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区包括榆林和延安两市,涵盖子午岭、黄龙山以北,毛乌素沙漠以南的黄土高原区域。这一区域为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占据黄土高原约1/6的面积,习惯上将其称为“陕北黄土高原”。陕北自古为中原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流、融合之地,汉以后逐渐发展为半农半牧区,被看作拱卫京师的咽喉之地(延安)和前沿阵地(榆林),中原文化与边疆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在寺庙及塔的构建上也有体现,如延安市多处寺址的石舍利塔为白水工匠修筑。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古塔毁没的情况屡见不鲜。据不完全统计,近百年陕北消失的古塔至少有16处约55座,大致集中于以下3个时段:
(1)民国时期。主要由自然灾害因素造成,如1920年12月16日,甘肃海原(今属宁夏)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波及陕北,宜川丹州文峰塔顷刻倒塌。这是记录在案的地震塌毁事件,相信未载的塌毁事例还有不少。
(2)“大跃进”和“文革”时期。主要事件:延安清凉山石窟寺塔林,历经1958年大炼钢铁和平整土地、平坟等运动被悉数拆毁;黄龙县曹溪寺塔、府谷县孤山铁塔、横山县盘龙寺喇嘛塔等,在“文革”中被毁。
(3)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主要由盗掘和修建民居等因素造成,如志丹县的空太禅师塔、甘泉县的本空禅师塔等遭盗掘崩毁,志丹县的瓦子川舍利塔因村民修建窑洞被拆除。
已消失的陕北古塔列表
47·瓦子川舍利塔
宋代。原址位于延安市志丹县永宁乡瓦子川村东咀沟。寺早年废毁,沿革不详。
1987—1989年文物普查时,尚存二层楼阁式石塔,高1.65米。底层平面为方形,边长0.6米,四面均辟龛,内置佛像;二层平面呈八角形,每面雕佛龛及造像。层间石雕仿木构飞檐,顶置宝珠式塔刹。后以古建筑类载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据有关调查资料称,20世纪90年代末,村民建窑洞时,该塔被拆除。
48·空太禅师塔
宋代。原址位于延安市志丹县永宁乡王庄村西9公里。寺早年毁圮,沿革不详。
1987—1989年文物普查时,尚存八角三层楼阁式砖塔,高约6米。底层南面刻有“宋空太禅师塔”铭。塔身各层均辟龛,内有浮雕佛像。层间叠涩出檐,檐角饰兽头,檐下砖雕斗栱、佛像、花卉等。顶为仰莲座托宝珠式塔刹。后以古建筑类载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据有关调查资料称,该塔于21世纪初遭盗掘崩毁。
49·灵泉院砖塔
金代。原址位于延安市洛川县菩堤乡王家河村东50米。灵泉院始建于金代,元代重修,何时废毁不详。1987—1989年文物普查时,遗址面积约1 000平方米,遗存有金代砖塔塔基和元代“重修灵泉院碑”1通。后以遗址类载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
50·本空禅师塔
明代。原址位于延安市甘泉县桥镇乡刘家沟村南7公里。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载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八角四层楼阁式砖塔,残高5.9米,底边长1.3米。塔基为仰覆莲须弥座。塔身底层正东辟券门,第二层正东石刻“本空禅师塔”铭及明万历年款。层间以砖叠涩出檐,施菱角牙子;二、三层隐出角柱,并饰砖雕假门、窗等。塔顶已毁。据有关调查资料称,该塔21世纪初遭盗掘崩毁。
51·容公塔
明代。原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柳林乡龙寺村南100米山坡上。1987—1989年文物普查时,尚存四级石塔,为多宝塔造型,通高3余米。底座方形,边长1.1米。塔身一、二层为鼓形;三、四层方形;顶置石雕四级串珠式塔刹。二层北面辟一方龛;三层南面刻有“开山副都纲容公塔”铭;顶层四面辟佛龛,并浮雕造像或莲花。后以古建筑类载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据有关调查资料称,该塔21世纪初遭盗毁。
52·清凉山万佛寺石塔林(40余座)
明—清。原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清凉山万佛洞石窟东约500米处半山坡上。现存黑白照片摄于清末至民国年间。塔林分布较密集,石砌喇嘛塔、六角形舍利塔及石构件参差散落其间。总数40余座,完整者较少,大部分仅存基座或半个塔身,残高0.5~3.5米不等。其中,较完整的六角形舍利塔,形体较高,可视下部有仰覆莲须弥座,塔身五层,出翘檐;喇嘛塔则形体较矮,塔肚呈圆鼓形,塔脖子刻作“十三天”相轮。塔林面对延河和延安城,近处和稍远处落差明显。
清凉山万佛洞开凿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宋以降,不少高僧圆寂后,灵骨即葬于此,遂形成塔林。20世纪50年代初,塔林尚存。2016年调查时,据延安文物保护研究所王沛先生回忆,他的同学在童年时,还曾经在塔林中玩捉迷藏的游戏。历经1958年大炼钢铁和平整土地、平坟等运动,塔林被毁。近年,清凉山文管所在塔林原址挖出一些石舍利塔构件,现藏于清凉山文管所内,暂未进行恢复。
◎清凉山万佛寺石塔林
53·丹州文峰塔
明代。原址位于延安市宜川县丹州镇街南600米处的宝塔山上,周围有凤翅山、虎头山、太子山、七郎山等。丹州,为宜川古地名。西魏废帝三年(554)改汾州置,以丹阳川得名。治所在义川(今宜川东北),唐迁今宜川,宋改宜川,辖境相当今宜川县地。元至元六年(1269)废。
1987—1989年文物普查时,尚存塔基。平面呈八角形,夯筑甃砖,底边长3米,残高1.5米,夯层厚12厘米。塔砖长40厘米,宽19厘米,厚8厘米。后以遗址类载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据《宜川县志·地形山水志》载,该塔为明代举人刘子诚所建。1920年12月16日,甘肃海原8.5级特大地震波及陕西,该塔顷刻倒毁。另据“三普”资料称,2009年尚存塔基为不规则形,中空。
54·曹溪寺塔
明代。原址位于延安市黄龙县界头庙乡皂角寺村。曹溪寺乃禅宗寺院,今广东韶关、云南安宁尚存有同名寺院。陕西黄龙曹溪寺在明弘治本《延安府志》卷六有记载:“曹溪寺,在(洛川)城东南一百五里(即今黄龙现址)。”曹溪寺毁圮已久,久而久之,当地讹为“皂角寺”,塔亦称“皂角寺塔”。
现存黑白照片摄于1956年。六角五层楼阁式实心砖塔,高约8米。塔身以砖叠涩出檐,层间施砖雕斗栱、额枋和花卉图案。各层檐角翘起。塔刹不存。该塔于1966年毁没。(www.xing528.com)
据“三普”资料称,寺址面积约1 500平方米,曾出土西魏大统年间(535—551)造像碑、交脚弥勒画像砖和“嘉靖五年六月……”款铭文砖等,为寺院的始建和修葺年代提供了证据。
◎曹溪寺塔
55·宝堂禅师塔
明代。原址位于延安市黄陵县腰坪乡大庄村西侧。寺早年废毁,沿革不详。
现存黑白照片摄于20世纪80年代初。形制为六角二层楼阁式石舍利塔。1987—1989年文物普查时,塔体尚完整,通高5.2米,底径1.4米。塔基为六角形须弥仰莲座,各角雕天王力士。其上承仰莲瓣圆盘,塔身为六角形,底层辟龛,内雕跏趺坐佛,并嵌有宝堂禅师塔碣2方;第二层每面浮雕坐佛。每层檐下石雕额枋、斗栱、瓦垅等;塔顶置宝珠式塔刹。据塔铭记载,该塔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后以古建筑类载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20世纪90年代末,该塔被盗毁。
◎宝堂禅师塔
56·串坡舍利塔
明代。原址位于延安市富县吉子现乡串坡村塔儿坪。寺早年废毁,沿革不详。
1987—1989年文物普查时,尚存方形三级实心砖塔,通高3.6米。塔身嵌有碣铭1方,层间以砖叠涩出檐。塔顶以砖叠涩收顶。据塔铭记载,该塔建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6]。后以古建筑类载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据有关调查资料称,该塔于20世纪90年代末拆毁。
57·卜家沟石塔
明代。原址位于榆林市绥德县中角镇卜家沟村。有学者称其为卧龙山石塔。原为九层楼阁式石塔,高约10米。每层雕有佛像、天王、弟子等。该塔载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据有关调查资料称,塔于20世纪中期被推倒,有残件遗留原地。另据“三普”资料称,该塔遗存有明万历年修塔记事柱1通,现置卧龙山祖师殿门口左侧。
58·孤山铁塔
明代。原址位于榆林市府谷县孤山堡高家峁山西,清道光年间(1821—1850)迁建孤山堡南屏山上[7]。原为方形十二层铁塔,高5米余,塔身四面铸造佛像。据有关调查资料称,该塔于“文革”期间被毁。现仅余砖砌塔座。
59·红缨寺塔
明代。原址位于榆林市定边县王盘山乡石涝城村南500~750米处山崖下,三面临沟,洛河绕寺而过。据传,该寺系嘉靖年间(1522—1566)为纪念药王孙思邈而建,原名红缨寺,讹为红英寺。当地有“康熙怒烧红缨寺”之传说。寺内原有献殿、药王洞和十一级密檐式砖塔。
1987—1989年文物普查时,尚存砖砌塔基,底径约5米。该塔20世纪60年代坍塌时曾出土13尊铜造像。后以“红英寺遗址”载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
60·仙姑河僧人墓塔
约明—清。俗称“望云塔”,原址位于延安市洛川县槐柏乡仙姑河村。寺早年毁圮,沿革不详。
原塔较高,1987—1989年文物普查时,尚存方形砖石塔基,底边长3.1米。砖长35厘米,宽15厘米,厚6.5厘米。塔基上有僧人晏航塔铭,年款磨泐。后以墓葬类载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
61·盘龙寺喇嘛塔
清代。原址位于榆林市横山县响水乡响水村西1.5公里的无定河南岸盘龙寺内。寺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
1987—1989年文物普查时,尚存砖券窑洞式硬山顶正殿1座和僧人土窑5孔。正殿窑内有清代壁画多幅、残碑3块和残经幢座1个。现存黑白照片摄于1955年。形制为喇嘛式砖塔,高约6米。塔座底部为八棱四层,每面设有一壸门;上部为束腰圆形。塔身由两个覆钵形组成。塔脖子呈圆柱体,刻作“十三天”相轮,刹顶不存。1972—1973年修筑无定河堤坝时,该塔被当地群众拆除。后以“盘龙寺”名称载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
◎盘龙寺喇嘛塔
62·弥家河魁星楼
清代。原址位于延安市洛川县京兆乡弥家河村南400米。方形两层楼阁式空心砖石塔,通高8.23米。底层石砌,高2.23米,边长4.2米,宽3.6米;二层砖砌,高6米,边长3米,宽2.3米。平砖攒尖收顶。二层檐下砖刻楷书“魁星楼”3字,其下辟券龛,额书“文昌阁”3字[8]。据有关调查资料称,该建筑于21世纪初被拆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