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城市防灾社区指标体系,助力城市灾害防护

提升城市防灾社区指标体系,助力城市灾害防护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前述不同社区的调查与分析表明社区防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是进行社区防灾能力评价的前提条件。城市防灾社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的是从城市单元细胞上把握防灾救灾能力,分析影响城市社区防灾能力的关键因素,明确城市社区防灾中的薄弱环节,便于后期加强改善与维护。防灾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横向可比性,则综合评价才具有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表7.3社区防灾评价指标体系表

提升城市防灾社区指标体系,助力城市灾害防护

在对社区防灾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选取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综合评价结果能否全面真实反映出社区的实际防灾能力以及整体防灾中的薄弱部分。对于防灾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国内外都有较多研究,但大多从经济社会以及组织管理角度出发,针对性不强,包括我国相关部门制定的现行的对于社区防灾及社区安全评价指标。其评价体系中针对某一指标的评价也大多从定性角度出发,没有具体的阐述如何去评价,定性指标较多,要么评价指标体系涵盖面过大,既包含了工程性的防灾性能评价,又包含了社区防灾组织管理、应急演练、地方特色等众多软性指标,对于这些软性指标不仅评价起来比较困难,实际实施过程中也无法监督其操作情况,指标体系总体看起来显得过于冗长,进行简单的打分原则也缺乏可靠依据,综合评估起来较为困难。

基于前述不同社区的调查与分析表明社区防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是进行社区防灾能力评价的前提条件。评价指标的选取决定了评价结果是否客观有效,因此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针对性、准确性、客观性和实用性,社区防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建议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城市防灾社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的是从城市单元细胞上把握防灾救灾能力,分析影响城市社区防灾能力的关键因素,明确城市社区防灾中的薄弱环节,便于后期加强改善与维护。

(2)针对性原则。针对性主要是指建立的指标体系应具有其特定的应用范围,是针对城市社区自身易损性及其防灾能力而设定的。鉴于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有其各自不同灾害风险,孕灾环境和承灾体存在天然的不同,因此在确立防灾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考虑符合我国大多数社区的一般性指标,也要考虑不同社区的特殊性。

(3)完备性与代表性相结合原则。城市防灾社区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需要从社区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和状况进行评价分析,但是如果把所有的因素都考虑进去作为评价指标,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因此,我们选择少数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体现社区防灾的主要问题,以便能全面地反映社区防灾能力的客观情况,并便于操作,减少工作量,提高效率。

(4)可测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可测性包括两个方面:①评价指标本身具有可测性;②指标在评价过程中的现实可行性。不能量化的指标,定性描述也应该具有直接可测性;不具有直接可测性内容,应通过可测的间接指标来测量,如老旧社区中地下管线等数据无法获得,可采用定性的方法来描述其易损性。评价指标在评价过程中的现实可行性有两方面的要求:①能不能够获取充足的相关信息;②评价主体能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为了保证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指标的含义应尽量明确,指标体系的设置既要避免过于繁琐又要突出重点,而指标所涉及的数据在现实的物力、人力条件下又是能够获取的。

(5)可比性原则。防灾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横向可比性,则综合评价才具有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对城市社区普遍的适用性,同时应注意保持计算方法和范围的一致,以保证评价指标的横向可比性。

(6)实用性原则。防灾指标体系选取过程中以及后期综合评价过程中指标应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国内部分文献中对于指标体系的计算过于复杂,往往一个指标的确定需要进行复杂的数值模拟和积分换算,这样在实际操作应用中将十分困难。指标体系的建立基于实用性原则,不管是专业技术人员还是非专业管理人员都能利用该指标体系进行合理评价。

对于指标体系从统计形式上可以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定性指标往往是根据经验或者对评估对象直观的判断得到描述性数据,主要是根据我国现有的规范对该指标的规范要求来评价其防灾能力属性,一般是用“是/否”或者“有/无”来表示,为了转化为定量评价也可以将其进行等级划分,根据不同的等级赋予相应的分数值,对于城市防灾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应为多层次的复杂评价系统,所涉及的评价因素众多,而且社区致灾因子和承灾体两个方面,不同类型的致灾因子及其强度不同又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设计指标体系。这里只针对社区作为承灾体其自身所具备的能力,没有考虑致灾因子的类型及其强度的影响。按照层级结构可以建立社区防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7.5所示。

图7.5 社区防灾评价指标体系(www.xing528.com)

(1)总目标层。综合城市防灾社区的总体度量,表示城市社区防灾能力的客观状况。

(2)一级指标层。将城市防灾社区整体防灾能力进一步分解,分解为社区基本特征、社区固有危险度和社区防灾资源3个一级指标。

(3)二级指标层。在一级指标层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二级指标层,从更加细化的角度去分析一级指标的综合影响因素。

(4)n级指标层。根据防灾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选择最能贴近社区实际防灾状况的指标体系,基于可测性原则,对该层指标进行详细描述,直接测量或间接测量各个准则的数量表现、强度表现或者状态表现。定性指标采用十分分量表打分进行评价,定量指标采用单指标比例合成算法

(5)准则层。这一层次分析主要是根据国内现有的相关规范及法规,提取n级指标层各指标的评价准则,该评价准则可以是规范具体的定量规定,也可以是规范对社区某方面的定性描述,通过建立最底层的评价准则逐步计算总指标的综合评价值。

(6)对象层。城市防灾社区防灾能力评价的实施对象是城市中一个或多个社区。

社区作为一个多维度空间,其防灾能力不仅反映在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上,还与社区内部的其他因素紧密相关,如社区人口分布、建筑密度、场地条件周边环境和防灾资源等。

防灾社区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确立:一方面是根据文献中指标出现的次数来确定该指标,出现的次数越多说明该指标可接受的程度越高,因此更加具有说服力;另一方面通过对不同类型社区的实地调查,明确指标在社区中的可操作性和可测性。最终从社区自身防灾能力出发,将社区防灾能力划分为社区基本特征、社区固有危险度和社区防灾资源3个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12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构建社区防灾评价指标体系,见表7.3。

表7.3 社区防灾评价指标体系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