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乐器都有各自不同的发音体和共鸣腔体。发音体发出的声音叫作“基音”。基音是十分单薄无力的,它只有在各个共鸣腔体里得到共振,才能使声音扩大和美化,并发出洪亮、优美的歌声。从声带发出的基音是十分轻微的,必须通过人体部分腔体的共振,以增强声音中优美的泛音成分,使原来微弱的基音变得优美、洪亮。这种基音在共鸣腔体内引起的共振作用,称为“共鸣”。
正确的歌唱发声,除了气息的支持,还需要很好地发挥各共鸣腔体对发声所起的作用,这样才能很好地发挥各共鸣腔体对发声所起的作用,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说呼吸是歌唱发生的动力,那么共鸣则是歌唱发声应遵循的路线或轨道。只有进入了预定的轨道,才能使声音在音质、音色、音量及声音的穿透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共鸣腔的区分
人声的共鸣腔体主要包括:胸腔、喉腔、咽腔、腹腔和“窦”等。这些腔体一般又分为不可调节共鸣腔体与可调节共鸣腔体两类。同时,又根据各共鸣腔体的位置及其作用,将它们分为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两种。
(二)共鸣与声区
1.声区的划分
关于歌唱声区的划分,声乐界至今仍是众说纷纭,不同歌唱派别、不同歌唱学说的认识与表述有所差异。多数人认为声区是客观存在的,并依据人体听觉与声学差异。以及形成声音的音域、音色特性的侧重范围,将歌唱声区分为低声区、中声区、高声区三个声区。但也有人认为,声区只是人们从自己的听觉或发声时的主观感受出发提出的,是一种主观的、人为的划分。实际上,在歌唱的发声训练中,划分声区的理论对于推动歌唱技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1)低声区
因各声部的低声区均不同程度地具有胸腔振动感,也习惯称为胸声区。低声区以真声即胸声为主,混声次之,头声较少。
(2)中声区
中声区因兼有真声与假声(主要是女声)、胸声与头声的混合振动感觉,也称为混声区。中声区处于低声区与高声区两端声区的混合与过渡区域,以混声为主,头声次之,胸声较少。中声区居于高声区、低声区之间,是连接高、低声区的桥梁。(www.xing528.com)
(3)高声区
因各声部的高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头腔振动感觉,也习惯称为头声区。高声区以头声为主,混声次之,胸声较少。女声的高声区为假声,男声的高声区以真声为主,在发超高音时掺有假声。
正确的高声区声音松弛、音色明亮,具有金属般的色彩及穿透力,适于表现激昂、热烈等戏剧性情绪,具有振奋人心、焕发精神的震撼力量。因此,高音常出现在作品艺术表现与情感迸发的高潮处。在声乐作品中,高声区的艺术表现是声乐艺术审美与感染力的重要载体,高声区的发音能力是衡量歌唱者技术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
2.共鸣的运用与声区的关系
歌唱共鸣的运用与声区的形成密切相关。根据人声低、中、高三个不同音区,我们将声音划分为三个声区:胸声区,混声区和头声区。这三个声区的形成和它们之间的区分,主要在于它们运用共鸣腔的不同。
(1)胸声区(唱低音时):以胸腔为主要共鸣器官,口腔共鸣次之,头腔共鸣再次之,要求声音浑厚低沉。
(2)混声区(唱中音时):以口、咽、喉为主要共鸣腔体,同时适度配合调节胸腔共鸣与头腔共鸣,要求声音圆润流畅。
(3)头声区(唱高音时):以头腔为主要的共鸣腔体,口咽腔次之,胸腔共鸣更次之,要求声音高亢明亮。
这三个共鸣腔体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其实是一个统一的共鸣体,它们是互相依托、相辅相成的。每个声区除主要共鸣腔体外,其他共鸣腔体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辅助作用。如果我们在歌唱中单纯强调头腔共鸣,而忽略其他共鸣的作用,整个声音就会变得漂浮不定、空虚软弱、缺乏色彩;如果只强调口腔共鸣,声音就会与高位置挂靠不上、发散发白,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缺少竖直向上的感觉,如果口腔腔体运用不当(如压喉、压舌根等),还会出现喉音、“羊音”等问题;同样,如果只强调胸腔共鸣,则会出现声音滞笨累赘,发暗发哑等现象。由此可见,歌唱时的每一个音都应该具有整体共鸣的感觉,要将三个声区天衣无缝地衔接起来,而不能让它们孤立存在。
以上共鸣比例的成分,完全是凭灵敏的听觉辨别、感觉出来的,不是靠测量出来的。这就要求每个歌唱者必须具有对各个音质高度的敏感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