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声乐教学发展回顾及研究成果

声乐教学发展回顾及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声乐教育也逐渐在这种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方式的基础上得到重视和发展,清政府也颁布相关法令来规范高校的声乐教育。沈心工、李叔同等人是新声乐启蒙初期的杰出声乐家,他们为高校声乐教育科学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沈心工编写了《高校唱歌集》,这是我国最早的声乐教材。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高校声乐课程指导方案》下发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声乐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大学生审美修养和人文素质不断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声乐教学发展回顾及研究成果

我国素以“礼乐之邦”著称于世。先秦时期儒家十分重视礼乐的艺术审美作用,《礼记·文王世子》中要求“礼”“乐”必须成为教育的必修课。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于诗”表明一个人想要成为仁人君子,首先要学诗,诗是一种艺术品,学诗不仅可以获得各种知识,还能陶冶情操。而仁人君子修身最后的完成是“成于乐”,即通过声乐学习完成一个人的修身,成为一个完全的人。

清朝末期西洋声乐的传入使中国逐渐建立并发展起来了新声乐,20世纪前半叶,新声乐的迅猛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声乐发展潮流。高校的声乐教育兴起于清末民(国)初,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维新思想影响下,“废科举,兴高校,养人才,强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创立新式学堂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高校声乐教育也逐渐在这种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方式的基础上得到重视和发展,清政府也颁布相关法令来规范高校的声乐教育。

新声乐的启蒙主要是指20世纪初兴起的学堂乐歌,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这是我国近现代声乐教育兴起与发展的重要标志。戊戌变法之后,新式学堂设立了唱歌课,这是普通高校声乐教育的雏形。当时几乎所有的新式学堂都开设了声乐课,学习唱歌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西洋的艺术形式及技艺也得以传授,其教学内容主要是新式歌曲,以及西方五线谱乐理知识、作曲等简单的技法。

沈心工、李叔同等人是新声乐启蒙初期的杰出声乐家,他们为高校声乐教育科学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小学和师范高校将声乐列为必修课。五四运动期间学术思想比较活跃,真正使得美育在更广泛的文化界产生影响的是蔡元培的一个响亮的口号—以美育代宗教。在蔡元培美学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纷纷阐述自己的美学观点和声乐教育观,这使得人们对声乐教育的认识在不同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不断发展。民国政府也将蔡元培提出的“德、智、体、美”作为教育方针,将美感教育列入教育内容,这对当时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声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比清末提出声乐教育目的是为“涵养德行”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

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很多声乐家十分重视声乐教材的编写以及乐歌的创作。沈心工编写了《高校唱歌集》,这是我国最早的声乐教材。后来陆续出版的共有七十余种,这些声乐教材极大地促进了声乐教育的发展。学堂乐歌是在学习当时西方先进文化过程中形成的,在以“科学”“民主”为旗帜的五四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图存思想的影响下发展的,歌曲的大部分内容都反映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要求,富国强兵、抵抗外敌入侵是歌曲的主要内容。这些歌曲凭借充满激情、慷慨激昂、催人奋进、促人觉醒,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女子唱乐歌也成为当时的新风尚,歌曲的内容主要是宣传男女平等、自立自强等,代表作品有秋瑾填词的《勉女权》、沈心工填词的《女子体操》等。民国后,爱国歌曲从词到曲都有了新的风格,《中华大纪念》《美哉中华》这些歌曲主要反映了人们对祖国的歌颂,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革命的向往,旋律也充满了激情。乐歌也有一部分反映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的内容,比较著名的有李叔同的《春游》《送别》,沈心工的《体操》《竹马》等作品都在学生中广泛传唱。沈心工填词的美国歌曲《送别》更是一首经典的作品,其词曲结合达到了完美的程度,至今仍是高校声乐课教授曲目,受到学生们的喜爱。20世纪20年代,新声乐得到初步发展,歌曲创作尤为显著,由以前用原有曲调填词改为依据词进行谱曲,这是近代声乐创作取得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

1919年,北京大学创立了声乐研究会,后改名为声乐传习所。萧友梅进行了艺术歌曲的创作,黎锦辉的儿童歌舞声乐长期在城市乡镇流传,他的声乐适合儿童游戏和表演,也可以作为儿童的声乐教材。这个时期,集体性的合唱已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歌舞表演和声乐会被大家喜爱。20世纪30~40年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得到蓬勃发展,这是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全国性爱国声乐活动。这些歌曲的传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对中国歌曲大众化、民族化歌曲风格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代合唱声乐里程碑式的作品。

在我国近代史上,声乐教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视。1999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将美育融入高校教育,改变高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态;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国民素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高校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2002年《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由教育部颁布,规程指出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主要有:课程教学、课外和校内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要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外优秀艺术成果,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培养其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高校声乐课程指导方案》下发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声乐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大学生审美修养和人文素质不断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该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声乐课程为限定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明确了课程目标:要求在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艺术作品的鉴赏、艺术理论的学习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课程设置方面,设定了《艺术导论》《声乐鉴赏》《美术鉴赏》等八门课程为限定性选修课。任意性选修课程包括:作品赏析类,如《交响声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等;艺术史论类,如《中国声乐简史》《外国美术简史》等;艺术批评类,如《当代影视评论》《现代艺术评论》等;艺术实践类,如《合唱艺术》《DV制作》等。同时为保证艺术选修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质量,要求普通高等院校设立专门的声乐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加强声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担任声乐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要求各校按要求,配备声乐课程教学所需的专用教室和器材。

从以上国家相关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们的观念、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声乐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产品,它产生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同时反过来影响我们的生活,满足我们的审美需求。声乐教育可以对人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方面进行教育,与政治、道德、心理学哲学、法学等方面发生相互作用并产生影响,同时声乐也能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古代的乐教思想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此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因此,正是这种自由性和情感性的特征能够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声乐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时欣赏声乐就是为了享受和愉悦,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娱乐和休息。声乐可以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乐音的运动形态,即音与音、和弦与和弦之间的连接产生了高低、强弱、明暗、刚柔等变化,人的心理活动也是一种时间性的运动过程,这种运动表现出节奏的强弱和松弛,当欣赏者与曲作者的情感律动相同时就会产生一种同形同构现象,对人的情感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同的旋律、节奏、音色,对人体能起到兴奋、放松、激动、镇静、催眠等不同作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声乐本身也有娱乐功能,使学生的课余生活能够更加丰富多彩,也可以通过声乐来释放学生的课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使身心得到平衡,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www.xing528.com)

声乐教育学是教育学科领域内正在兴起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兼有声乐学与教育学的双重品格,这一学科既遵循教育学的普遍规律,又具有声乐艺术本身的一些特点。因此,声乐教育学的研究要以声乐学科为前提,以教育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依据,从而揭示声乐教育的特殊规律。声乐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声乐教育基本规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在传统声乐学划分中将声乐学划分为三类,即体系声乐学、历史声乐学、应用声乐学。声乐教育学应归于应用声乐学领域,它是在声乐教育实践中来运用、检验、反思与推动这些理论研究的发展,并最终达到优化声乐教育行为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此外,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对一门学科的建立也非常重要。1989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声乐舞蹈》中把“声乐教育学”列入词条,将声乐教育学的基本层面做了划分,包括:声乐教育课程、声乐教学法、儿童声乐教育、声乐教育哲学、声乐教育史、比较声乐教育、声乐教育心理学、声乐教育社会学等。声乐教育包括一般普及声乐教育及专业声乐教育,前者属于普通学校中的艺术教育范畴,后者则培养专门人才。二者的内容大都包括审美教育理论及技能教育实践,只是要求不一样。因此,声乐教育学的研究一般也从这两方面入手:

1.声乐教育的实践方面。包括各种学校的教育课程设置、声乐教学法以及专门课题,如儿童声乐教育、残疾儿童声乐教育等。

2.声乐教育的理论方面。包括声乐教育哲学、声乐教育史、比较声乐教育、声乐教育心理学、声乐教育社会学等。

声乐教育学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学科概念,声乐的教与学是该学科的本体。声乐教育学一定要服务于人,关心人文,关注每个人的成长。声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在挖掘人们的创造能力、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声乐教育的概念教育是由施教者与受教者共同参与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增强审美能力的活动。声乐教育是施教者(教师、演奏者)与受教者(学生、听众)共同参与的,以声乐艺术作为媒介(唱、奏、听)的教育活动。声乐教育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声乐教育,指学校中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声乐教育。学校的声乐教育又可分为普通声乐教育与专业声乐教育两大类:普通声乐教育是指一般幼儿园、中小学,一般中专、职中,一般大专院校的以培养人的一般声乐素养为目标的学校声乐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将声乐艺术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通过声乐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专业声乐教育是指专业声乐院校及普通院校的声乐专业等以培养演唱、演奏、声乐创作、声乐研究、声乐教学等专门声乐人才为目标的声乐教育。

广义的声乐教育,是指一切通过传授与学习声乐知识、技能来建造或改变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它不仅包括学校声乐教育,还包括社会声乐教育(如少年宫、群艺馆、业余声乐艺术团体、老年大学等机构的声乐教育活动)、家庭声乐教育(如家庭中的声乐欣赏、器乐练习等活动)、个人声乐教育(如社会上的私人声乐教学等活动)等。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出现了电视声乐教育、广播声乐教育、网络声乐教育等越来越多的形式和渠道,使广义声乐教育的覆盖面逐步扩大,所有社会成员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以成为声乐教育的受教者。

正是因为声乐教育有这样巨大的作用,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声乐教育。在我国,重视声乐教育的传统非常悠久。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为培养弟子所设置的课程“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声乐被放在了较重要的地位。他还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论述,意思是有了其他方面的修养,还要有声乐方面的修养,才能视为完全,将声乐修养提升至关系到人格是否健全的高度。汉唐时期有“乐府”“太乐署”兼负声乐教育之责。在宋代,经学大师、教育家胡瑗提出“寓教于乐,寓乐于教”的思想。明清两代,在声乐教育方面虽呈下降趋势,但也不乏有识之士,如明代哲学家、思想家王守仁,清代哲学家、教育家颜元等人,都非常重视乐教传统,主张重视声乐教育。在近代,梁启超曾说:“盖欲改造国民的品质,则诗歌、声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近代的“新式学堂”一开始就把“乐歌”课作为学校的必修课。改革开放以后,声乐教育形成了以学校为主体,社会、家庭、个人声乐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这一时期既注重继承和发扬我国重视声乐教育的传统,又非常注意汲取国外声乐教育的优秀经验与教学方法,使我国声乐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国外方面,古希腊学校中的课程“自由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声乐)中就有声乐。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声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指出,“声乐确能改变灵魂的品质,既然它具有这种力量,我们就一定利用它来培养下一代”。13世纪以后,西欧许多大学把声乐、数学、几何、天文称为“四科”,是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18世纪的思想家卢梭指出,“美育是为了全面发展人的才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许多国家初步形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比较完善的声乐教育体系,声乐教育成为普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以后,声乐教育对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世界不同的地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还形成了奥尔夫柯达依、铃木等不同的声乐教育体系。1994年,美国在联邦政府的直接干预下,以立法的形式出台了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声乐教育被正式纳入学校的核心课程之中。

声乐教育是以声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一种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与途径。那么,什么是美育?概括地说,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也就是美感教育。它是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既是以美感为基础的更为复杂的美的认识活动,又是对艺术、自然景物、精神文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时情感体验和情感表现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说,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主要是通过审美活动来进行,在活动过程中充分体现愉悦性,可寓教于乐,使人赏心悦目,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使人的审美趣味从低级引向高级。从这个意义来说,美育又是一种趣味教育,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民族素质为目的,在塑造人的心灵,养成健康人格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