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有声性表现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而语言往往有时态的划分(不是所有语言),以便准确地表达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时间概念。如英语中各种时态就有12种之多。虽没有严格划分时态的汉语,也有表示时间的名词、副词和介词等,以此来表述时间的状态。
诗、词的有声性表现是一种艺术化的语言,其时态的表述方法丰富多样。一般来说,诗、词通过词语抒情、描绘、叙事、造型等的连续性,使读者(听者)感知并产生想象,以此来达到审美的目的。这种词语有序性的结构运动,同样也体现了时间的连续性,词语有序结构的发展不可能离开时间的框架与维度。
但诗、词有声表现的时间特征,往往与物理性时间和心理性时间密切相关。如我国民间叙事诗《木兰辞》中的“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以“旦”和“暮”来表现物理性时间的更迭。再如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你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以“我望槐花几时开”来表现少女渴望情人到来的心理时间。我们把这种时间特征称为内容时间。此外,不同诗词体裁,在诗词自身吟诵的时间流程中,亦呈现出不同的时间特征。像格律诗、唐代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讲究押韵,要求偶数押平声韵。
我们将诗、词自身所属的吟诵的时间特征,即不同句式与段落的时间特征称为形式时间。不同时间顺序的使用,强化了诗、词的表现力,使之更加符合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同时,也体现出人类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内容时间具有清晰的时间线条;形式时间又使人物的情感活动处于自由联想状态。(www.xing528.com)
目前,中外小说美学对小说的时间艺术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提出了小说中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现实时间与小说时间、讲述时间与被讲述时间、情节时间与阅读时间等概念。连贯的时间具有脉络连贯、线条清晰的特点,随意交错的时间可展现人物感情、联想、想象的自由状态,丰富多变的时间流程,既符合人类心理活动的特点,又能使读者体验丰富、联想广泛、思路灵活;共时性时间可多层次、多侧面地展现人物、事件的情况,给人整体把握全貌的立体感;变形的时间更有利于繁简得当地深入发掘人物情态和形态与行为的内外特征,增加作品的深度,放大情节的细部,获取独特的表现力;虚幻的时间使人跃出世俗的世界,在非人间的时空中驰骋,获得一种精神的解脱与想象力的解放;模糊的时间则淡化作品时间的观念,既可以使文学意象更朦胧而不可捉摸,也可使省却时空背景的人物形象更耀眼夺目,还可以形成一种淡淡的意境与格调。
虽然,诗、词的时间特征并不直接形成声乐艺术的时间特征,但它对声乐艺术整体表现的时间过程,却有着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如不同的句式与段落结构的时间特征,将影响声乐艺术的整体时间存在的长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