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药王山阿育王石造像塔三座,陕西古塔全编上下完整版

药王山阿育王石造像塔三座,陕西古塔全编上下完整版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山原名磬玉山,北宋至清代称五台山,清以后称药王山。1986年5月设立药王山博物馆。整个塔顶呈“宝箧印塔”造型,保留了印度阿育王时代窣堵波的基本形态。该塔应系佛教徒供奉于寺院或家庭佛堂内的造像塔,以下之二、之三亦情况相同。◎阿育王石造像塔之一F03—2·阿育王石造像塔之二通高90厘米,由基座、塔身和覆钵塔顶3部分组成。该塔供养人铭文为造像塔断代提供了依据。

药王山阿育王石造像塔三座,陕西古塔全编上下完整版

北魏药王山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因唐代名医孙思邈隐居于此而得名。此山原名磬玉山,北宋至清代称五台山,清以后称药王山。北朝时期始凿佛教造像,隋代增建宝云寺,唐时臻于鼎盛,宋崇宁三年(1104),朝廷拨款修建北洞庙宇,存留一批碑石。20世纪以来,陆续将耀县(今耀州区)境内的大部分造像碑移存于此。1986年5月设立药王山博物馆。该馆藏品中有北魏时期阿育王造像石塔3座:

F03—1·阿育王石造像塔之一

通高132厘米,由基座、塔身和覆钵塔顶3部分组成。基座方形,每边长44厘米,高50厘米。塔身方形,每边长35厘米,高38厘米,四面各辟一拱形龛。其中一面是空龛,无造像;另两面龛内均浮雕一佛二菩萨,佛为结跏趺坐像,着通肩袈裟,双手施禅定印;另一面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佛为倚坐像,身着通肩袈裟。塔檐刻三层楞面,叠涩出檐。覆钵形塔顶,高44厘米,四角为短而厚壮的山花蕉叶,覆钵正中为一个圆锥形塔刹,顶部圆钝。整个塔顶呈“宝箧印塔”造型,保留了印度阿育王时代窣堵波的基本形态。塔上无铭文及其他纹饰图案。该塔应系佛教徒供奉于寺院或家庭佛堂内的造像塔,以下之二、之三亦情况相同。

◎阿育王石造像塔之一

F03—2·阿育王石造像塔之二

通高90厘米,由基座、塔身和覆钵塔顶3部分组成。基座方形,每边长35厘米,高34厘米。基座四面均刻有铭文,其中一面刻发愿文,其余三面刻供养人像和姓名,共18人。供养人名下均刻有“供养佛时”4字。方形塔身,每边长27厘米,高26厘米。四面各辟一个圆拱形龛:两个龛内各雕刻一尊立佛,身着通肩袈裟,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另两个龛内各雕刻一佛二菩萨,佛为结跏趺坐,身着通肩袈裟,双手施禅定印。塔檐刻两层楞面,叠涩出檐较浅。覆钵形塔顶,高30厘米,覆钵四面各有一尊线刻佛像,结跏趺坐于仰覆莲瓣座上,身后有火焰纹背光和圆形头光,两边各有莲花1支。四角雕刻山花蕉叶,构成“宝箧印塔”形态。塔刹缺失。(www.xing528.com)

◎阿育王石造像塔之二

F03—3·阿育王石造像塔之三

通高123厘米,由基座、塔身和覆钵塔顶3部分组成。基座方形,每边长49厘米,高40厘米。四面刻有铭文,其中三面为双排供养人及姓名,一面为单排供养人及姓名,总计70人。包括邑主康先,都维那傅□,化主姚俊资、杨容道、王斌□、寂妙但、傅延好、杨浚胜,邑师比丘昙辉、僧云,但官刘宝□、□敬□,典坐李敬□、傅□□,典录庞买文、拓王□,邑谓焦汝足、陈外□,香火李归香、田丰光、席阳女、姚阿香等,沙弥洪□,佛弟子梁□,邑子王照容、焦外妃、张敬妃、姚和容、谢念容、梁玉妃、萧要聪、任道花等。铭文多有磨泐。方形塔身,每边长37厘米,高40厘米。四面各辟一个圆拱形龛,龛眉饰阳刻忍冬纹图案,龛内均高浮雕佛造像。一个面龛内为一佛二菩萨,佛为立像,身着通肩袈裟,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立佛前有一熏炉和两个护法狮子。一个面龛内为一佛二弟子,佛为倚坐像,身着通肩袈裟,右手持莲花,左手扶膝,佛倚坐在仰覆莲座上;左右两侧的阿难、迦叶均站在仰莲瓣台座上。佛前正中为一个力士,两侧各有一个蹲狮。第三个面龛内为一佛二弟子,佛为倚坐像,身着通肩袈裟,右手抚腿,左手抚膝盖,头背部有圆形背光。佛座前有莲瓣状宝炉,炉两侧各有一个蹲狮。第四个面龛内为一佛二菩萨,佛为倚坐像,身着通肩袈裟,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佛座前有力士和蹲狮。塔檐刻三层楞面,叠涩出檐,塔檐四面均阳刻卷草纹图案。覆钵形塔顶,高40厘米,四角为山花蕉叶,构成“宝箧印塔”造型,上刻花瓣纹图案。覆钵四面各有一尊线刻佛像,结跏趺坐于仰覆莲瓣座上,身后有火焰纹背光和圆形头光,两边各有莲花一枝。顶部饰一周浮雕覆莲瓣,置两层方形刹座,四侧面上阳刻卷草纹图案,塔刹已残。据考,北魏时期民间盛行“义邑”佛教团体,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其首领称“邑主”,指导信仰之僧人称“邑师”,修持事务者称“都维那”,收纳施财者称“化主”,一般成员称“邑子”。该塔供养人铭文为造像塔断代提供了依据。

◎阿育王石造像塔之三

◎塔身拓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