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声技巧训练与感情色彩的声乐教学

发声技巧训练与感情色彩的声乐教学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应纠正“喇叭状”口型和发声位置过于靠前或靠后的情况。声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就是装饰音发声技巧训练。这些装饰音的发声技巧可以使歌曲更具有感情色彩。在学生充分掌握这一发声技巧后,再进行深度的内容传授,并进行深层次的演唱练习。因此,声乐教师应注意通过抽查、考试、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复习,使学生及

发声技巧训练与感情色彩的声乐教学

(一)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经过一段时间训练的学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口型、喉咙、呼吸、情绪以及共鸣控制不当的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1.口型与共鸣控制技巧的训练。教师应通过认真观察和倾听,判断学生口型的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比如,有的学生把嘴张得太开,导致漏气;有的学生则是没有打开,导致无法共鸣,声音不饱满。教师应指导学生将口型真正做到“外收内开”。之外,还要让学生明白,不同的曲目、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唱法,口型的大小也各有不同,共鸣腔也各不相同。

例如,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此前没有进行过正规的训练,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而急于求成的学生在演唱时,往往是盲目模仿“明星范儿”,片面地追求数量而不注重质量,几首甚至是一首高音歌唱下来便会脸红脖子粗。教师很容易听出来,这些声音在学生的口腔里是散的,严重缺少共鸣,但是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却很难听出来。为此,教师可将学生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放大,让他们感受自己的声音,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所在,之后便采取“弱声训练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将口腔打开而不发音,让声音从鼻子发出。在这个环节,着重进行口型控制和共鸣训练。尤其应纠正“喇叭状”口型和发声位置过于靠前或靠后的情况。在训练中,让学生体会唱高音、中音和低音时,分别采用以什么共鸣为主,怎样才能获得这样的共鸣。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切身体验总结出:唱高音时主要强化头腔共鸣,唱中音时要强化口腔共鸣,唱低音时要强化胸腔共鸣。当然,与此同时分别应辅以其他的共鸣。这样的共鸣,才能在换声区不留痕迹,才能使高音高亢明亮,中音圆润流畅,低音低沉雄浑。

2.喉咙控制技巧的训练。喉咙是气息和声音出入的门户,因此,无论是哪一级水平的声音训练,都不能忽视对喉咙控制的训练。很多学生在歌唱时声音受喉头、口型、舌头以及会厌软骨的干扰,导致声音不稳定、不集中。因此,教学时应注意指导学生,将喉头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不能上提,还应注意嘴的开张要适度,舌头放松,平放在牙槽里,切忌舌头过高。而会厌软骨的控制也要注意,应抬起来,使声音畅通无阻。对于初学声乐或是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学生来说,会厌软骨的控制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每天拿着镜子,对着镜子喊“啊”,想强行去抬会厌软骨,结果这样的方法往往会导致喉咙的不适,恶心呕吐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声乐教师应想方设法与学生一起突破这一难点。笔者认为,要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关键是让学生习惯性地将会厌软骨顺利地抬起来。

3.呼吸控制技巧的训练。没有正确的控制气息的方法,往往是唱不好歌的。在进行呼吸控制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将气吸入到下胸部、两肋和后腰部,感受横膈膜中心下降以及上腹部的明显扩张。指导学生吸气时,应有“闻香”的感觉。但是吸气时,胸腔上部不应因深吸气而扩张,更不应随着吸气而双肩耸起。在发声也是呼气时,气息的量会随着发声而逐渐减少,从而导致腹部跟着收缩,但应提醒学生,要尽力保持两肋、胸廓、横膈膜等吸气肌肉群的力量支撑以阻止或减少腹部的收缩,使歌声更圆润、饱满。这样的训练如果能够持之以恒,不仅能控制好气息,还能锻炼横膈膜的力量,使歌者在唱歌时,不会因为横膈膜的用力不够而使声音不稳,喉咙发紧。

4.情绪控制技巧的训练。无论是什么样的曲目、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曲风,没有感情的演唱都是无法打动听众的。因此,演唱者应给歌曲注入相应的感情。感情的控制应适当,不同的歌曲,因为表现的内容不同,需要的感情和情绪也不同。在教学时,应让学生从歌曲的词曲中、从歌曲的写作背景里去认真体会作者想要通过这首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最后通过演唱情绪和演唱力度,表现出歌曲的或热情奔放、或低沉委婉、或高亢明亮、或温柔曼妙的思想感情。教师应提醒学生,不能只顾追求演唱技术而忽略了对歌曲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当然,也不能只注意感情的诠释而忽视了技术。(www.xing528.com)

5.装饰音技巧的训练。声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就是装饰音发声技巧训练。声乐中的装饰音的发声技巧有很多,比如颤音、气声、哭腔、挑音等。这些装饰音的发声技巧可以使歌曲更具有感情色彩。许多歌唱者演唱的歌曲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他们在演唱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发声的技巧,如“颤音”结合“鼻音”的灵活运用,“哭腔”和“气声”的灵活运用,等等。颤音的发声技巧绝不是像有些相声小品中演的那样,用拍后背、抖手、抖下巴、抖喉咙发出来的,而是在人处于放松状态(喉咙是放松的状态)伴随着唱出来的长音横膈膜自然地抖动而发出来的。对于初学颤音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他们讲个小笑话,让他们在听到笑话后发笑的同时,发出“s”音,然后让学生体会用笑的感觉来发“s”音时横膈膜的抖动。在学生充分掌握这一发声技巧后,再进行深度的内容传授,并进行深层次的演唱练习。当然,不同的歌曲,采用的装饰音是不同的。

(二)有计划地控制进度

除以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外,还要注意教学进度的控制。没有计划的工作是无序的,效率也会很低下。声乐教学工作同样如此。因此,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应有计划地控制教学进度,既不能过于拖延造成浪费,也不能急于求成导致基础不牢。教师应注意控制好教学进度和节奏,尤其是在初始阶段,应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办法,让学生在动作中去体会,在实践中去感悟,在达到标准的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比如,在进行发声训练时,应以自然声区为基础,逐步拓宽到中声区的音域和高音区域;曲目的训练也应由难度较小的曲目训练开始,逐步过渡到曲目较难的训练,切不要忽略学生的实际能力,揠苗助长。

(三)适时地复习所学习的内容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无论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人们总是在学习之后马上就开始遗忘,而且这个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匀速向前发展的,而是在学习之后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最快,以后便逐渐减慢。这一理论说明,学习之后应注意及时复习,在经过反复复习的由“记”到“忆”,再由“忆”到“记”的过程,记忆才能逐渐趋于稳定。因此,声乐教师应注意通过抽查、考试、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复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足够的耐心与恒心,而且还需要有科学的发声方法和训练技巧。只有通过科学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才能使学生调整好呼吸,控制好共鸣,处理好情绪,使用好装饰音,使歌曲通过学生的表现,更富有感情色彩,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