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潍坊市教育改革的诸多措施中,引人瞩目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尝试让社会参与学校管理,让利益相关者评价教育,改变学校封闭办学、教育部门‘上评下、自己评自己’的管理模式”[23]。其中的“让利益相关者评价教育”就是“让学生家长参与学校办学评价。通过建立覆盖全市百万学生家长的满意度调查制度,每学期两次组织电话随访,主动让利益相关者‘揭短亮丑’‘评头论足’,把对学校的评价权主动交给了家长和社会”。而关于评价内容的“满意度调查”则几乎无所不包:“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学校整体办学、班主任管理、任课教师教学、学校后勤服务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等五个方面。所有调查都委托专业的‘第三方’社情民意调查机构进行。调查结果作为学校业绩评价、校长职级认定的重要内容。”校长、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始终处在一个“揭短亮丑”“评头论足”的监督之下,校长和教师的工作动机如何可能是自发性的动机呢?试想,如果有教师想要做一些教学改革尝试,或校长希望做一些管理改革尝试,一旦触及学生的成绩下滑,在这样的一种监督氛围中,这类尝试如何可能坚持?“将所有学校和教师置于社会监督之下”,教师和校长的自主、自发的工作动机如何可能在这样一种监督的氛围下形成?
从发挥校长和教师工作的创造性角度而言,山东潍坊市教育局所推行的家长参与学校办学评价的所谓“满意度调查制度”,将学校变成了生产产品的企业,由产品的用户和消费者来对企业进行评判。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学校被作为生产产品的企业来看待时,“产品”的标准化、量化、短期化考核就不可避免,应试分数这类容易看到的指标很容易变为学校的“产品”。这实际上非常不利于校长工作的创造性发挥,此项举措只会进一步强化校长的外部控制性动机,从而围绕应试和提高学生应试分数而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措施和做法。(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