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圣狮因背倚狮山而得名。数千年前,这里曾为沧海。如今狮山海蚀遗址镶嵌在一片田村风景中,依稀还留有海水冲刷的印记。在往昔,狮山与邻近的糖包山、烟管山还曾为过往的船只指点航向。山顶的烽火台遗址,今已不在,但明清时期却具有通报军情的战略作用。狮山上的明阁于清末被台风摧毁。至于狮山岩洞口处那座重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观音庙,据悉仍保留着圣狮书法家彭炳刚所题的“松风水月”横匾。古树新芽,沧桑的年轮拥抱着新生。
圣狮因背倚狮山而得名。数千年前,这里曾为沧海。而深藏水底的白垩纪红砂岩砾石地质在涌动的浪潮侵蚀下,渐渐生成形态各异的海蚀洞、海蚀岩、海蚀平台等。后来海水退去,陆地抬升,红色的岩体便渐渐裸露,如山冈般兀然矗立。慢慢地,别处的土壤淤泥随江河风雨堆积在山间缝隙或斜坡上,萌生的草木铺满山头。及后风平浪静的日子里,原本容易剥落的砂岩砾石也就得以保存。
如今狮山海蚀遗址镶嵌在一片田村风景中,依稀还留有海水冲刷的印记。在往昔,狮山与邻近的糖包山、烟管山还曾为过往的船只指点航向。山顶的烽火台遗址,今已不在,但明清时期却具有通报军情的战略作用。狮山上的明阁于清末被台风摧毁。幸而三仙娘小庙犹在,供奉着琼仙、碧仙、瑶仙等。至于狮山岩洞口处那座重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观音庙,据悉仍保留着圣狮书法家彭炳刚所题的“松风水月”横匾。(www.xing528.com)
多年前依山傍海的村景,如今只能靠起伏的山势与“海傍街”等地名想象。圣狮村里的曲径与窄巷绕山而建,次第而上,因此越是往高处走,便越觉清静,连花草树木的生长都无人叨扰。流连间,访村者不难发现,这里除却苍然的侨屋老宅深院,更有不少活化石般的植物矗立山巅,生成巍巍之态。譬如山腰的杨桃树,身旁还立着刻有“阳桃”旧称的石碑。只见它粗干细枝,树皮如鳞片般剥落,但叶色新绿,偶尔还有稔熟成金黄色的果实砸落路间。圣狮小学附近的一棵老榕,姿态奇诡,南侧树冠生机盎然,而北侧则仿佛停止生长,两边长势不均,以至于树身倾斜,只得用支架撑起……许是由于村中安静,这些垂垂老矣的树木才得以悄然生长。古树新芽,沧桑的年轮拥抱着新生。想来,这既是岁月的沉淀,也是时光的馈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