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素有“自行车王国”之称,在过去的贫穷年代里,自行车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工具,浩浩荡荡的自行车大军成了中国城市的一大独特景观。
自行车王国
如今物质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以机动车代步就成了一种普遍和时尚。但是它在给人们带来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扰。交通拥挤、车满为患已经不是一两个大城市面临的问题。交通道路严重透支,城市空气质量也令人担忧。越来越多的汽车和为它们加宽的道路,将自行车逼到了越来越窄的自行车道甚至是人行道上。
著名环保者、全国政协委员梁从诫表示:“在北京骑自行车缺乏安全感:新建道路没有自行车专用车道;有些自行车道过窄;机动车行驶中占用自行车道;机动车尾气污染影响骑车人健康;机动车停车位占用自行车道;在自行车道设置公共汽车站,导致公交车出入时影响骑车人正常行驶,并造成交通隐患。这些情况损害了自行车的交通资源,当自行车与汽车在同一条路上通行时,自行车自然成了‘弱势群体’,似乎正在被人们遗弃。”
为了解决城市交通和环保问题,不少城市想了不少的办法,但这些措施都难以从根本上奏效。而自行车占地面积小,既安全又环保,既节省又健身,可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药”。
2008年中国自行车产量达8500万辆,占到世界总产量的68%,出口量居世界第一。然而,这个自行车王国却是自行车运动文化的弱国。深圳市工经联主席、自行车行业协会理事长王肇文说得好:“除了大量生产出口,中国国内年销自行车也达到5000万辆,但多数被用做代步工具,没有形成自行车运动文化”。
说起自行车文化,就不得不提欧洲的荷兰。荷兰人口只有1600万,而自行车的使用量却有1800万辆,每人不只一辆,只有3岁以下和90岁以上才不允许骑自行车,自行车普及率世界第一。在荷兰,很多政府高级官员也都是自行车一族,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十分惬意。
在我们邻国的韩国和日本,自行车文化也正在成为时尚。王肇文说过一个很趣的故事:他到北京遇到韩国、日本的老板,见面谈的不是买宝马汽车,而是买什么样的高级自行车。(www.xing528.com)
以韩国为例。韩国是一个人均拥有车辆较高的国家,人均汽车保有量已接近每3个人一辆。由于受地形和城市道路等因素的影响,韩国自行车的出行率很低,自行车还只是人们在公园和广场用于健身的一种工具而已。在这样一个国家里,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自行车大国,其难度可见一斑。
昌原是韩国自行车运动模范城市,市民每月骑车上下班超过15天可获3万韩元奖励。2009年5月3日,韩国总统李明博骑自行车出席了该市举行的“韩国第一届自行车节”活动。为实现2050年前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半的目标,他大力提倡骑自行车出行以实现“低碳绿色增长”,并希望能在5年内使韩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自行车生产国。
韩国政府要从产销两方面大力扶植自行车产业。为实现年产20万辆的目标,政府将提供多种开发援助,并制定了《推广自行车利用综合对策》。各地方政府纷纷响应,开始修建自行车道或通过公用自行车来推动自行车普及。韩国计划在未来的10年内建设总长为3144公里的自行车道路。据报道,韩国完善自行车基础设施的预算额为375亿韩元(1美元约合1252韩元),其中高达230亿韩元的追加预算已于当年4月底通过了国会审议。政府还会模仿“环法自行车大赛”建设“环韩自行车大赛”的线路,将其开发为一项旅游资源。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传统自行车大国的中国,却日益失去对自行车理念的坚持。人们的观念问题是自行车文化形成的最大障碍。“很多人一年只有三五万元的收入,却拼了命也要买一辆汽车”。“在中国,骑自行车给人一种卑微的感觉,是会被人瞧不起的”。这种观念的存在,迫使很多人虽然认同自行车却不敢骑自行车上下班。
这正是一种国民不自信的表现。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孔庆东骑旧自行车代步的照片一度在网上流传。孔教授笑言:“这可不是普通的自行车,这是我的‘北京吉普’。我的祖先孔子讲‘俭,吾从众’。提倡节约,这是个真道理。”目前,国内一批具有高文化素养的“强势人群”正在“脱离四轮,回归双轮”。大街上跑的都是名车并不会让人赞颂城市品质;相反,一座空气清新、民风朴实和机会平等的城市才会让人们竖起大拇指。
丹麦时尚自行车女郎
从“四轮”回归“两轮”,是人们渴望的自然回归。吐着废气的传统燃油汽车正慢慢驶离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排放更少、效益更高的氢动力、纯电动力等新型清洁能源汽车。清洁动力好似地下喷涌而出的清泉潺潺绵延,必将取代传统动力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助推器。伴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一场“马路上的革命”悄然而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