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游人类学的源头与演化

旅游人类学的源头与演化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二)体验概念的源头体验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而人类对体验的追问,最早开始于古希腊时代。直觉也是一种心理体验,即主体直接进入到相关对象的内部,与对象的真实生命进行接触、相互契合的直接认识。(六)体验概念的发展与变化在西方哲学与美学历史上,体验这一概念大致经历了认识论、本体论与解释学3个阶段。不管体验的概念怎样发展与变化,生命总

(一)体验的定义

对于体验概念,目前有美学、心理学、经济学及整合层面的定义,以下给出一个最简单、最普通的体验定义:

体验是人们亲身去经历、体察、考察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去认识客观事物或现象。体验必须来自于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以及在这一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应认识。

(二)体验概念的源头

体验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而人类对体验的追问,最早开始于古希腊时代。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哲学与美学中还没有“体验”一词,更没有明确的“体验”概念。西方最早关于体验或相近的论述,可能就是柏拉图的“迷狂”。在两千多年前,柏拉图第一个提出一种审美体验即“迷狂”,“迷狂”不仅是获得美的途径,还应看作是对美的一种体验状态,只是当时没有被人意识到。柏拉图认为,迷狂就是审美的途径,只有在迷狂状态之中,主体才能接近那个普遍客观的美。

审美是人类认识体验的起点,从审美开始对体验的研究,具有历史逻辑性与一般代表性。德国哲学家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认为:审美体验不仅是一种与其他体验相并列的体验,而且代表着一般体验的本质类型。[1]

柏拉图提出“迷狂”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在柏拉图生活的年代(与孔子生活的年代接近),他对原始诸神世界的消隐、雅典社会理性的沦丧与道德的颓败等深感忧虑,认为迷狂的体验是拯救这一困境的希望所在,通过体验使人冲破人世间的束缚并复归于理性的天国。也就是说,雅典人失掉了神(理性),将其召唤回来的唯有体验。

(三)西方哲人对审美或生命以及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探索

在柏拉图之后,新的体验不断出现,这些体验与西方哲人对审美或生命、对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探索有关。以下为14位西方哲人关于体验的思想火花:

希腊卡苏斯·朗吉弩斯:如醉如狂,心醉神迷;

希腊普罗提诺:出神;

德国伊曼努尔·康德:愉快感;

德国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游戏;

在中世纪之后,“体验”这一美学范畴在德国古典美学那里得以复苏,希腊人性精神在长久被禁锢之后开始苏醒。席勒继卢梭之后再次看到现代社会的工业文明与科学技术对人的本性的摧残,他痛切地感到人的“完整体”被“分裂”为“断片”。席勒由此提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思想:通过游戏(体验)这一绝对中介使人的被分裂的感性本能与理性本能重新融合为一个完全的整体。席勒超越了历史时代的人与同一时代的人,他在空前的高度上看待体验,认为体验可以解决具有最根本性的人生问题与社会问题。

到了19世纪中叶及其以后,西方世界的生存危机、虚无感与荒诞感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比之前更为凸显。在这一时期,西方哲学与美学对体验的论述高度关注,亚瑟·叔本华、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威廉·狄尔泰、亨利·柏格森、马丁·海德格尔、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亚巴拉汉H.马斯洛等人均有贡献。

德国亚瑟·叔本华:静观;

德国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梦境,沉醉;

德国威廉·狄尔泰:(此人直接就用)体验;

法国亨利·柏格森:直觉;(www.xing528.com)

德国马丁·海德格尔、法国马塞尔:回忆;

德国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

德国马尔库兹:审美升华;

美国亚巴拉汉H.马斯洛:高峰体验;

美国米哈依·奇克森特米哈依:演化为大家熟知的畅爽。

(四)体验与经历和经验

因为体验一词来源于经历,人们可以通过分析经历来理解体验。而在18世纪的德国,体验一词根本就不存在,直到19世纪70年代,体验与经历一词才区别开。

经历是指人们直接参与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以及由此所获得的印象或感受。它具有两个特征或双重意义:其一是直接性,即直接参与;其二为获得性,即由直接参与而获得的印象,是对过去经历的延续。就像经历一样,体验也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直接性,它在所有的解释、处理或传达之前就存在了;另一方面是获得性,它是因直接性而保留、存续的结果。

经验与经历的含义基本相同,经验是不断重复某种行为或做某件事情所形成的知识或技艺的积累,属于普通知识性的、在表层心理就可以把握的感官印象。体验要比经历与经验更复杂一些,如果客观事物不仅被人经历过,而且从过去的经历中还能获得延续与意义,这就是体验了;不要将体验与日常经验混为一谈,体验必定是主体内心深处与外界事物达到契合时的强烈的生命直觉或生命感悟,是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深刻感知与理解,而且富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五)威廉·狄尔泰对于体验的历史性贡献

19世纪下半叶,狄尔泰结束了体验的“有实无名”的历史,他首先提出、确切使用并赋予体验一词以一种概念性的功能,该词成为当时颇为时髦的新词汇,成为一个显而易见的价值概念,也被许多欧洲语言当作一种外来语。

狄尔泰是19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哲学家,也是生命哲学的奠基人,被誉为“解释学之父”。他严格区分了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并以生命或生活作为哲学的出发点,认为哲学不仅仅是对个人生命的说明,它更强调人类的生命,指出人类生命的特点必定表现在时代精神上,但他却把生命解释为某种神秘的心理体验。狄尔泰以心理学为基础,首先将举足轻重的内在感受之源头的体验滤析出来。他认为,由生命去认识生命以及由生命去解决生命问题是精神科学的基本方向。生命过程正是体验过程,体验又与表达、理解紧密联系,精神科学在体验、表达与理解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如果生命始终是生命自身的证明,体验就是认识生命的最终基础,体验之后才是对生命的表达与理解。

狄尔泰也很重视体验的“直觉性”,“直觉性”就是上文提到的“直接性”(即体验的双重意义之一)。直觉是人类的本能知觉之一,它跳过了逻辑层次,不用分析推理,将五官所接收到的信息综合起来,然后反射到思维当中。直接性是直觉思维最基本与最明显的特征,即主体不用复杂的分析过程而直接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整体认识。直觉也是一种心理体验,即主体直接进入到相关对象的内部,与对象的真实生命进行接触、相互契合的直接认识。

(六)体验概念的发展与变化

在西方哲学与美学历史上,体验这一概念大致经历了认识论、本体论与解释学3个阶段。

人类个体的生命历程有长有短,都可以主动地或被动地去审视与认识生命,也就是用最直接的方式赋予生命以某种意义,而这一过程就是体验。不管体验的概念怎样发展与变化,生命总是人类对其思考时不能绕开的核心。我们在生命历程中体验人的世界,体验一种意义性的存在,而这种意义在人的不断叩问中形成,并逐渐形成某种情感与态度,甚至于体验就是我们的生命本身,体验的本质也正是在于此。

发端之初的体验概念,是理解纷繁复杂的体验需求的基础,后来人又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狄尔泰的体验概念偏向心理学,而伽达默尔则从解释学延续与发展了狄尔泰的体验概念。伽达默尔认为,理解不是对客体的外在观察,而是主体投入其中进行体验与感悟,因而,“理解式”体验是一种再创造。体验中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就是生命的绵延,即我们曾经身处其中,但现在已经消失的东西。如果某些东西可以被称为或被推崇为一种体验的话,这些东西就通过其意义而聚集成为一个统一的感知整体,因为被看作体验的东西,必定是在回忆之中建立起来的,没有被忘却,不可替代,也是不会枯竭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