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积极领导力》第七章“职业倦怠与职业繁荣”部分有关价值观的讨论中,我们分析了由哈佛大学博士泰勒·本-沙哈尔提出的“汉堡模型”。汉堡模型主要是讲成年人生活、工作的方式,那么有一个重要时期是汉堡模型没有提到的,就是在进入汉堡模型之前,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传统的单位制下的学校教育与儿童、青少年时期成长的关系。
所谓单位制就是本书第二章在讨论“人际关系理论”时所提到的,20世纪80年代遍布在全国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各种国营、集体企业的一种形态,常见的像各种国营和集体企业、部队大院以及政府机构和各种事业单位等,当时的这类组织都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特点,例如封闭性很强,人员的流动性很低,所以企业办社会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个企业中既要包办职工的生老病死,还要保障职工子女(所谓的子弟)的教育,所以,在这样的组织中,不仅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且还包罗了学校、医院、银行、保卫等,堪称一个小型社会。同现在的企业相比,那时候的这类单位往往是一个熟人社会,同一个单位中的职工不仅彼此熟识,而且经常互相来往、帮忙,真是有“远亲不如近邻”的感觉。
那时的学校也是单位制的一部分,所以,教师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也是一种熟人关系,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是比较多而密切的。单位制这样一种熟人社会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意味着什么?笔者认为,从自我决定理论来看,传统单位制的熟人社会很好地满足了成人和孩子对人际关系的需求,而关系是人的三种基本需求之一,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单位制为成人和孩子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十分有利的环境。尽管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单位制的“吃大锅饭”是导致国营、集体企业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但是对于隶属于单位制的学校环境以及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而言,却是有利的因素。(www.xing528.com)
今天仍然有很多的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依然存在类似于那个年代的单位制状况,但是正如第二章“人际关系理论”分析的那样,今天的学校已经与当年的学校产生了巨大差异,一个是人口流动性大大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流动性都在增加,而不像原来单位制的封闭系统;更大的不同来自于家庭背景的差异,即使身处同一个单位,与那个年代“吃大锅饭”体制不同,现在学生的家庭背景差异也很大,而这种差异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另外,今日学校面临的绩效考核、奖励评价是当年的学校所不曾经历的,这导致校长和教师的注意力无法再集中在实际的教育和教学上,而是更多地放在考核评价的指标上。
对于当年单位制下的办学遗产,前两方面的因素已经无法重现,但是第三方面的因素却是教育领域可以尝试调整予以重现的。越来越多的绩效考核和各种评优评奖、检查验收并不是学校改革的真正方向,这个方向走得越远,教师和校长的控制性工作动机就越强,学校工作就会越来越陷入重复性、机械式、算法式、常规性的任务形态。这种做法主要的好处就是让一些“混日子”“随大流”的人干了一定数量的低水平的活儿,但是学校系统的代价巨大。学校改革的方向就是应逐步取消这类绩效考核、评优评奖、检查验收,由控制导向的教育转变为支持自主导向的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