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学对“物”的研究及其实质
英国人类学家詹姆斯·乔治·弗雷泽所著的《金枝》,被誉为人类学研究的奠基之作,该书围绕着金枝这一“物”的象征意义展开。而在此之后,人类学的不同理论学派及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与“物”有关的文化提出各自的观点与看法。比如,考古人类学以“物”作为社会线性演进的标志,进化论学者以人对“物”的开发利用与掌控程度作为社会文明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志,摩尔根认为陶器的出现是划分“蒙昧社会”与“野蛮社会”的标志,对铁器的使用则助推人类从“野蛮”迈进“文明”;再如,文化解释论者认为,“物”与文化之间具有丰富、复杂的隐喻关系,像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斗鸡,其背后隐藏着社会地位、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的象征内涵。
人类学及其不同理论学派对“物”的研究,实质上是对在“物”的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文化体系的研究,也体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研究方法。它告诉人们,从“物”这一角度与层面出发,是由现象到本质,以了解、洞察人类社会的重要途径。
(二)人类学对“物”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是指某一学科或某一科学的研究内容具体属于哪个方面或哪个领域。从研究方向来看,人类学对“物”的研究涉及众多主题或领域,比如物与生产、物与流通交换、物与消费、物与国家、物与族群、物与技艺、物与旅游、物与社会文化变迁等。不夸张地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离不开物,物的民族志的历史可以被看作是人类学的历史。
(三)人类学对“物”的研究范式
研究范式是指科学研究共同体在理论与方法意义上所共有的理念,是人们在一定领域内进行研究的基础,是在某一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所认同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工作模式等。
1.对物的本身的研究(www.xing528.com)
“物质文化物之研究维度,强调了作为客体对象的物自成一格的独立的社会生命,具有不可取代的逻辑和价值”。[4]物性可以塑造或者凸显社会文化,由此可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物,物的生命历史又与人类的社会文化紧密相连;通过对物的生命历史的考察,可以看出物与人之间的关联,可以了解物对社会文化所起的作用,可以显露出社会文化的特征。
2.对物的交换的研究
以“物”的交换背后所体现的社会秩序与社会权力分配的复杂关系网络为研究重点,这一研究范式出现在许多经典的民族志当中。比如,早期莫斯在《论礼物》中所探讨的礼物的馈赠,列维·施特劳斯分析的由物的交换而衍生了亲属关系的交换、婚姻的交换的研究,等等。
3.对物的象征性的研究
这一研究范式以分析“物”所体现的文化符号及意义为主要内容,揭示“物”的“所指”与“能指”。该研究范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物的分类方式与观念的研究;二是对物的象征化过程的研究。
4.对物的“心性”的研究
这一研究范式主要是以“物”为研究的切入点,探析物与人、物与社会、物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人是如何通过“物”来表达自我与情感,它将物的存在方式与人的心智之间的关系连接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