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特点,除了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关之外,也与高校教育的性质及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关联。大学生学习有如下特点。
(一)自主性与超越性
大学学习强调大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大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自觉的学习意识、主动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中小学生在很多情况下是作为被教育者而存在的,在学习活动中只需要在书上“画上横线”“记下笔记”即可,而高校教育要求大学生以学习主体出现,真正做学习的主人,通过“学问思行”,积极主动实现身心和谐发展。大学教育无论在学习内容、学习环境,还是学习时间、学习途径上,都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
大学生学习超越性是指大学生学习不仅仅具有功利的考虑,还应该具有超功利的追求;不仅仅为“稻粱谋”,还应该有“主义求”;不仅仅为了满足大学生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还应该满足大学生心理的、精神的需要;不仅仅是大学生达成人生目的、生活追求的手段,还应该成为大学生的生活乐趣与人生幸福。“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是对学习功利追求的折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学习超越性的体现。当大学学习旨在陶冶大学生性情品质、深化精神境界的时候,当大学学习旨在帮助大学生寻找自我、引导他们“诗意栖居”的时候,大学学习的超越性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二)实践性与探究性
大学生学习必须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相联。大学生学习不只限于书本知识学习,也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师讲授,大学学习必须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相联,以便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东南西北中”的“象牙塔”学习,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大学学习潮流。服务社会,是高校三大社会职能之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是社会赋予高校的基本职能。此外,大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也只有在服务社会过程中,才能真正得以检验和发挥作用。因此,告别“纸上谈兵”的逻辑推论,打破“盆中游泳”的练习方式,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引导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做“书呆子”,而做实践能手与生活强者。(www.xing528.com)
较之于中小学学习而言,大学生学习还具有探究性特点。原因有二:其一,大学生身心获得了长足发展,较之中小学生,身心发展更为成熟,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及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大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二,大学生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接受学习,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还相对薄弱。但高校的科学研究职能,主张高校引导大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开展科学研究,以解决人类在科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这就为大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倡导实践,推崇实验,学术研究,科学攻关,是大学生探究学习的基本途径。比如,“世界机器人大赛”和“世界奥林匹克机器人大赛”。可见,大学生的探究学习,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只有加强大学生探究学习,他们才会很好地面对未来未知的问题。一旦新的问题来临,也不至于胆战心惊而一筹莫展。
(三)专业性与全面性
中小学教育内容主要强调基础性,中小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学习一般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与中小学明显不同,具有明显的专业指向性。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异。虽然学习中也会涉及许多与专业关系不甚密切的课程,如面向所有学生开设的公共课程、通识课程,但专业课程终究是每个专业学生的主攻领域,接受专业学习的大学生必须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展示一定水平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才华。
大学生学习全面性是指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应该包括认知学习活动、道德学习活动、审美学习活动与身体学习活动等,而且大学生学习活动旨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又红又专”“德才兼备”“身心和谐”“德智体美”“文质彬彬”等,是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描述。高校全面发展教育、大学生全面性学习活动,是实现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前提。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要求高校开展全面发展教育,即德育、智育、体育与美育等,不仅有课堂教学,而且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以及校外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中,在勤工俭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得以巩固、运用的同时,大学生的品德、情操及体魄也会得到全面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