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阴县现存3座清代砖、石塔,陕西古塔全编(上+下)书籍介绍

汉阴县现存3座清代砖、石塔,陕西古塔全编(上+下)书籍介绍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阴县现存清代砖、石塔共3座。368·汉阴文峰塔清代六角五层楼阁式空心砖塔·省文物保护单位“汉阴城墙”附属建筑。位于汉阴县城关镇老城墙东南角台上。2003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汉阴城墙”为第四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阴县汉阳镇天池村南3公里。旧称“中坝佛塔”,位于汉阴县涧池镇军坝村西南约500米处东岳庙遗址东侧,现东、北两面与民宅相邻,南为耕地,东北距张家祠堂约60米。

汉阴县现存3座清代砖、石塔,陕西古塔全编(上+下)书籍介绍

唐至德二年(757)设汉阴县,因县城在汉水南岸而得名;后县城被洪水淹毁,南宋绍兴二年(1132)移县城至月河川道中部,县名未改,沿用至今。其位于安康市中部偏西,地处秦巴腹地,北枕秦岭,南倚巴山凤凰山横亘东西,汉江、月河分流其间,形成“三山夹两川”的地貌格局。最高处为凤凰山主峰,海拔2 128米;最低处为漩涡镇,海拔290米。境内分布有新时期时代至秦汉遗址、汉至唐宋墓群和清代墓碑楼,保存有古栈道遗址、关门石摩崖题刻、朝阳洞石窟,以及汉阴城墙、汉阴文庙、菩萨泉观音殿、凤凰山铁瓦殿、魔芋山庙、涧池同心桥、双河口老街等。被誉为“沈氏三贤”,中国新文化先驱及大师的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三兄弟出生于县城民主街老宅,今于附近新设有“三沈纪念馆”。汉阴县现存清代砖、石塔共3座。其中,汉阴文峰塔矗立于老城墙东南角台上,其选位系陕西省内现存同类建筑中所仅见。

368·汉阴文峰塔

清代六角五层楼阁式空心砖塔·省文物保护单位“汉阴城墙”附属建筑。位于汉阴县城关镇老城墙东南角台上。据《汉阴县志》载,城始筑于明成化元年(1465),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嘉庆十八年(1813)于城壕旁植柳,四隅各建炮台,北城设谯楼1座、敌楼3座;同治十二年(1873)因“邑士累科,无能登桂”,为振文风,由时任汉阴通判傅汝修和乡绅欧智敏、邓世玙主持,在城东南角台上修建文峰塔,次年落成,塔内供奉文昌帝君。

塔平面呈六角形,通高23.6米。塔基以条石砌筑,底边长3.8米。塔身底层相间辟券门、圆窗,二、三、四层每面辟券门或假方门,顶层每面设镂空花格券窗。层间飞檐挑角,缀风铃,翼角饰脊兽;檐下及额枋描框涂白,间饰彩绘花卉纹带。塔顶六角攒尖,置仰覆莲座,承宝瓶式塔刹。底层正面额题“腾蛟起凤”;三层额题“文星高照”,两侧楹联曰:“塔势凌云开笔晖,人文启秀焕奎光”;四层南、北面均有额题“文峰塔”3字,北面为石匾额。各层额题、楹联皆用碎瓷片贴塑,工艺上乘。塔内原设木梯已毁。塔顶生一树,四季常青,久旱不枯,誉为奇观。

1986年及近年,当地政府对城门、城墙及文峰塔周边箭垛进行过多次维修。

2003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汉阴城墙”为第四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南城墙东西长600米,墙基南、北外延25米,东至东城街,西至西城街;西城墙南北长300米,墙基东、西外延25米,南至南城墙基,北至西城壕11号周经武宅;文峰塔塔基四面外延4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城墙保护范围四面外延10米;文峰塔保护范围四面外延10米。

◎塔身局部

◎汉阴文峰塔

369·离尘寺道士墓塔(www.xing528.com)

清代六角二层楼阁式石塔。位于汉阴县汉阳镇天池村南3公里。为离尘寺附属遗存,寺始建年代不详,清代重修,系佛、道合一寺院。1987年“二普”时尚存正殿1座,内置佛、道木雕像17尊和清同治九年(1870)款《宽免离尘寺差费》碣、光绪三十四年(1908)款《戒徒传业碑》各1通(方)。由于年久失修,近年寺殿毁圮,寺址辟为耕地。

寺址附近残存道士墓塔一处。墓为圆丘形封土,坐北朝南。前筑六角形石塔,残高3.4米,底边长1.34米。塔身底层辟方形门洞,内设塔室,门两侧石刻楹联:“永修登步清虚道,了尘复位妙宫严。”塔身二层实心,层间出檐平浅。塔顶残损,塔刹不存。原底层门洞嵌光绪七年(1881)款墓碑1通,20世纪遭盗掘,墓碑现置塔旁空地上。

◎离尘寺道士墓塔

370·东岳庙道士墓塔

清代六角三层楼阁式砖石塔。旧称“中坝佛塔”,位于汉阴县涧池镇军坝村西南约500米处东岳庙遗址东侧,现东、北两面与民宅相邻,南为耕地,东北距张家祠堂约60米。为东岳庙附属遗存,庙早年毁圮,沿革不详。

原塔残高4米,底边长2.4米。塔基方形,高1.1米。塔顶残毁,塔刹不存。现塔经后人修葺,以砖石加砂浆、石灰包砌,已失原貌。周围植被茂盛,爬山虎攀缘塔顶。

◎东岳庙道士墓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