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破除误解,端正对自杀的科学认识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在亲身遇到自杀事件之前,自杀都是一个既遥远又陌生的话题。人们不明白、不理解当事人为什么自杀。对于自杀的话题,人们本能地逃避;如果无法逃避,便自动地以自己朴素的、有限的知识对自杀者和自杀行为进行理解和解释。殊不知,我们的很多理解是错误的。正是因为大众缺乏对自杀的科学认识,才会一再错失对企图自杀者施以援手的机会。因此,开展生命教育,普及自杀预防知识显得十分必要。以下便是常见的有关自杀的错误认识:
(1)自杀事件一般没有先兆可循,防不胜防。事实上绝大部分自杀者都会对外发出一些信号,有的是求助,有的是矛盾和犹豫,有的是做出最后的安排。例如,直接表露不想活了,跟好友道别,兑现曾经的承诺,将贵重物品赠送他人等,这些都是处在痛苦中的人的自杀的征兆。问题是我们周围的人往往缺乏警觉,不具备自杀预防的相关知识,未能及时领悟这些信号。
(2)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使人实施自杀。事实上除了少数冲动型自杀案例,多数因小事自杀者,事前都有压力的累积问题,如长期的心理痛苦、精神疾病问题。在外人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只是起着一个“扣扳机”的作用,相当于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3)威胁别人说要自杀者不会自杀。的确有以自杀来威胁、控制他人的事情,但向人吐露自杀念头往往正是一个人内心矛盾冲突的表现。对许多青少年来说,这是求救的信号,是希望得到关心和帮助的信号。
(4)当一个人常开玩笑说想要自杀时,他并不会真的自杀。事实上自杀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这样的玩笑往往正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投射。此时应该认真对待,可以进一步探寻他的想法和感受。
(5)自杀总是一种冲动行为。事实上只有一部分案例显示自杀是冲动行为,更多的自杀是在当事人仔细考虑之后才实行的,有的更是经历过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6)普通人永远不会有自杀的念头。30%~50%的学生或成年人表示曾经有过一次或多次自杀的念头。约9%的大学生在上学期间有过自杀的念头。重要的是自杀意念的强度和频密程度。一闪而过性的念头不会有太多问题,经常性的、认真的、强烈的求死念头则代表着严重的自杀危险。
(7)青少年比成年人自杀率低。恰恰相反,几乎各国的调查都表明20~25岁这一年龄阶段,是自杀率较高的年龄区间。大学生恰好处在这个年龄阶段,所以更应该受到加倍关注。
(8)自杀的人很少有精神疾病,自杀预防与精神疾病无关。事实正好相反,研究表明,西方的自杀者90%以上有精神障碍,中国的自杀者60%以上有精神障碍。问题是他们中的多数人因为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并没有到专业机构求助或治疗,周围的人往往意识不到当事人已患有心理障碍。因此,面对有自杀危险的对象时,一定要从其遭遇心理障碍的角度评估和帮助他。
(9)应避免向有心理危机的人提及“自杀”,以免激起当事人产生自杀念头。这种担心听起来合乎逻辑,但屡被科学研究所否认。正确的做法正好相反,对怀疑有自杀企图的当事人,应明确的询问是否想要自杀,并且要问得直接、具体、仔细,直到得到一个肯定的结论。
(10)当好朋友流露出自杀的想法,并要求我们不对任何人说起时,作为朋友,我们应该为他保守秘密。现实中常遇到这样两难的问题,不少人出于朋友间的友情和仗义,错过了挽救朋友生命的机会。事发后,保密的朋友长期生活在自责自罪当中。那是因为我们当时没有意识到自杀的危险性和严重性,不知道这样的流露意味着自杀迫在眉睫。毫无疑问,与道义、友情相比,挽救朋友的生命更为重要。
(11)对于求死者,应该以合理的辩论和说理使当事人明白并放弃自杀企图。在危机之中,理性的争辩没有用处,甚至会激起当事人的反感情绪。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理解当事人的感受上。理解他的痛苦,才能得到的他的信任,更好地帮助他。
(12)当想自杀的人的情绪变得平静的时候,自杀的危险就降低了。一些情绪极度抑郁或自杀未遂的当事人,有时情绪突然平静,令周围人以为危险期已过,却正在周围的人放松防范时,突然自杀。其实那样的平静往往是当事人已经做出决定,死意已决,正在冷静设计死的方法。
(13)当一个想要自杀的人突然变得慷慨,并和他人分享个人财产或贵重物品时,表明他已有好转的迹象。事实上当一个想要自杀的人突然向周围的亲人朋友赠送物品,恰恰是他自杀的征兆。把贵重物品或随身使用的物品送人,如手机,银行卡和密码,钱包等,这种行为类似于他的最后愿望与安排。
(14)当一个人试图自杀而未成功,他便不会再有自杀的危险。事实上有自杀未遂史的人是自杀的高危人群。如果他所遭遇的危机并没有解除,他的痛苦并没有得到帮助,那么他再次自杀的手段更具致命性。
(15)虚构的自杀行为(如电影中的自杀)不会引起模仿行为。恰恰相反,文学作品对自杀细节的描述,以及对自杀方式的美学化处理,对处在危机中的人,是一种极强的暗示与诱惑。而某些不负责任的教导自杀方法的图书和网站,则是典型的教唆自杀。
(16)有的学校在发生学生自杀之后立即停课、放假,甚至开学之后改变了一些以前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不再上晚自习,学校在家长的要求下开追悼会,全班乃至全校同学进行哀悼。这些行为对有潜在自杀行为的学生是否具有预防作用,目前尚无定论。
(17)媒体可以详尽地报道自杀的细节。已有研究表明,一系列危言耸听的自杀事件发生后,往往引起相当规模的模仿。例如,当年张国荣自杀事件被媒体详尽报道后,一周之内香港有9起坠楼自杀事件。
(18)当事人的家人较多了解当事人的自杀意图。调查表明,青少年自杀前较容易向同学、朋友透露自杀的念头,反而较少跟家长和师长吐露。问题是同学、朋友往往缺乏敏感性,忽视当事人的自杀或求助信号,或者不知是否应该向成年人求助,以致耽误最佳的救助时机。
(19)一个人反复想着要自杀,他是真的一心想死,自杀是他的终极目的。事实是当事人几经努力和挣扎,仍然无法摆脱内心痛苦的折磨,在无助和无望的状态下,认为自杀是解除痛苦、摆脱危机的最后的方式。当事人终极的目的是解除遭遇的痛苦和折磨,如果得到外界及时的帮助,能从痛苦中走出来,自杀便可以避免。
(20)自杀(想法、尝试,或已完成自杀)是他的权利,我们应该尊重他的选择。可以说这是关于自杀预防的最大误解,也常常使人感到困惑。事实是尽力保障一个人的生命的存在和安全,才是对人权最大的尊重。因为生命还会有更多的选择,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www.xing528.com)
(二)提高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
多数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到上大学前几乎是一帆风顺的,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进入大学后要独立生活,独立面对更激烈的学习竞争,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遇到较为尖锐的矛盾时,有的同学往往不知如何处理。大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自控能力,弄清发生不良情况背后的原因,并能够及时地自我调节和纠正。大学生还要正确对待各种压力,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加强自我心理保健。
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或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排解:第一,发泄法。不要把痛苦、不开心长期积压在心里,可以采取既不危害他人又不妨害社会正常活动的方式发泄出来,有的人遇到伤心事,可以放声痛哭、大声喊叫出来,也可以把纸撕得粉碎、可以通过进行喜欢的剧烈体育运动来排解。第二,诉说法。遇到不开心的事可以向好友、同学、老师诉说。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到心理诊所去咨询。第三,转移矛盾法。把思想和视线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不再想让自己伤心的事情。第四,升华法。化悲愤为力量,如攻击性的人可以学习拳击最后成为拳手。不同的人可以根据不同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必要时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向他人寻求帮助,特别是向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求助,最终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提高心理素质,避免发生恶性事件。
(三)干预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方法
(1)对于出现自杀念头的学生,在充分了解其心理危机的情况后,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积极地进行心理干预:一是给当事人精神支持,使其有足够的资源、信心和力量,坚信自己有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赞同当事人的决定,做他的坚强后盾;二是给当事人提供宣泄的机会,有助于疏导其负性情绪;三是帮助当事人建立希望和对前途的信心;四是对当事人进行劝告、直接建议和限制,一般情况下避免给直接的建议、限制,但当他处于自杀危险的情境中时,对其行为及环境给予一定的限制是必需的;五是帮助当事人积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有的大学生因为已经患有精神疾病,这种疾病本身就伴随着自杀的危险性,此时对心理疾病进行专业的治疗便是自杀干预工作的首选。
(2)对于受到严重精神创伤、出现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到积极应对创伤的方式,鼓励心理危机者在现实生活中主动解决问题,恢复他们的安全感、信任感,提升其自我价值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以上两种干预方法,可以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热线咨询求救电话等形式,为大学生及时提供多样化的求助选择,最大限度地达到防范效果。
(3)做好自杀发生后学生的心理干预工作。一是要重视对自杀未遂者个体的心理修复工作。许多自杀者被抢救脱险后,由于其心理复杂性,使得他们对周围的情境及人们的态度过分敏感。我们要对自杀者表现出关爱和非歧视性态度,不要在危机期对其自杀行为和价值观进行道德评判,以免引起他们的心理抗拒和敌对情绪。同时要启动社会、学校和家庭心理支持系统,通过亲属、朋友和师生的爱心帮助,使其产生对社会、家庭的责任感和对生活的留恋,增强生存的信心。如果是由于各种不同的精神障碍导致的自杀,还应帮助他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二是要高度关注自杀者和自杀死亡后其周围学生群体的心理修复工作。心理学家施耐德曼提供了一种心理学解剖的后干预技术,即让死者周围的同学详细回顾自杀者的心理史,引导人们思考他为什么自杀,如何看待自杀。通过分析、回顾、告别仪式、放松技术等程序,帮助周围的同学正确认识自杀现象,达到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尽快从震撼、悲哀、内疚或忧郁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恢复正常学习和生活,并为以后的自杀预防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四)帮助有自杀念头的人的方法
如果你身边的同学告诉你,他有自杀的想法和念头,我们要如何处理呢?
(1)很多人在自杀以前已经综合考察过周围的人并向他人或多或少发出了信号,但往往没有引起他人的注意。作为他身边的人,你首先应该警觉。
(2)作为非专业人士,保持冷静,不作评价的倾听是很好的办法。
(3)要相信、认可他们表露出来的痛苦情绪,不要评判,不要说他们不应该这样想,不应该有这样的感受,也不要试图说服他们改变自己的感受。
(4)询问他们是否想自杀:“在你痛苦、绝望的时候想到要结束生命吗?”(注:询问一个人有无自杀念头不但不会引起自杀,反而可以拯救生命,这一点常常被误解。)
(5)不要轻视他们说的话,当他们说想要自杀或不想活了时应该认真对待,不要以为那只是开玩笑。
(6)如他们要你对其自杀的事情或已经采取的自杀行动给予保密时,不要答应。
(7)让他们相信可以获得所需要的帮助,并鼓励他们寻求这些帮助。
(8)应该告知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如班级心理委员、老师、他的家人及心理咨询师等),并说服他们和你一起来承担帮助他的责任,而不是你一个人扛着。
(9)尽量帮助其与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或精神卫生中心取得联系,寻求专业上的帮助,包括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
(10)如果你认为他们当时自杀的危险性很高,千万不要让其独处,要立即报告老师或陪他们去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或医院接受评估和治疗。如果觉得局面不可控时要立即报警。
(11)对刚刚出现自杀行为(服毒、割腕等)的人,要立即送到最近的急诊室进行抢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