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现及特征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悖德型人格障碍,主要特征是:经常做出不符合社会准则的行为;不合群,妨碍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自私、不负责任、易冲动、缺乏道德感和罪恶感;犯错误后,常把一切责任归咎于他人,千方百计为自己开脱,而无后悔之心。这类人年少时常撒谎、逃学、偷窃、反抗老师和长辈;长大后喜欢酗酒、闹事,而且无法长期求学或工作,甚至常常犯法。
案例:
张某,男,19岁,待业青年,家庭成员无精神病史。张某从小受到溺爱,性格固执、顽皮,喜欢恶作剧。上学后,他经常打架闹事,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学,辱骂老师。小学三年级时,在放学的队伍中他公然把生殖器露在外面。张某是经过补考才由小学升入初中的,然而初一又因三门功课不及格而留级,后因表现太差,被勒令退学。他在家不服家长管教,经常顶撞父母甚至和父母对打。张某在14岁时被儿童医院诊断为多动症,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被送进工读学校就读,经常借故离校,一两个月不返校,直至被捆绑押送回校,又因多次盗窃公共财物,曾被收审,被释放后一度剪去长发,表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17岁张某进入工厂工作,常常旷工,招引一些朋友在家中吃喝玩乐,多次聚赌,结交不三不四的社会青年。18岁时他与人寻衅闹事,纠集同伙用棍棒和皮带殴打他人。骑车撞到人,反诬陷对方,并拳打脚踢,因毒打他人致伤被公安机关收容审查。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改写)(www.xing528.com)
2.调适及治疗
由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相当复杂,目前对此症的治疗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方法。例如,使用镇静剂和抗精神类药物治疗,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且治疗不显著;而心理治疗对那些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成为反社会型人格的患者又毫无作用。但在实践中发现,对那些由于环境影响形成的、程度较轻的患者,实施认知领悟疗法有一定疗效。施治者可帮助患者提高认识,了解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培养患者的责任感,使他们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努力增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这些措施对减少患者的反社会行为不失为有效的方法。
少数家庭关系极为恶劣而与社会相处尚可的患者,可以在学校或机关住集体宿舍或到亲友家寄宿,以减少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当患者出现反社会行为时,给予强制性的惩罚,使其产生痛苦的体验,实施多次以后,患者一产生反社会行为的冲动,就感到厌恶,全身不舒服,通过这样减少其反社会的行为。然后根据其行为矫正的实际表现,放宽限制,逐步恢复其正常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