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心理过程
在危机面前,大部分人经历内心失衡之后,由于发挥自身的潜能和得到外界的支持而顺利渡过危机,并学会了应对心理危机的方法,获得了成长。也有少部分学生未能渡过危机而出现心理障碍,甚至发展成精神疾病。比如,失去亲人之后,有的人会在悲伤一段时间后恢复,少数人却沉浸在悲伤之中不能走出来(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危机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自杀,个别大学生在产生心理危机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干预和社会支持,经不住强烈的精神折磨就会选择自杀。
并非所有的自杀者都会有长期的心理危机过程。人在巨大的情绪波动中,完全被巨大的负性情绪所控制也会引起自杀。这种类型的自杀进展快、发展短、突发性强、预测和防范困难,但这种非理性的、冲动性的自杀在所有自杀案例中只占很少比例。绝大部分自杀者都会经历一个心理危机逐步恶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危机程度逐渐加深,可能产生自杀意愿,从自杀想法出现到最后采取自杀行动的时间可能会长达数年。
(二)当代大学生自杀倾向与自杀行为的特点
1.大学生的自杀率低于全社会人口的自杀率
大学生不是自杀的高危人群。从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刘华山对我国4个省市的16所大学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人员进行访谈调查结果来看,自杀大学生的人数平均每年在10~20人,自杀率为0.002%~0.003%。但是,我国高校学生自杀行为在2001年以后有比率上升和范围蔓延之势,而且大学生自杀一旦发生,对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颇大,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因此,对大学生自杀应引起足够的警惕。
2.自杀方式多样化
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自杀方式中,采用跳楼、自焚、自缢等激烈手段的比例有增多的趋势,跳楼成了大学生自杀的首选方式。激烈自杀方式致死率和致残率高,抢救难度大,后果严重,并且会给其他同学造成极端强烈的心理冲击。最近几年,甚至出现在自杀的同时伤害他人的极端行为案例。
3.自杀事件在同一地点多次发生
自杀行为可能集中在同一地点且多次发生,如上海某高校文科楼已经发生过七八起自杀事件。大学生自杀具有感染性,自杀行为在同一所高校有连续发生的可能。
(三)大学生自杀的征兆
自杀是可知觉、可预见、可预防的,要求我们对任何自杀的线索都很敏感。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言语线索和行为线索。
1.言语上的征兆
准备实施自杀行为的人,言语上会有很多线索,如直接向人说:“我想死”“我不想活”;间接向人说:“我所有的问题马上就要结束了”“现在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没有我,他们会过得更好”“我再也受不了了”“我的生活毫无意义”;等等。还有谈论与自杀有关的事或开自杀方面的玩笑;谈论自杀计划,包括自杀方法、日期和地点;流露出无助或无望的心情;突然与亲朋告别;喜好谈论应激或压力;明显减少与生活中的重要任务的交流。(www.xing528.com)
2.行为上的征兆
计划实施自杀行为的人,在行为上也会有很多表现:出现突然的、明显的行为改变(如中断与他人的交往或做出很危险的行为);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有条理地安排后事;频繁地发生意外事故;饮酒或吸毒的量增加;等等。
此外,计划自杀的人相关的行为线索也很重要,包括:退缩和独处时间明显增加;出现失眠并且持续很久;食欲不振;工作或学习成绩下降;过去有过自杀意念和自残行为;具有强烈的自卑感和羞耻感;等等。
3.自杀前的其他征兆
(1)对周围人诉说自己无助和将想死的念头或在日记、绘画中表现出来。
(2)情绪、性格明显反常,焦虑恐惧,无故哭泣,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或不安全感。
(3)抑郁状态,食欲不好,失眠。
(4)个人卫生习惯的改变(肮脏)。
(5)回避与人接触,与集体相处不融洽,过分注意别人。
(6)行为明显改变,对生活麻木冷漠的人,像突然变了个人,敏感又热情。
(7)无故给亲人或同学朋友送礼物、请客,无来由地向他人道谢或致歉。
(8)学习成绩骤降,上课无故缺勤,迟到、早退。
(9)对曾经的兴趣爱好、学习、着装打扮或自己的身体丧失了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