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歌唱共鸣的训练:改善声乐表现的关键

歌唱共鸣的训练:改善声乐表现的关键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一些涉及共鸣腔体机能调节和诸如喊嗓之类的发声练习,同样可以起到改善、调节共鸣机能,协调肌体共鸣控制能力的训练作用。歌唱共鸣的训练也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中间往两头发展,即从基本的口腔共鸣到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不能急于求成。它是声音从喉咙发出后的第一个共鸣区域,是歌唱非常重要的部分,是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基础。良好的头腔共鸣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呼吸点、发声点和共鸣位置点这三者协调运动的基础之上。

歌唱共鸣的训练:改善声乐表现的关键

共鸣机能与其他机能不同,它很难被单独作为专项机能训练内容予以独立设置。因为嗓音共鸣根本不可能在脱离呼吸和发声机能支持的情况下单独进行调节,所以在训练中很难给出完全意义上的针对训练。然而,在一些专项机能训练中突出与共鸣机能调节相关的训练内容,却并非完全无法做到。如一些涉及共鸣腔体机能调节和诸如喊嗓之类的发声练习,同样可以起到改善、调节共鸣机能,协调肌体共鸣控制能力的训练作用。

歌唱训练要符合歌唱发声的科学,只有经过长期努力,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够自如地运用,调节出歌唱所需要的各种声音共鸣效果。歌唱共鸣的训练也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中间往两头发展,即从基本的口腔共鸣到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不能急于求成。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获得歌唱的各种共鸣及训练方法:

(一)口腔共鸣的训练

口腔共鸣主要作用于喉、咽、鼻和口腔。它是声音从喉咙发出后的第一个共鸣区域,是歌唱非常重要的部分,是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基础。口腔共鸣不仅对丰满的声音、优美的音色产生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且更是歌唱吐字咬字十分关键的部位。

歌唱时,不仅要运用口腔咬字、吐字,决定字音的腔体形态,还应以口腔共鸣为基础,决定和影响其他腔体的振动,形成混合共鸣。另外,各声部中声区主要作用于口腔共鸣,因此,中声区的训练也要以口腔共鸣为主。口腔共鸣音色明亮、清晰。以下为训练的要求与方法:

1.注意口腔形态变化

口腔的开合、唇的圆扁、舌的前后及其在口腔中的接触部位动作,决定着口腔共鸣的变化,因此首先要根据字音发声的规律力求口腔形态的准确性。

2.训练口腔形态变化的灵活性

歌唱借助于口腔灵活、敏捷的准确变化去适应字音与旋律的表现要求。

3.将嘴适当地打开

使声波通畅地到达口腔。声音要求集中、明亮。

4.练习双唇

张开—闭合—前伸—后缩—上、下、左、右转动,交替反复练习。

5.练习舌部

前伸—后缩—卷舌—沾上齿背,向硬腭前后卷动—舌在唇齿间左右卷动,交替练习。

(二)头腔共鸣的训练

头腔共鸣主要作用于鼻腔、鼻咽腔和鼻窦、额窦、蝶窦等,是我们声音中最具有魅力色彩的成分。头腔共鸣是各声部高声区中的共鸣主体,对于扩展高声区和美化音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声音明亮、光彩、辉煌、穿透力强,尤其是男高音、女高音声部,几乎决定了声音的质量。

良好的头腔共鸣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呼吸点、发声点和共鸣位置点这三者协调运动的基础之上。这种唱法,声带不易疲劳,富有生命力。头腔共鸣的支持作用一旦失去,就会缩短歌唱的寿命,得到的声音也比较刺耳。以下为训练要求与方法:

1.掌握软腭的运动方式(www.xing528.com)

注意掌握软腭(悬雍垂)下降,或上升的运动方式。下降时紧贴舌根,上升时堵住鼻咽通道,当下降时气息进入鼻腔等头部共鸣腔。还可以交替发开口音a和鼻化音ang,感觉练习时由于软腭升、降的不同所产生的不同音质。

2.区别鼻腔共鸣与鼻音

两者并非同一概念。鼻腔共鸣能够增强歌声的效果;而鼻音是损害歌声的表现,严重的还会造成有声无字。

3.利用“哼鸣”感受头腔共鸣

运用鼻子音m、n、ng哼唱音阶,发声时注意鼻腔的振动。m音双唇紧闭哼鸣;n音舌尖抵上齿龈(牙床);ng音则嘴张大,舌根抬起后缩与软腭接触,打开鼻腔发声。为了使喉头自然放松,可在哼唱各子音前加舌根音“y”。通过练习感觉头腔共鸣的位置。

(三)胸腔共鸣的训练

胸腔共鸣主要作用于气管支气管、整个肺部和胸廓。胸腔共鸣的音色丰满、浑厚,它是各声部低音区的共鸣主体,在统一声区的音色调节中,同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歌唱艺术中,缺乏胸腔共鸣的歌唱声音也一定会缺乏立体感,失去应有的宽广、浑厚、深沉的色彩,是一个不完整的歌唱共鸣声音。所以,无论你属于哪个声部,都必须学会运用胸腔共鸣。

胸腔共鸣产生时,胸肺部位的自我感觉应该是比较松弛的、气息是流动的,否则,不能产生胸部充分的共振现象,那么这个高音也是比较僵硬紧张、缺乏弹性和感染力的。任何加强胸部压力的动作都会影响声音的质量,使人感觉到比较沉重。

由于胸腔共鸣属于不可调节共鸣腔体,所以在进行胸腔共鸣练习中,要依靠对其他发声器官、共鸣器官的调整来获得理想的胸腔共鸣效果。以下为训练要求与方法:

1.喉头保持较低而稳定的位置和状态

发声时,保持较低而稳定的喉头位置和状态,使得声带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与构成胸腔共鸣的气管较近,便于向下传导,有利于加强低位发声状态在胸部形成坚定而集中的低位发声点。从而加快基音声波尽快地向胸共鸣腔传递,加强基音的共振效果,获得丰富的胸腔共鸣。

2.保持低发音状态

训练时,同样要注意声音的位置,不然不易与中、高声区相衔接。发声时要加强声音顺声道向下传导的意识,力求在颈窝下方和心口之间形成坚定而集中的发声点。这样既能够促使气息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还能够使声音在胸腔中得到共振、扩大、美化,从而获得良好的胸腔共鸣效果。

3.不过分压迫喉头

发声时,应始终保持喉头的开放、通畅状态。胸腔共鸣不是压紧喉咙发出的喉音,胸腔共鸣并不妨碍发声清晰,但喉音却使发声混浊不清。胸腔共鸣的练习一定要注意松弛,不可过分地追求胸腔共鸣而去压迫喉头,把浓重的喉音误认为是胸腔共鸣。

4.喉肌、颈肌应适当放松

发声时,喉肌、颈肌适当放松有助于增多泛音,另外,气息的控制力度也相应减弱,吸气不宜过满,有助于气息的调节,从而强化共鸣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