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提到,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时要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这样才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情景化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例如,“中国气候”一课的教学中,针对“沙尘暴为什么在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较为常见”这一问题,可这样设计教学情境:在室外空旷处撒些干燥的泥土,然后请同学“扫”地来模拟沙尘暴发生的原因。结合“扫”地的过程,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让尘土飞扬。第一,必须有土(西北、北方地区地表土质疏松,多土);第二,必须要干燥,有水不行(西北、北方地区干燥,降水少);第三,必须要“扫”(西北、北方地区冬春季节风力大)。
通过这样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学生既掌握了沙尘暴发生的影响因素和分布地区,同时也在更广范围内训练了发散性思维,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
以上仅是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地理教学问题设计有效性的点滴想法,“指向性”和“情境性”是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的关键,“高阶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增强学生地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我们认为,只要是能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地理素养的问题设计,都值得我们探索和践行。
专家点评:
提问,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和回答,掌握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的问题,能起到引导教学方向、揭示教学内容、推动教学发展的作用,使课堂教学结构更为合理,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有效设计问题,首先需要读懂教材,在备课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熟悉教学内容,将知识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演绎。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哪些知识适合用提问来掌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何用提问进行衔接,问题的难易程度,等等。(www.xing528.com)
提问还要体现时机的恰当性。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比作一潭水,教师的提问就如同向潭中投石。“投石”时机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投石”过早,学生的思维尚未充分活跃起来,学生不能很好地把要解决的问题与教师的启发诱导相结合;而“投石”过晚,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已经过去,就很难达到开启思维的最佳效果,知识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
除了预先设计问题,教师同样要关注教学情境中随机生成的新问题。通过层层追问,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发新问题,激发新思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他们思考现象背后的道理。
新教师由于缺少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存在如下问题:提问过于频繁,碎问碎答;提问随意,指向不明,学生不知如何作答;提问没有层次性,提问形式单一,问题的开放性不够;忽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歧视学困生;等等。学会适时、有效提问,是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注释】
[1]李永辉,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教研中心地理教研员,潍坊市青年党员教师先锋岗,潍坊市教学能手。
崔成林,山东省创新教育研究院秘书长,特级教师,曾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