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
民族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带来的社会文化变迁的感知——四川省丹巴县甲居藏寨的田野案例
一、田野调查设计
甲居藏寨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聂呷乡,开展旅游已经有20年的时间,是较成熟且较著名的旅游地,也是适合进行旅游带来的社会文化变迁(以下简称社会文化变迁)调查的样本地。2018年7月底,本文作者前往甲居藏寨进行了为期8天的社会文化变迁田野调查,在甲居藏寨一村、二村、三村,以及盘山公路上的2个观景台发放问卷。本次调查的受访居民共151人,发放并回收151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1份,有效问卷为150份,有效率为99%。
调查问卷包括3个方面内容:一是受访居民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属性、家庭年收入与居住位置等基本信息;二是对社会文化变迁的结果与表现的感知,主要涉及经济生产、社会关系、日常生活与环境影响等方面,共设计22个问题;三是对社会文化变迁的性质、动因、过程、速度与相关主体所起作用等的感知,共设计11个问题。
本文采用李克特量表调查受访居民对社会文化变迁的感知,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是评分加总式量表最常用的一种,同一概念的项目用加总方式来计分,单独或个别项目无意义。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有“完全不同意”“不太同意”“中立”“基本同意”“完全同意”5种回答,分别记为1分、2分、3分、4分、5分。
二、调查数据分析
首先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即基于样本数据的均值与标准差进行分析。一般而言,等级评分平均值在1~2.4之间表示反对,在2.5~3.4之间表示中立,在3.5~5之间表示赞同。通过比较均值,可以得出受访居民对量表中所测量的各个指标的平均态度以及对社会文化变迁的整体态度;通过标准差分析,可以确定受访居民对社会文化变迁指标的感知差异。根据完全赞同与赞同之和计算赞成率,根据不赞同与完全不赞同之和计算反对率,赞成率与反对率反映受访居民对社会文化变迁的感知如何。
三、对社会文化变迁的结果与表现的感知
受访居民对社会文化变迁的积极方面给予较高的认可,平均分值较高的项目全部集中在此类指标。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共有9个项目的均值在3.5分以上,且多数项目的赞成率超过60%,9个项目全部是社会文化的正面变化:当地就业机会增多(3.81)、当地人生活水平有所提升(3.80)、当地人的穿着打扮发生了变化(3.73)、当地人的日常饮食内容与习惯等发生了改变(3.67)、居住的房屋外观与室内布置等产生了变化(3.66)、妇女工作和发展机会增多(3.59)、售卖的土特产品和旅游纪念品代表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3.57)、人们的日常起居与作息规律发生了变化(3.54)和促进当地居民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3.52)。
受访居民对经济就业、居住环境、生活习惯等与自身有关的社会文化变迁的感知较为强烈,且多为正面感知。由此看出,旅游发展对甲居藏寨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改善起到了促进作用,且在此过程中当地的民族认同和身份认同感显著增强。而对于家庭、环境、传统文化等方面的负面感知,受访居民多持中立态度,反对态度不强烈。
总体来看,旅游发展确实使甲居藏寨的社会文化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且受访居民更容易感知社会文化的正面变迁,对其负面变迁的感知相对较弱。
四、对社会文化变迁的性质、动因、过程、速度和相关主体所起作用等的感知
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受访居民对社会文化变迁的动因并没有明确认识,对“旅游是当地社会文化变迁的主要动因”持中立态度(3.35),对“游客在社会文化变迁中起到的作用大于政府和旅游企业”同样持中立态度(3.24),二者的赞成率都在4成左右。
受访居民对社会文化变迁持支持态度(3.59),但仍有少数受访居民对社会文化变迁持反对态度(2.97)。
总体来说,受访居民赞同社会文化变迁的性质是正向的(3.69),或者说受访居民更容易感知正面的社会文化变迁。(www.xing528.com)
对社会文化变迁的范围、速度等更复杂、更深层次的问题,包括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和程度要快于、大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3.38),以及社会文化变迁的范围、速度和程度与旅游活动的范围、旅游开发的深度和主客接触的频度,呈现为正相关的关系(3.28)等项目,受访居民多持中立态度,或者说不知道如何回答。这可能与其文化水平、知识结构与认知能力等有关。
五、受访居民因属性不同而对社会文化变迁的感知差异
旅游地居民的人口学特征可能会影响其对社会文化变迁的感知,也就是说,受访居民因属性不同而对社会文化变迁的感知有所差异。通过做相关性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与居住时间不同的受访居民,对于社会文化变迁的感知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职业不同(即职业是否与旅游相关)的受访居民,对于社会关系与职业发展机会的感知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对于其他的感知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编改自:林越英、马娇《居民感知视角下民族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变迁——对四川省丹巴县甲居藏寨的实证研究》(内部稿),略去分析的过程与表格等。]
【主要内容】
首先,阐述文化变迁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文化变迁及相关概念的定义、文化变迁的基本内涵、文化变迁的细分维度、文化变迁的主要动因、文化变迁的基本过程、文化变迁的一般模式、文化变迁的主要类型等。
其次,阐述文化涵化及相关概念的定义、文化涵化的类型、影响文化涵化的因素、文化涵化的过程、文化涵化的结果与调适等。
再次,阐述旅游地文化变迁的主要动因、机制、性质、类型、一般逻辑、主要特点、主要内容、影响因素以及利益相关者的调适等。
最后,阐述发展的概念,提及西方主要的发展理论,介绍发展研究,梳理人类学学者对东道主社区的研究、实践与贡献,探讨如何在发展视角下研究旅游现象。
本讲为第7讲,即旅游客体篇的第1讲,总第7讲,共有4节。文化因素的多样性变化引起文化变迁,文化变迁包括多种模式,涵化是其中的重要模式之一。本讲讨论的正是旅游地的文化变迁、涵化与发展,它也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与重要内容。
目前对旅游地文化变迁问题的研究仍有待深入,比如对旅游在旅游地文化变迁中的作用问题上,学术界普遍认为旅游只是文化变迁的助推器与润滑剂,或者是推动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因素之一。
“尽管在许多人类学的论著中,旅游并不被看作主要的社会变革力量,但它日益成为研究的焦点。正像美国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格林伍德所指出的那样,在复杂和快速变革的世界中,旅游只是现代化和西化或导致传统破坏的一小部分因素。”[1]
而有些学者更为强调旅游在社会文化变迁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张晓萍、赵红梅认为:“虽然旅游不是造成文化变迁的唯一或主要的因素,甚至如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不要把旅游看作文化变迁的替罪羊,但旅游活动的确会加速文化变迁,因为在文化传播方面,旅游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一点已为许多人类学者所承认。”[2]
有鉴于此,本讲在简要介绍文化变迁与涵化的一般内容之后,着重探讨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动因有哪些,旅游因素在旅游地文化变迁中的作用究竟有多大,以及由旅游而引发的旅游地文化变迁的机制、过程、内容与性质等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