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声乐艺术与声乐教学研究中的诗情产生过程及其与音乐的结合

声乐艺术与声乐教学研究中的诗情产生过程及其与音乐的结合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一点,同音乐音调的表情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此外,直抒情怀的表现手法往往与“比”“兴”手法相结合,因为人的情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必须是“感于物而动”,它总是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的体验程度和认知关系。上述歌词的情感构筑过程和某种情感表现的特殊性质,使其与音乐的结合更加协调和一致。

声乐艺术与声乐教学研究中的诗情产生过程及其与音乐的结合

歌词的情感特征(诗情)主要指词作者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和感受而获得的一种心理冲动,再将这种心理冲动转化为概念性的词或词组而加以描述的情感状态。清代李渔认为:“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说得情出,写得景明,即是好词。”(《笠翁全集之窥词管见》)李渔所言“情”“景”,正是歌词表现情感的两种手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和直抒情怀。

借景抒情的手法与我国古典诗词中的“比”“兴”手法有关。所谓比兴,简言之,就是借外物或景象以抒发主体内心的情感和意象。李渔认为:“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是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笠翁全集之窥词管见》)由于歌词的物质构成材料是语言、文字,语言属第二信号系统的概念符号,本身既不是感性材料,也不具形象性,因而只能采取概念化的描述方式来描述情感,并不是直接表现情感。这一点,同音乐音调的表情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语言本身虽不具形象性,但却能唤起人的记忆表象,因为“语言中的词,总是代表着一定的对象和现象”,“词不但可以和具体事物建立联系,而且可以同事物的表象建立联系。这样,语言就能唤起和组织人的表象活动,从而对人形成稳固而丰富的内心生活起着重大的作用”。所以,歌词通过外物或景象,创造出与某种特定情感相联系的意象,从而将主体情感外化于歌词的表现意象之中,达到一种言外之意的效果,它是言之所指“象”(客观事物)与主观表现“意”(思想情感)之统一。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并不直言愁有多少,而是以满江春水滔滔东流的意象,来表现愁的无限和无边。

歌词中这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喻、烘托、象征等。此外,直抒情怀的表现手法往往与“比”“兴”手法相结合,因为人的情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必须是“感于物而动”(《乐记》),它总是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的体验程度和认知关系。如岳飞的《满江红》,一开始完全是主观的直抒情怀,但在“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中,又使用了比兴的手法。直抒情怀主要是以表现主体的情感状态为主。(www.xing528.com)

此外,歌词语言声调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对情感的表现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黑格尔认为,诗的音律是诗的表现方式中的感性因素,“因为音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所谓富于意象的富丽辞藻还更重要”。歌词语言节奏的抑扬顿挫、语音的平仄关系、音质的韵律、词句的对仗等,集中构成歌词的声调美,在歌词意象的伴随下,深情地表达着歌词的情感。

上述歌词的情感构筑过程和某种情感表现的特殊性质,使其与音乐的结合更加协调和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