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爱莲说》与创造力免疫实验的结果

探索《爱莲说》与创造力免疫实验的结果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篇《爱莲说》令人联想到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阿玛贝尔等人所进行的创造力的免疫实验,外在的社会评价如同“淤泥”一样,很多情况下会对创造力需要的内在动机造成伤害,那么如何能够对这种“淤泥”免疫,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呢?

探索《爱莲说》与创造力免疫实验的结果

爱莲说》这篇初中语文收录的文章,谈的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莲花自比,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尽管身处于世人都在追名逐利的环境,但是周敦颐认为自己像莲花一样,能保持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显然,喜欢莲花或者自比莲花,都意味着一种更具个人化的选择,尽管多数人喜欢的是富贵牡丹。他也不推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因为这种“隐逸者”的做法,在陶渊明之后也“鲜有闻”;可以说,陶渊明的“隐逸者”的做法是一种逃避,而周敦颐要做的是身在“淤泥”,却能达到“不染”的境界。

这篇《爱莲说》令人联想到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阿玛贝尔(Teresa Amabile)等人所进行的创造力的免疫实验,外在的社会评价如同“淤泥”一样,很多情况下会对创造力需要的内在动机造成伤害,那么如何能够对这种“淤泥”免疫,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呢?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出淤泥而不染”到底意味着什么?仅仅是意味着清高、不同流合污吗?还是另有其他的意义和价值?

先看第一方面,一个普通人如何能够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如果没有像周敦颐这样的理学家自我修炼所达到的素养,普通人如何能做到?阿玛贝尔等人的免疫实验表明,经过“内在动机专注技巧训练”的普通人也可以做到对于外部评价的免疫[1]。这个“内在动机专注技巧训练”就是对于存在外部评价的情况下,尽可能将注意力不受影响地放在自己所投入和认同的事情上。这套技巧训练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告知大家:“淤泥”其实是有负面作用的,将注意力放在“淤泥”上还是放在自己的事情上,结果会截然不同。如果将注意力放在“淤泥”、社会评价、名利上,会对自身的内在动机产生伤害,会抑制我们每个人发挥自身的潜能。而且这种代价是潜在的,很难看到的。多数情况下,我们身在“淤泥”之中,对于自己获得的东西是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但是对于失去的东西往往是不容易看到,或者说要付出很多代价之后才会看到的。而阿玛贝尔等人的工作可以让人们更容易看到,在没有对外在的奖励、评价免疫的情况下,我们实际上失去的是自身的创造力潜能。在罗切斯特大学教授德西(Edward Deci)和瑞安(Richard Ryan)看来,外部奖惩评价更容易激发控制性动机,受控制性动机驱使的代价是我们会更容易丧失更真实的那部分自我[2]。(www.xing528.com)

那么第二个方面,通过对“淤泥”的免疫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不只是要“出淤泥而不染”,这个“不染”是说像“君子”一样还可以保持自己的内在动机,保持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物存有一种内在热情和动力,这个内在热情和动力对于创造力而言,就是可以将创造力的潜能转变为现实。对于普通人而言,意味着更多“小c”的创造力;对于整个人群社会而言,意味着有更多的“中c”和“大C”创造力的出现[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