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游与仪式和朝圣在《旅游人类学读本》的第5讲

旅游与仪式和朝圣在《旅游人类学读本》的第5讲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讲为第5讲,即旅游主体篇的第1讲,总第5讲,共有5节。本讲的主题为旅游与仪式和朝圣。西方人类学家认为,旅游是一种“神圣旅程”,“旅游是一种现代朝圣”。

旅游与仪式和朝圣在《旅游人类学读本》的第5讲

【阅读材料】

藏民族的转经朝圣

我国的藏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藏族人从出生、成年、成婚到死亡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宗教仪式。其中,转经(朝圣)是藏区一种普遍盛行的大众信仰,也是藏传佛教中普及面最广的一种特别的宗教仪式。

在转经(朝圣)过程中,藏族朝圣者要经历3个可辨识且连续的“通过仪式”阶段。

(1)阈限前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即精心准备与离家出行。比如,磕长头朝圣者在离开家乡出发时,要接受家乡人敬献的哈达祝福,然后在自己家人与乡亲们面前磕下第一个等身长头,由此开始踏上朝圣之路。

(2)阈限期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为转经朝圣过程,主要包括一路叩拜、诵经、祈愿、转经、献供、布施、煨桑、挂风马旗等。

人们在318国道(川藏线)上,在大昭寺门前,还有神山圣湖处,都会看到虔诚的朝圣者。这些朝圣者从遥远的家乡出发,手佩护具,膝着护膝,前身裹围毛皮衣物,口诵六字箴言,虔诚跪叩而行,露宿野营,在寺院、神山、圣湖、圣塔、嘛呢堆前转了又叩,叩了又拜,拜了又转,之后心满意足地再沿着朝圣的路化缘回家

朝圣者磕长头时两手合十,表示领会了佛的旨意与教诲,触额、触口、触胸,表示身、语、意与佛相融为一体。在朝圣路上不能讲话,非讲不可时要先念经求佛的宽恕。路途之中,如遇到高山大河等障碍不能磕头时,要目测或绳测距离,到了能磕头的地方要先补够没有磕头的实际距离,才能继续磕头前行。

到了晚上需要停下来休息时,首先要向东、南、西、北4个方向磕头,祈求当地神灵的保佑;向来的方向磕3个头,感谢一路上神灵赐予自己的生活所需;向前方磕3个头,告诉诸神我即将前来,请求接纳与保护;最后再向前方磕3个头,表示不尽感激与祝福。

(3)阈限后阶段(www.xing528.com)

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为朝圣者返回家乡,回归到日常生活,整个人焕然一新,甚至是脱胎换骨。据说,朝圣者到冈仁波齐转山一圈可以洗尽一生罪孽,转山10圈可以免除五百轮回下地狱之苦,马年更能增加12倍功德,即相当于平时13圈。有的人完成冈仁波齐转山回到家乡,会受到英雄般的礼遇。

现在藏区有不少这样的朝圣者,用一两年时间挣钱,再用半年时间前往心目中的圣地去朝拜,完成“苦行”、了却心愿后返回家乡,回到家乡接着挣钱,然后再次踏上朝圣之路,就这样一直循环往复。

(资料来源:根据张晓萍、李伟主编《旅游人类学》等相关内容整理而成。)

【主要内容】

第一,介绍仪式的定义、功能与分类,介绍宗教的定义与功能,梳理大卫·埃米尔·涂尔干对宗教与仪式的研究。

第二,详细阐述阿诺尔德·范·吉内普的“三重模式”理论、维克多·特纳的“结构-反结构-结构”理论(“阈限”理论),介绍两人的学术贡献及其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三,讨论仪式与旅游,从行为、情景、过程、意义与功能5个方面,对两者进行细致的比对,并解答“旅游怎么会是一种仪式”。

第四,讨论朝圣与旅游,强调“旅游是一种(现代)朝圣”,从6个方面具体分析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介绍特纳对朝圣与旅游关系的观点。

第五,详细阐述纳尔逊·格雷本的“旅游仪式过程”理论,即“旅游仪式论”;提出对“旅游仪式论”的不同看法,并对其进行评价与思考。

本讲为第5讲,即旅游主体篇的第1讲,总第5讲,共有5节。本讲的主题为旅游与仪式和朝圣。仪式是解释旅游中文化现象的最重要范畴之一,仪式理论也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旅游人类学3个经典的研究视角中就包括“将旅游理解为一种仪式”,即“个人经历转换”的视角。

西方人类学家认为,旅游是一种“神圣旅程”,“旅游是一种现代朝圣”。这样的研究范式所产生的变化,不仅仅是研究视角的扩展,更重要的是有可能揭示旅游的本质。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仪式与旅游体验的研究通常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内容之一,是旅游研究中运用人类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所形成的思路和模式,也是审视与探讨旅游的一种新视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