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仪式论”的主要内容
纳尔逊·格雷本的“旅游仪式论”的理论基础是人类学的仪式理论,特别是阿诺尔德·范·吉内普与维克多·特纳的“阈限”概念对旅游体验的分析很有帮助。纳尔逊·格雷本在其“旅游仪式论”中提出,“最好将旅游理解为一种仪式,一种与日常家居生活、工作形成强烈反差的,集休闲、旅行于一体的特殊仪式”[9]。纳尔逊·格雷本认为,在世俗社会中,个人转换身份或经历的需要通常由仪式来满足;而在找不到适合的仪式或畏惧宗教仪式的威严与烦琐的情况下,旅游则有可能成为宗教的替代品,以帮助个人走过其生命历程中的“过渡”时刻。“旅游仪式论”强调两个要点:第一,旅游与世俗生活存在反差;第二,反差使旅游者有机会去实现生命的再创造。
(二)贾法·贾法瑞的“跳板”理论
与纳尔逊·格雷本的“旅游仪式论”相似,贾法·贾法瑞曾经提出“跳板”理论,他认为旅游是“非同寻常的流放过程”,游客从中获得精神的释放与激励,并再次回到平常生活中。[10]或者说,“跳板”理论强调两个要点:其一,旅游具有“非同寻常”的特性;其二,旅游具有“精神释放与激励”的功能。
(三)迪恩·麦肯奈尔的“旅游朝圣”理论(www.xing528.com)
迪恩·麦肯奈尔对“旅游仪式论”的重要贡献在于,他提出了对“旅游与仪式”关系的观点。迪恩·麦肯奈尔认为,如果没有“文化商品化”的干扰,游客体验无疑都将会崇高与神圣,与仪式体验几乎一样,旅游就是一种现代朝圣仪式。与纳尔逊·格雷本的“旅游仪式论”一样,迪恩·麦肯奈尔的“旅游朝圣”理论也强调旅游作为仪式所具有的功能与效果,实际上是一种极端的“旅游仪式论”。
这两种理论观点都带有功能主义色彩,都强调旅游所具有的仪式功能。但部分学者针对仪式理论在运用中出现的缺陷,提出自己的以下观点:阈限与逆转的概念过于含糊与笼统,应该使其内涵更加明晰,这样就需要从旅游者日常生活的范畴出发,去探究社会与文化类型的本质,分析在旅游中是什么被逆转了,阈限体验又是如何起作用的。
纳尔逊·格雷本的“旅游仪式论”是人类学仪式理论的尝试运用。由过渡礼仪理论可知,因为旅游世界与世俗世界存在着反差,旅游体验才具有某种“类阈限”的特性,或者是不同于寻常的体验,或者是反结构的“共睦态”体验;旅游也或多或少地具有仪式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它或许是旅游者所选择的一种特殊世俗仪式,以帮助其度过人生兴衰荣辱的关键时点或时段,或者暂时转换平庸、乏味的世俗体验。
不过,“旅游仪式论”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并不是所有旅游者都会产生“类阈限”体验,将旅游看作仪式,它不具有普适性;第二,纳尔逊·格雷本预设社会成员都有借助仪式逆转世俗体验、度过关键时点或时段的需要,但难以确认这种需要的存在。并不是所有人都将旅游作为一种身心过渡的手段,社会生活为人们提供了旅游之外的许多其他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