到的情形。

第二种类型的职业倦怠,是在职业倦怠发生过程中,采取一些应对办法扭转职业倦怠的状况。前面提到的黄西,在去美国攻读莱斯大学生物化学博士的过程中,对注射DNA实验,一天注射四百只青蛙卵感到倦怠,甚至“迷失自我”,转而在业余时间学习脱口秀,进而转行进入脱口秀行业,从而扭转了职业倦怠,经过近十年的努力,走向了职业繁荣。从黄西的案例可以看出,在职业倦怠过程中,采取一定措施是可以改变和扭转职业倦怠的,我们在《学校积极领导力》第七章“职业倦怠与职业繁荣”部分提到一个观点,职业倦怠其实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说明我们在工作当中太久没有关注自我、自我意识、自我价值和自我成长了,那么,纠正职业倦怠的办法一定是同寻找自我相关联的。黄西的案例很好地说明,职业倦怠期需要首先从自身的兴趣入手,培养和发展兴趣,是发展自我的一种有效方式。另外,黄西的案例也说明,应对和解决职业倦怠需要采取一种迂回和间接的方式,也就是说工作中的职业倦怠,依靠工作的调整很多时候是难以奏效的,因为处于职业倦怠期的人,往往失去了工作的内在动力,失去了对工作本身的兴趣,对于职业的内在报酬是完全看不到的,仅仅依靠工作自身内容方面的调整也难以扭转这种局面。所以,从工作之外寻找解决手段是必需的。兴趣和爱好是最直接与人的内在动机、内在驱动力相关的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发展和培养并享受兴趣和爱好,塑造自身的积极情绪和心理资本水平,有利于改善职业倦怠。

现有的很多基于工作本身的职业倦怠改进办法,要么效果甚微[15],要么只是暂时缓和,原因就在于当事人对工作本身的内在动机被抑制和消灭的情况下,调整工作本身往往无法解决当事人的内在动机和内在驱动力问题,仍然依靠外部驱动力驱动的职业发展,始终存在职业倦怠的隐患和风险。

第三种类型的职业倦怠,当事人已经持续处于职业倦怠的状态,虽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由于没有根本解决职业驱动力的问题,导致职业倦怠不断持续,直至当事人更换职业为止。例如前央视主持人崔永元的职业经历,他从2002年离开《实话实说》节目时就已经产生职业倦怠问题,但是在2013年离开央视进入中国传媒大学之前,他的职业倦怠问题都没有得到过根本解决。这一问题迟迟未能解决的原因可能同他患有遗传性抑郁症相关。在央视工作二十年后,崔永元进入中国传媒大学工作,创建“崔永元口述历史博物馆”,组织参与慈善公益、教师培训、农村学校、支持新锐导演的计划等活动,并在东方卫视开播《东方眼》等节目,从根本上扭转了职业倦怠。

比较以上三个职业倦怠的案例会发现,首先,从外驱力的职业驱动转变为内驱力的职业驱动,是根本上解决职业倦怠问题的关键。尽管外部的工作环境和内容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但是,如果当事人的职业驱动力方式不做根本改变,那么职业倦怠问题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其次,上述三种职业倦怠最终都以辞职、改行、更换职业作为解决手段,对于很多处于职业倦怠期的教师和校长来说,似乎难以做到。有没有比较缓和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作者认为,想要扭转职业倦怠,走向职业繁荣,至少要“转行”才可以做到。即使不辞职,不更换职业,待在原单位,但至少要改变工作内容,更换到不同工作内容的岗位,即在单位内部“转行”。更重要的是,这个“转行”的工作内容,不能再由外部单位的领导或者行政来决定,否则对当事人的驱动力没有太大作用,“转行”的工作内容必须由处在职业倦怠期的当事人自己决定,从内在动机出发,什么工作内容对你是有吸引力的?这样才能基本保证职业的驱动力是内在驱动力,而不是外部驱动力。事实上,职业倦怠的克服和扭转过程,就是职业驱动力由外部驱动转变为内部驱动的过程。只有如此,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长期的职业倦怠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