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游目的地与人类学:探索旅行背后的本质

旅游目的地与人类学:探索旅行背后的本质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旅游目的地与旅游客源地相对应,是游客向往与体验的地方,人类学学者也对其倾注了较多的研究热情与精力。对于某些种类的旅游模式或游客体验,特别是某些极端的旅游形式,可以通过实验民族志所倡导的文化描述与呈现等方式进行分析。旅游民族志对实验民族志的潮流也有所回应。参与观察并抓住“当地人的观点”是优秀民族志的特点所在,旅游地居民与游客等群体就是所谓的“当地人”。

旅游目的地与人类学:探索旅行背后的本质

旅游目的地与旅游客源地相对应,是游客向往与体验的地方,人类学学者也对其倾注了较多的研究热情与精力。从以往研究来看,人类学学者关注的核心内容是旅游对东道主社区社会文化的影响(即社会文化变迁)。

(一)田野调查点的选择与确定

田野调查点的选择与确定,必须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课题),比如要研究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就应考虑旅游已经有若干年(不少于5年)开发历史的地方;要研究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就应考虑一个较大的空间区域,选择2、3个旅游开发情况不同的村寨或社区。

在田野调查开始时,就要寻找一位当地的业内人士,借助其专业的眼光,采纳其专业的建议。在少数民族地区,不能忘记母语的不同以及文化的差异,要跟联系人或报道人做好交流和沟通,使其完全了解田野调查的意图。调查者要处理好直觉与理性,直觉选择会提供独特的视角并有意外收获,却也可能错过典型的旅游社区。因而,田野调查点的选择与确定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思考、决策过程,联系人或报道人的选择和确定与田野调查点的选择和确定同样重要。

(二)田野调查点的进入

调查者应以人类学最传统的方式进入田野调查点。进入陌生社区,尤其是民族地区,应由联系人介绍,要么由联系人亲自陪同前往,要么联系妥当后调查者自己前往,最好与当地领导(比如乡镇村、街道、居委会的书记、乡镇长、主任等)见面,向其介绍田野调查的意图,以得到其理解和帮助。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那就要想其他办法,这时候更需要执着的坚持、诚恳的态度,当然也需要一点点运气。

(三)田野调查点的概况

调查者要对田野调查点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做好相应案头工作。具体内容包括:所要调查乡镇村或社区的基本情况,比如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生态环境、经济产业、人口民族、社会文化等;所要调查乡镇村或社区的旅游基本情况,比如旅游资源、旅游景区点、旅游客源市场、旅游经济效益等;对所要调查乡镇村或社区旅游发展做出总体判断,比如旅游发展所处的阶段、旅游带来的各种影响、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与态度等。

(四)田野调查的主要对象

调查者最初总会有一个大致的调查对象范围,但随着调查的进行过程会有所变化。调查对象可以分为调查空间与调查群体两个层面。

从调查空间来看,调查者起初是以某一乡镇村或社区为主体,后来发现周围的其他乡镇村或社区也有调查的必要,调查的空间范围因此而扩展。

从调查群体来看,其调查对象是人,是由人组成的不同群体,至少应包括以下4个群体:其一,当地居民群体,这一群体较为复杂,还应考虑驻客、掮客、过客等;其二,游客群体;其三,政府工作人员群体;其四,旅游企业与经营实体的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人员群体。

(五)田野调查的主要方法

传统的田野调查方法一般强调以下6W:

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什么(what)、怎样(how)、为什么(why)。这同样适用于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或社会文化变迁:

谁——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或社会文化变迁的实践主体;(www.xing528.com)

何时——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或社会文化变迁发生的时间以及经历的阶段;

何地——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或社会文化变迁发生的空间或地点;

什么——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或社会文化变迁的结果与性质;

怎样——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或社会文化变迁的机制与过程;

为什么——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或社会文化变迁的动力与原因。

调查者应该根据不同的调查群体对象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法,具体见表1-1所示:

表1-1 田野调查点的调查方法一览表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六)对田野调查过程的把握与调整

在整个田野调查过程中要不断进行调整,而有一些问题必须把握妥当。其一,田野调查一开始就要物色好一个语言翻译;其二,要长时间跟当地居民生活在一起,以主位方法去思考,建立起彼此相互信任的基础;其三,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调查对象、调查方法等进行及时调整,必要时要做补充调研。

(七)旅游民族志

与一般的旅行日志和旅游记录不同,旅游民族志是在人类学整体观指导下形成的文本,是对游客等群体、旅游目的地社区、旅游产生地社会与旅游企业和经营实体等进行准确、客观的描述,再运用相关理论,对文化事实和现象进行跨文化的比较、分类与定性分析。对于某些种类的旅游模式或游客体验,特别是某些极端的旅游形式,可以通过实验民族志所倡导的文化描述与呈现等方式进行分析。

人类学民族志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对民族志做出新实验的潮流即实验民族志出现。传统人类学学者与实验民族志作家有所不同:前者的田野工作是为了寻找有关人类社会与文化的科学理解,它是一种分析;而后者的工作或任务是为了从远方文化中寻求本文化所缺少的东西,其侧重于“文化展示”。

旅游民族志对实验民族志的潮流也有所回应。参与观察并抓住“当地人的观点”是优秀民族志的特点所在,旅游地居民与游客等群体就是所谓的“当地人”。然而,过度运用“成为当地人”这一原则,又使得自传式旅游民族志大量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民族志“写作范式”反思之后,因其难以触及旅游研究的目标而被搁置一旁,以文学作品或“讲故事”形式出现的旅游民族志已经越来越少;“成为游客”并不必然意味着以自我体验为中心,但它却是接近其他游客的某种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