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继续回到这对师生的沟通中来……
小A:以前回到家,爸爸妈妈都会做好饭等我一起吃,一家人有说有笑的。可是现在,爸爸妈妈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家里像战场一样,乌烟瘴气的,我现在根本不想回家。他们一吵架,我就躲在房间里哭,晚上也睡不着,就想着他们离婚了我怎么办,上课根本听不进去。同学们都没有经历过这些,跟他们说了他们也不懂。
此时此刻,如果老师能耐心地倾听,时不时地点头,给予表情、肢体、语言上的回应,孩子会因为你的认真倾听,而拉近与你的距离。
如果我们采用这样的回应,可能效果就不那么好了。
老师1:他们吵就让他们吵吧,你也没办法改变,如果他们要离婚,你也只有去适应。(摆事实,讲道理)
老师2: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也不懂。不就是离婚嘛,你也别哭了,没什么好难过的,日子还不是要继续过。(否定孩子的感受)
老师3:对你来说,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不要去管父母的事,把心思放到学习上来。(忽略孩子的感受,讲道理)(www.xing528.com)
我们能感受到,这样的回应似乎缺了点什么。没错,缺了共情。什么是共情,通俗来讲,就是把自己的脚放进别人的鞋子里。具体来说,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对方的情绪、感受和观点,并将之传递给对方,让他有被理解和被认同的感觉。
在刚才的对话中,老师没有关注到孩子的情绪感受,而只是告诉孩子事实——父母不可避免要吵架,甚至要离婚;或者是给孩子讲道理——好好学习,不要想其他的事情。
在孩子的情绪占据上风时,他的理性就暂时停止了工作。此时此刻,最重要的是老师的倾听与共情,而不是讲道理。
如果老师能把自己的“脚”放在孩子的“鞋子”里去感受,就能体会到孩子面临父母吵架、闹离婚时的伤心、失落、担忧甚至绝望,于是回应他:
嗯,父母吵架让你很伤心,你也很担心他们离婚,担心失去他们,失去他们的爱和关心,担心失去这个完整的家。你也很着急想做些什么,但是,你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同时又觉得别人都不能理解自己的感受,于是只好在自己房间里哭。(共情)
这样的共情,能让孩子渐渐释放情绪,让他感觉到被理解、被接纳。情绪宣泄完后,理智就会回来,孩子才能进入问题解决的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