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离职现象是学校管理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同时,有关教师离职的相关研究也比较丰富,饶军民对1998—2013年15年间有关教师离职的研究进行了计量分析,国内有关教师离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职业倦怠、心理契约和职业认同等因素对教师离职的影响[76]。
在有关教师离职的研究中,有必要区分“离职倾向(意向)”和“离职行为”这两种不同的离职表现,离职倾向只是一种想法和观念,是一种有可能离职的倾向性;而离职行为则是实际发生离职的活动。在教师从离职倾向的出现到离职行为的实际发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唐海朋、郭成、程平和李振兴通过对我国17个省份两千多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的自主意愿非常强烈,自主体验次之,自主抉择较低,自主行动最弱[77]。这也就意味着,尽管有些教师可能长期具有离职倾向(意向),却始终没有发生过任何离职行为,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每个学校几乎都有教师发牢骚、抱怨的现象,但是真正离职的仅仅是个别教师。现有的教师离职研究主要是以“离职倾向(意向)”作为离职研究的主题[78],而很少对实际发生了的离职行为进行实证分析。现有的教师离职研究并不能对真正的教师离职行为提供恰当、合理的解释;同样,也无法解释为何许多教师都有“离职倾向(意向)”却始终未发生离职行为。本文则是对实际离职行为进行的案例分析,这不仅有助于理解真正的离职行为,也对那些有“离职倾向(意向)”而没有发生离职行为的现象提供解释。(www.xing528.com)
有关教师离职的研究之中,另一个特点就是定量研究占据了这一领域研究的主导,由于这个特点,导致现有研究会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现有关于教师离职的研究无法解释为何学校中实际发生离职行为的总是个别教师、个别人,为何其他教师、人数占多数的同事在同样的情境之中[79]却没有发生离职行为,另一方面,离职行为会发生在哪些教师身上,不会发生在哪些教师身上?教师离职行为的个体差异在定量研究层面未曾提供恰当的解释。其次,教师离职行为是突然发生的吗?对于某一位发生离职的教师而言,为何不迟不早在这个时候离职?难道是纯粹的偶发事件吗?为何没有在其职业生涯更早的时候,或者更晚的时候发生离职?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借助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的个案分析,才可能提供必要的解释和回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