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分析学说
精神分析学说是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创立的独特的理论。他认为人的心理可分意识和潜意识,他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在人的整个精神生活中,意识部分仅是一种附加物。他认为不仅神经症患者的每一变态症状都具有一定目的,就连正常人的失言笔误和偶然事件也是由某种隐蔽的欲望引起的。他强调性本能驱动力的作用,主张人的一生行为都带有性的色彩。关于人格理论,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最原始的本我与生俱来,包括先天本能的欲望;自我处于本我和外部现实之间;超我则是“道德化的自我”,其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一旦平衡被破坏就可能导致精神病。
(二)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由美国的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创立。该学说强烈抵制对人的心理和意识进行内省研究,主张心理学应对环境操纵与人和动物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客观研究,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才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测刺激。他们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在方法论上,摒弃内省法,认为应像研究动物那样研究人的心理。在行为主义的影响下,行为控制方法得到较完善发展,使心理学研究具有精确性和可说明性。这种方法和技术在心理学的大部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www.xing528.com)
(三)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一个层级结构,高级动机的出现有赖于低级需要的满足。他认为不论低级或高级的基本需要和动机都具有本能的或是类似本能的性质,即都有自发追求满足的倾向;而高级的需要和动机(如认知、审美和创造)的满足,即是人们价值的实现或人性的自我实现。这就是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罗杰斯认为人的内在建设性倾向虽然会受到环境条件的作用而发生障碍,但却能通过医师对患者的关怀、移情理想和积极诱导使障碍消除而恢复心理健康。他把这一观点应用于教育,强调教育中建立师生亲密关系和依靠学生自我指导的重要性。
上述三个基本理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精神分析学说在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时广泛应用,行为主义在控制学生行为时使用,而建立师生的亲密关系,在心理教育中尤为重要,这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