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强县:历史遗迹-古塔全览

宁强县:历史遗迹-古塔全览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强县原为宁羌县,取“羌地永宁”之意,古为氐羌部族聚集地。唐武德三年置金牛县,为境内设县治之始,后并入三泉县,宋沿用;元初在金牛镇设大安州,后降州为县;明洪武二十八年置宁羌卫,成化二十一年设宁羌州;民国二年改宁羌县,民国三十一年改宁强县,于右任题赠“安宁强固”4字。宁强县现存古塔2座。位于宁强县二郎坝乡桃园坝村观音寺遗址内。位于宁强县巴山镇石羊栈村二组唐家坪,坐落于龙王潭河南岸。

宁强县:历史遗迹-古塔全览

宁强县原为宁羌县,取“羌地永宁”之意,古为氐羌部族聚集地。唐武德三年(620)置金牛县,为境内设县治之始,后并入三泉县,宋沿用;元初在金牛镇(今大安镇)设大安州,后降州为县;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置宁羌卫,成化二十一年(1485)设宁羌州;民国二年(1913)改宁羌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改宁强县,于右任题赠“安宁强固”4字。其位于汉中市西南隅,北依秦岭,西接甘肃,南枕巴山与四川广元为邻。蜀道上的阳平关雄峙于此,为三国以来的军事重镇。境内曾出土东汉“朔宁王太后玺”、北宋钱币窖藏,发现“宁羌卫永连门”(卫城西门)等。域内为多民族融合及宗教汇集之地,遗存以清代墓碑楼为大宗,亦多见石拱桥及木廊桥,保存有陕甘川鄂会馆、川主庙、天主堂、华严寺九台观石窟、观音摩崖造像等。宁强县现存古塔2座。其中,桃园坝道士塔形制独特,且题刻用典高古,所有浮雕画面均着彩涂朱,人物造型生动传神,堪称陕南清代道士塔的代表作。

337·桃园坝道士塔

清代方形二层楼阁式石塔。位于宁强县二郎坝乡桃园坝村观音寺遗址内。寺为佛、道合璧建筑(类似现象多见于陕南、陕北庙宇,但不排除个别“鸠占鹊巢”的情况),后世寺毁塔存。

塔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以大块青石砌筑,通高2.43米。塔基方形,每边长1.3米。塔身两层均南面辟龛。层间和塔顶均作四角翘檐,檐下线刻蔓草图案。顶置宝珠式塔刹,其所占比例较大,几占顶层幅宽的1/2。该塔的显著特色是额题、楹联和浮雕人物故事等。

底层南面龛额浮雕团花一朵,两侧上、下依次浮雕八仙人物像4幅,右上为韩湘子吹笛,左上为吕洞宾负剑;龛楣上横置一块长方形石板,额题“民具尔瞻”4字(语出《诗经·小雅·节南山》);两边角柱阴刻楷书楹联:“淳浇不匮顿文化,赫濯厥灵姓字存”(典出《左传》《诗经·商颂·殷武》等)。其余三面浮雕人物故事并镌刻楹联。其中东面两边角柱阴刻楷书楹联:“至诚可移金案上,明德维鳌玉炉中”;北面两边角柱阴刻楷书楹联:“岂明多仪而不恫,惟其庶品尚可追”。楹联间的下部为镂空“天圆地方”图案,上部为浅浮雕“作法降妖图”,系三人组合室内画面。内容为铺地方砖上,左为着长袍、戴冠男子,伸手指向前方;中为足穿金莲、扭身后仰女子,做挣扎状;右为方桌后的怒目长者,一手拽住女子长袖,一手举起法器,做责罚槌打状,女子则灵魂出窍,脑门芯冒出一线逸去的琵琶(应是“琵琶精”显形,典出《封神榜》和《西游记》等)。两侧刻有题铭,右侧可辨“功始庚寅……”左侧可辨“建造宝塔募□□……”等。西面两边角柱阴刻楷书楹联:“士庶阳明胡烧纸,神灵幽暗细判分。”

二层南面龛为壸门式样,扇形匾额阴刻楷书“字库”二字,两侧各浮雕一个人物,均为拱手作揖状;两边角柱阴刻楷书楹联:“泥涂无字迹,庫藏有真形。”东面两边角柱阴刻楷书楹联:“不必长江送,何须净土埋。”北面两边角柱阴刻楷书楹联:“随声□道丹桂,普云鳌□蕉窗。”楹联间为浅浮雕“斗法降妖图”,画面右上角为一居高俯瞰男子,身着长袍,左手持剑,右腿抬起,右手高举释放出一个法器;左下方为一个小脚女子,右手举剑,半倒于地,灵魂出窍后,显现一个乌龟(应为“乌龟精”显形)。西面两边角柱阴刻楷书楹联:“一座九经库,全付五总龟。”

塔底层龛内嵌有清道光年款修塔碣1方,记载邑民捐资修塔等事宜。寺址内尚存嘉庆二十一年(1816)修寺碑1通,附近另有张道士、李道士墓塔2座,已颓圮于灌木、草丛中。

该塔底层、二层额题、楹联和浅浮雕作法、斗法降妖图均很特别。用典《诗经》原句为“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译为“威名赫赫的尹家军出征定乱,人民都瞻仰注目着你们”,诗篇内容是周朝大将尹吉甫出兵朔方平定戎夷作乱的故事。浮雕有八仙人物画面,用典高古,令人目不暇接。或能想见塔主生平奇崛,或磨砺修身,或身入空门,仍心系苍生。所有浮雕画面均着彩涂朱,人物造型生动传神,堪称陕南清代道士塔的代表作。

◎桃园坝道士塔

◎塔身二层正面局部

◎底层正面局部(www.xing528.com)

◎底层背面局部

◎南侧塔身二层铭文

◎背面二层『降妖伏魔』图浮雕(拓片)

◎背面一层『降妖伏魔』图浮雕(拓片)

338·龙王阁道士塔

清代方形单层石墓塔。位于宁强县巴山镇石羊栈村二组唐家坪,坐落于龙王潭河南岸。龙王阁已废毁,仅存道士塔、石碑楼各1座。

道士塔方形,以大块青石砌筑。通高1.89米,底边长0.89米。塔基为一块巨石。塔身正面开龛,其余三面刻楷书题记。塔顶四角翘檐,置宝珠式塔刹。

石碑楼二层,以大块青石板砌筑。通高3.1米,宽1.35米。二柱一间,额枋楷书刻“龙王阁”3字。庑殿顶,置圭形脊刹。底层嵌碑3通,顶层嵌碑1通,碑文均记载修建龙王阁事宜,道光十八年(1838)立。

◎龙王阁道士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