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理论的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与控制性工作动机相比,自发性工作动机可以获得更高的幸福感、有更高的职业认同感和组织归属感、表现出更高的职业创造力。那么什么是教师工作的自发性动机?下面通过几个案例来说明。
陈向明教授对优秀教师在教学中的思维和行动特征进行了研究[29],在对这些教师进行访谈中,比较典型地体现出了教师工作的自发性动机。例如,有教师提到:“和孩子们一起,慢慢地做着做着你就忘我了,从懵懵懂懂还略有一些功利想法,到超越功利状态,你就能体会到教育的美妙,有一种神圣感,发自内心。有的时候,也遇到很多问题,感觉到很累,但是有一种悲壮的殉道者的感觉。”这位教师提到了工作的“忘我”“教育的美妙”“发自内心的神圣感”,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内在动机的特征;而“悲壮的殉道者的感觉”则是一种对教育价值和意义的体验,属于被内化的外部动机。这两者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教师的自发性工作动机。
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欧阳老师自豪地说:“‘我就是语文!’‘我生来就是为了教语文的。我这嘴好,一样的话我说出来就好听。’‘我就愿意,就喜欢,无论讲课还是学习还是自己生活,这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她(语文)已经把我整个人生都改变了。’”除了反映内在动机的“愿意”“喜欢”,这位教师提到“生来就是为了教语文”“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把我整个人生都改变了”,这是一种对自身职业的“天职”“召唤”(calling)的理解,是个人赋予工作的一种价值和意义,属于被高度内化的外部动机。
语文特级教师刘老师在访谈时也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同样的理解:“当老师啊,实际上呢,得特别擅长和孩子们相处,把自己的生命用一种学科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和孩子们的交往中获得快乐,把自己的想法、信念、爱,把自己的生命交付到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现场中并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我是非常本色的一种教学,我的教学就是把生命投射到语文课堂上去。我就是语文,我就是语文课。”这位老师提到了在和学生交往中获得的“快乐”“极大的满足”,这是比较明显的内在动机,同时也提到与上一位教师类似的“我就是语文,我就是语文课”,这是高度内化的外部动机,也构成自发性动机。
在自发性动机驱动下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这篇论文提到的欧阳老师,他的学生对他上课进行了如下描述:“激昂、高亢、昂扬、声如洪钟、嗓门洪亮、热情奔放。”“喜怒忧思悲恐惊全部溢于言表。”“澎湃、四射、四溢,在偌大的世界中波澜起伏。”“用尽肢体语言,讲到兴奋处手舞足蹈,表情丰富。”“他讲课具有中国风,就像在说评书。”“引人入胜,可谓视听盛宴。”“自然表现出了他的忘我。”“老头聊发少年狂。”“他是一个书生,但不是文弱书生。似乎以后不能用‘文弱’来修饰书生了,因为他的激情使他俨然成为一名体育老师。”而这位欧阳老师自己对自己上课的描述是:“我一上课就像被火点燃了……这种激情已经深入骨髓了……就像演员一演戏就来神儿,我一上课就来神儿。”“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永葆激情的人。这种源于热爱生活的激情,应当是丰富的、热烈的、持久的。平时如岩浆蓄积于心底,用时便喷涌而出:口能点火,笔能生花。”(www.xing528.com)
自发性工作动机带来的这样一种工作状态,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欧阳老师的学生写下的感言可以窥见一斑:“因为他的激情,让我变得对语文更有激情。”“使我对语文热情高涨,激情燃烧,小宇宙爆发。”“心灵被震撼了。”“心像被清洗过了。”“让语文融入了内心。”“学会了用心体会遥远的意境。”“人生就像是语文,语文是对生命的体悟。”“可能独自看这篇文章也会被震撼,但他读过之后,感到的是一种深深的震撼,很多情感和共鸣一下子便涌了出来,而且记忆深刻。”“以前语文课的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因为无非就是分析名家名篇罢了。现在,他让我看到未曾发现的语文的魅力。原本乏味的语文竟然也能如此激情四射,使整个语文给我的感觉都变了。”
在《学校积极领导力》一书的第二章我们提到索尼公司的常务董事天外伺郎所写的案例,井深大时期的索尼有“挑战精神”“团队精神”,是“激情团队”“创新先锋”。上面论文中所描述的这些教师,不正是学校中具有“挑战精神”的“激情团队”和“创新先锋”吗?
在陈向明教授的这篇论文中不仅提供了优秀教师自发性工作动机的生动案例,更是为我们展示了为何学校中绩效主义评价考核同真正的教育教学是无法兼容的:一方面好的教学活动无法进入标准化、指标化的考核中,例如这篇论文中提到的“课眼”“点穴”,如何用绩效指标去量化考核?难道用出现次数吗?“课眼”“点穴”的判断都很可能因人而异,又如何判断出现了几次呢?此外,“课眼”与“课眼”之间有没有区别?强度上有没有差异?难以操作和难以判定是这类优秀教学的特点。另一方面,好的教学越来越趋近于一种“艺术”“哲学”层面的东西,在访谈中不少教师提到:“一天工作结束后,回到家里,我经常禁不住对自己说:‘今天的课上得真好!’或者‘今天的课真差劲!’如果你问我到底为什么会如此,我无法明确地告诉你,也无法用学术理论对课的每个部分进行分析。但是,在我的内心里,有一个意象、一种氛围,或者说一个气场,告诉我什么是一个理想的‘好’课。”这里教师访谈对“好课”的描述中,“意象”“氛围”“气场”如何去考核评价呢?显然是无法用统一的标准化、操作化的指标去考核的。所以,细究下去会发现,那些真正优秀的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呈现的教学现场是无法用绩效主义的指标体系去考核的。那么,绩效主义在学校的大行其道,显然对真正优秀的教师和教学活动是非常不利的。这也正是我们为何要倡导学校积极领导力的原因,绩效考核的管理必须向自主支持的管理转变,才可能为真正优秀的教学和教师留出空间,为教师的创造性留出空间,为教师的成长和繁荣留出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