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竞争与领导力探索

大学竞争与领导力探索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目前和未来的高教改革中,试图以促进大学之间的竞争,来提高办大学的水平的现象似乎正愈演愈烈。那么卓越大学与竞争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而欧洲的大学有太多政府的干预和政府补贴,导致竞争力不如美国大学。所以,学校是作为非营利组织存在的,尤其是卓越大学更是如此。所以,学校的发展受竞争的影响,但竞争并不是根本性的因素。

大学竞争与领导力探索

关于这个话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03年的北京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时任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的张维迎教授,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倡议者和实施者。尽管这次人事制度改革以基本没有实现预定目标而落下帷幕,但是以市场竞争的逻辑来解决办大学的逻辑,却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目前和未来的高教改革中,试图以促进大学之间的竞争,来提高办大学的水平的现象似乎正愈演愈烈。那么卓越大学与竞争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卓越的大学真的是靠大学之间竞争出来的吗?除了竞争之外,是否还有影响大学卓越更为根本的因素?

在张教授看来,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所以在美国,就是因为美国的市场竞争最激烈,尤其是私立大学的名校甚多,这主要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欧洲的大学有太多政府的干预和政府补贴,导致竞争力不如美国大学。而世界上最好的中学教育在英国,也是因为英国的私立中学比较多、竞争激烈的结果。

然而,问题是如果市场竞争真的可以解决大学、中学的办学卓越问题的话,为何还需要学校?为何现代大学不直接以公司形式存在?由私人公司提供大学、中学教育不就完全可以提高优质的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何须保留学校这样的组织?事实上,美国有很多营利性的、具有公司性质的大学,截至2005年美国有800多所营利性的大学,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像凤凰大学(the Unveristy of Phoenix)、德锐大学(DeVry University)、琼斯国际大学(Jone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等[42]。这类营利性的大学更接近公司,以提供职业培训为主要任务,几乎没有理论性的、基础性的科学研究。

但是,举世公认的一流大学并不是这些营利性大学,中国的大学发展也几乎不关注这类营利性大学。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竞争机制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大学发展问题的话,怎么解释世界一流的大学都是大学,而不是像营利性大学这样的公司性的学校?所以,学校组织的存在,有着不同于企业的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学校应当提供的教育和知识发现往往无法立刻看到回报,尤其是无法获得眼前的回报,学校教育往往同个人和人群的长远发展、终身发展相关。所以,学校是作为非营利组织存在的,尤其是卓越大学更是如此。所以,学校的发展受竞争的影响,但竞争并不是根本性的因素。

试想,大学如何通过竞争来实现“塑造灵魂”“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这样的目标?学校的存在本身,可以不具有任何功利性的目标。

竞争的存在对于保持大学的活力确有积极作用,但是大学的创造力,包括知识生产的创造力和教学的创造力,主要不应是依靠竞争,在很大程度上,竞争其实对创造力是有负面作用的。

[1]详细内容可以参见拙著《学校积极领导力》(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4月)第四章的相关内容。

[2]参见Edward Deci and Richard Flaste Why We Do What We Do:Understanding Self-Motivation,Penguin Group,1995,尤其是”Eight Self in a Social World”。

[3]关于小c、中c和大C创造力可以参见本书第6章第6.11节,以及James Kaufman and Ronald Beghetto“Beyond Big and Little:The Four C Model of Creativity”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9,vol 13,No.1,1-12。

[4]参见Amabile,T.M.(1983)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New York:Spring-er-Verlag,第5~9章的内容。以及Amabile,T.M.(1996)Creativity in context.Boulder,CO:Westview.第5~8章的内容。

[5]参见李镇西《岂能如此考评班主任》(《班主任》2002年第2期)。

[6]参见姚计海《教师对教案检查的态度与工作压力的关系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第3期,81-85页)。

[7]参见赖丹凤、伍新春、吴思为、胡博《我国中学教师激励风格的表现形式与主要类型》(《教师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19-24页)。

[8]对这项研究结果的解读是否能令一线的初中教师信服?相信不少教师是难以接受的,或者不认为自己和周围同事大量采取了控制型的教学方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另一个问题,就是对学生的访谈和对教师的访谈,结果很可能是不一致的,学生在“控诉”老师使用大量的控制型教学方式,而教师却满腹委屈,认为自己并没有这么做。从研究的角度看,即便如此,结论并不矛盾,这里对学生的访谈反映的是学生“感知到的”教学方式,这同教师“自认为的”实施的教学方式原本就是有差异的。

[9]参见刘惠军、李洋、朱丽雯、李俊茹《教师的自主支持与学生内部动机和胜任感的关系》(《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26-30页)。

[10]参见尹丽《教师激励风格与学生学习动机关系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7年)。

[11]参见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著,黄珏苹译《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165页)。

[12]参见丁泽《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教案检查问题》(《天府新论》2008年06月,233-234页)。

[13]参见http://www.aiweibang.com/yuedu/171847212.html。

[14]参见http://www.aiweibang.com/yuedu/172092756.html。

[15]中国教育学会调研组《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山东省潍坊市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改革调研报告》(《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7期,61-64页)。

[16]参见http://www.moe.gov.cn/s78/A26/jces_left/moe_711/s8001/201404/t20140417_167357.html。

[17]参见Amabile,T.M.(1983)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New York:Springer-Verlag,91页;以及Amabile,T.M.(1996)Creativity in context.Boulder,CO:Westview,107页。以及Beth A.Hennessey对此观点的综述“课堂中的内在积极性和创造力:我们又回到了原点?”载Ronald A.Beghetto James C.Kaufman主编陈菲、周晔晗、李娴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03-331页)。此外,在其他一些学者的综述中也认为“对创造力而言,内部的或内在的动机比外部的或外在的动机更有效……创造力研究者普遍认为不仅动机对创造力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与外部动机相比内部动机是创造性成果的一个更有效的决定因素”[参见雷蒙德·S·尼克尔森“第20章促进创造力”(罗伯特·J·斯滕伯格主编、施建农译《创造力手册》,345-346页)]。

[18]参见Gagne and Deci“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work motivation”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6,333~336(2005),尤其是347页对图2相关研究的介绍,以及348页对命题2的相关研究陈述。(www.xing528.com)

[19]参见中国教育学会调研组《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山东省潍坊市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改革调研报告》(《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7期,62页);其他7个推广的市(区)与潍坊的做法大同小异,为四级九档或四级十档[参见山东行政学院调研组《关于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调研与思考——基于对山东潍坊等8市(区)的调查分析》(《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121页表1)]。

[20]参见中国教育学会调研组《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山东省潍坊市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改革调研报告》(《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7期,62页);其他7个推广的市(区)与潍坊的做法大同小异,区别在于潍坊校长的职级工资是按照占校长本人工资总额的比例进行核算,其他7市(区)则是按当地同级教师上年平均工资收入为基数进行核算;但是,8市(区)都采取了职级越高,职级绩效工资比例也越大的做法[参见山东行政学院调研组《关于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调研与思考——基于对山东潍坊等8市(区)的调查分析》(《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123页表2)]。

[21]参见张国华《山东潍坊:‘管办评’分离的改革路径》(《人民教育》2014年第3期,37页)。

[22]参见徐友礼《山东潍坊:问题导向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探索》(《中小学管理》2016年第2期,15页)。

[23]参见张国华《山东潍坊:“管办评”分离的改革路径》(《人民教育》2014年第3期,37页)。

[24]参见张国华《山东潍坊:“管办评”分离的改革路径》(《人民教育》2014年第3期,36页)。

[25]目前中小学的职称制度参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http://www.moe.edu.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1509/t20150902_205165.html)。

[26]参见Amabile,T.M.(1996)Creativity in context.Boulder,CO:Westview,第6章,176页。

[27]参见中国教育学会调研组《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山东省潍坊市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改革调研报告》(《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7期,63页)。

[28]参见于川、杨颖秀《小学校长职业动机与学生成就关系研究——基于学生认同感与参与度的视角》(《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22期,65-74页)。需要说明的是,这篇文章对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划分是以校长个人主动申请和上级直接任命进行区分的,显然,这种粗放的划分方法存在一定问题,主动申请的校长可能是出于自发性动机,也可能是出于职位考虑的外在控制性动机;而上级直接任命的校长,可能是外在控制性动机,也可能是无动机的状态。但是在对校长的访谈部分,内在职业动机与外在职业动机校长的不同表现,确实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自发性动机和控制性动机的区分,例如访谈发现,具备内在职业动机的校长大多有较为明确的理念,以学生为出发点,以较为民主的方式进行学校管理,对学生展现出很大热情,校园文化以培养学生美德和良好的习惯为载体;而直接任命的校长则更为关注日常管理工作,表现出“对上级负责的态度”,在主动了解学生、满足学生需求方面表现逊色。因此,尽管职业动机的区分比较简单、粗略,但是这里的研究结论还是具有一定参考性的。

[29]在Edward Deci等人的研究中,将这种现象称为无动机(amotivation),即对于一个不了解的东西,既没有内在的动机,也没有外在的动机。例如,高考志愿填报后有很多被调剂的学生,其实他们对被调剂的专业基本上是不了解的,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大家对这个专业评价好不好,这就是一种无动机的状态。

[30]我们回想前面提到的李健的案例,这件事情就变得更好理解,李健喜欢音乐、喜欢吉他弹奏,但是高考时并未选择就读音乐学院(虽然他辩解说是由于音乐学院没有吉他专业,但不代表他不可以选择其他相近专业,至少距离自己的兴趣更近),而是保送进入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31]参见罗伯特·J·斯滕伯格主编,施建农译《创造力手册》,189页。

[32]参见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著,黄珏苹译《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150页)。

[33]参见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著,黄珏苹译《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145页)。

[34]参见同上,原文为“如何扩展人类潜能的探讨”,这里笔者做了改动。

[35]参见http://www.gov.cn/jrzg/2006-02/09/content_183787.htm。

[36]参见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2/content_2238927.htm。

[37]参见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843767.htm。

[38]参见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3/12/content_8711.htm。

[39]参见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08/t20160802_273628.html。

[40]参见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41]正如《学校积极领导力》第四章所提到的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对7个不同领域的7位不同高度具有创造力的个体进行的研究,提出了“十年规则”即一个人要从初学者成长为精通者,至少要花十年的时间(参见罗伯特·J·斯滕伯格主编,施建农译《创造力手册》138页及186-198页)。

[42]参见孙绮芸、李丽洁《全球化背景下美国营利性大学崛起的动力及影响》(《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