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县因取“富庶太平”之意而得名。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前456)始设频阳县(故址在今美原镇古城村一带),西汉初年于县境南部添置怀德县(故址在今华朱乡怀阳城附近),两县均属内史;东汉时,怀德并入频阳,属左冯翊;西晋咸宁三年(277),自彭原界(今甘肃庆阳西南)徙富平县治于怀德故城,与频阳县并存。西魏文帝大统五年(539),富平县治由怀德故址迁至石川河北岸(今城关街道古城村一带)。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在原土门县故址另置美原县。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美原并入富平;至此,富平县境内再无两县并存情况。清时期,富平县属西安府;1958年末,并入铜川市;1961年8月,恢复富平县制,沿袭至今。其位于陕西省中部,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是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素有“关中名邑”之美誉。境内重要遗存有频阳故城、怀德故城、秦大将军王翦墓、王贲墓、汉太上皇陵(万年陵)、西魏文帝永陵、北周文帝成陵、唐高祖献陵陪葬墓和依山为陵的唐中宗定陵、代宗元陵、顺宗丰陵、文宗章陵、懿宗简陵,以及金代铁佛、富平文庙、富平武庙、金粟山寺院、富平藏书楼和习仲勋故居等。富平县现存古塔4座。其中,唐代法源寺塔工艺精湛,雕饰华丽,被誉为“美原八景”之一;万斛寺塔朱绘卧棂假窗的手法与西安香积寺塔一致;唐代始建清代重建的圣佛寺塔,为“释迦如来第十六所真身舍利宝塔”,蕴含了丰厚的历史传说和故实。
253·法源寺塔
唐代八角九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富平县美原镇西寺小学后院(法源寺遗址内)。传寺及塔均始建于唐咸亨二年(671),历代屡有修葺,清同治元年(1862)发生“陕甘回变”,寺及塔遭劫,塔内木梯被焚毁。
现塔通高27.3米,底边长2.6米。塔身底层较高,南、北两面辟券门(现已封堵),南券门高2.76米,宽0.85米,壁厚1.75米;门西侧嵌有一方清康熙年间题记,已漫漶。第二、四、六层东、西和三、五、七层南、北为上下交错辟券门或券窗,其余各面镶有砖、石雕刻的佛龛,高约1米,别具特色。层间叠涩檐下施菱角牙子、阑额和斗栱,出双排椽头。其中底层檐角出挑,下有砖砌矮柱;第一、二层斗栱重叠繁复(一个平面上作两个一斗三升斗栱叠摞,近似双抄五铺作式样);三、四层置一斗三升斗栱;第八、九层收分骤急,似为后代补葺所加。塔顶平砖攒尖,置铁质宝瓶式塔刹。塔身微向东南倾斜,局部有裂隙。
该塔现状多有后代修葺痕迹,如叠涩檐下出双排椽头系宋塔建筑特征。底层檐角上翘和斗栱叠摞为典型的明代砖塔装饰风格。说明宋、明两朝都曾有过整修。
该塔造型端庄、沉稳,工艺精湛,雕饰华丽。逢春季回归,群燕绕塔盘旋,聚栖塔内,当地赞称“百燕朝塔”,誉为“美原八景”之一。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法源寺塔”为第三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法源寺塔;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为西寺小学东、西、北院墙内和教学楼北界内。
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法源寺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刹
◎塔身局部
◎法源寺塔
254·万斛寺塔
唐代方形七层楼阁式砖石塔·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富平县峪岭乡漫町村东北约2.5公里五峪源头的万斛山顶。寺以山名,山以塔著,当地民众习称万斛山为“塔儿山”。传寺及塔均始建于唐代,明万历年间(1573—1620)修葺,后世寺毁塔存。
现塔通高26.7米,底边长4米。塔身底层特高,南面辟券门,内设塔室。二层以上壁面作仿木结构三间,以砖隐出倚柱、阑额、转角和柱头铺作,斗栱形式为“把头绞项作”(类似于一斗三升斗栱)。其中,第二层四面辟门,两侧朱绘卧棂假窗,以上各层设置朱绘假门、窗。层间叠涩出檐较长,施仿木结构椽头、瓦垄和菱角牙子。塔顶平砖攒尖,置宝瓶式塔刹。原有明万历年间重修万斛寺塔碑1通,已佚。
该塔朱绘卧棂假窗的手法与西安香积寺塔一致,但叠涩檐施仿木构椽头、瓦垄的风格却是宋塔的基本特征,说明宋代曾有过整修。
2011年,文物部门拨款修缮塔身。此前,底层四壁尤其是西北角坏损较甚,表层砖多已剥落(风化成黑色碎块),露出黄胶泥灌缝的砖石混合塔体。塔刹亦失原貌,只剩数层不规则的砖心。据有关部门实地调查,该塔地宫已遭盗掘。
万斛山岩石暴露,该塔用石系就地取材。
2003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万斛寺塔”为第四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塔身及塔基四面外延向东60米,向西30米,向南22米,向北2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四面外延5米。
◎万斛寺塔
◎塔檐(www.xing528.com)
◎一层塔身
255·圣佛寺塔
清代八角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富平县城关镇尖角村尖角中学(原圣佛寺遗址)内。圣佛寺原名灵感寺,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寺塔修建年代亦相若。唐中和二年(882),都统王铎将两川兴元军屯灵感寺,可见其规模宏大。唐以降,寺院屡有建毁。金大定六年(1166)修复寺院,立有《灵感寺碑》1通。清康熙五年(1666)重修寺院和寺塔,更名为圣佛寺,以塔内瘗藏有佛真身舍利之故;同治三年(1864)遇“陕甘回变”,山门及前殿被焚,后予以修复。20世纪50年代初,寺院尚存山门、前殿、大殿两进院落,有金大定六年八月所立《灵感寺碑》置于前院。该碑高2.15米,宽0.85米,厚0.24米,正背皆有刻文,字迹漫漶。不久,寺院辟为学校,殿宇陆续拆除,仅存寺塔。
现塔通高21米,底边长2.23~2.6米。塔基由3层条石砌筑;塔身单壁中空,壁厚1.75米。底层较高,面南辟券门,门宽0.77米,额嵌石匾题刻“释迦如来第十六所真身舍利宝塔”14字,署“康熙五年岁次丙午十二月二十日吉旦,中大夫前偏沅巡抚兵部右侍郎袁廓宇重修,董沐稽首谨题”等字样。二至五层每层辟二券门,逐层上下位置相错(二、四层南北开,三、五层东西开)。第六层南面嵌石阴刻“大乘妙法莲华经法华会上佛菩萨”14字。层间以砖叠涩出檐,施砖雕椽头、额枋、斗栱和菱角牙子。斗栱形式和布置:底层角科为一斗三升出卷云耍头,无平身科;二至七层角科为翼形栱出卷云耍头,平身科一攒亦为翼形栱出卷云耍头。第二层下部设砖雕平座钩栏,以两根望柱将每面钩栏析成三等分,形制典雅。塔顶平砖攒尖,叠涩收束为八角覆钵状,置鎏金宝葫芦塔刹。
20世纪80年代末,当地居民于寺址附近取土,发现金代陶棺12具。陶棺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其中一具长33.5厘米,前后档呈梯形,前档正中开双扇假门,门扇有三道乳钉;门框为方形,上方墨书“白和尚”3字;盖为一兽头滴水瓦,扣于棺体之上。另一具棺盖上有墨书“张晏师”3字,盖内有墨书“大定五年二月十五日,大葬之辰记耳”15字,棺下为须弥座。其余棺具有“白和尚”“老和尚本师”“惠和尚”等墨书字样。这批陶棺均为灰陶质,棺盖用滴水瓦代替,一种是兽头滴水,另一种是花卉滴水;棺盖顶部有素面带墨书、线刻带墨书和线刻3种形式。这批陶棺是仿木棺样式做成的骨灰盒,说明当时僧人的丧葬形式既与普通人土葬的形式有别,同时又保留有中国传统元素,且当时的寺院对僧人葬具有统一的制式和管理。
2014年6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圣佛寺塔”为第六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塔基外延5米;建设控制地带为南至崖边,北至学校南墙,西至学校校门,东至崖边。
◎圣佛寺塔(历史照片)
◎圣佛寺塔
256·忽家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富平县到贤镇忽家村东南30米处土畔上,四周为农田,地势平坦。塔残高约6米,底部南北4.7米,东西3.2米,夯层厚9厘米。由于常年风雨侵蚀,塔身东侧剥落较甚,并有一道自上而下的裂隙,顶部风化严重。
到贤镇位于富平县城东北17.5公里,以古时“到过贤人”而得名,明末清初被誉为“关中三李”之一的李因笃先生(与李、李柏齐名)在其《邑里绝句》中咏晋文公旧事:“重耳驱车虎视遍,从亡诸佐复森然,渭阳曾别秦公子,村镇佳名纪到贤。”镇上曾建有晋文公祠,今已不存。全镇地形自北向南呈波动状,北部系频山南麓台地边缘。忽家村位于到贤镇南3.5公里,西禹高速公路从村北3公里处经过,有通村柏油路,交通便利。
◎忽家村土塔
【注释】
[1]武伯纶《唐代长安县和万年县乡里考》云:“唐长安城以朱雀门大街为界分为东西两部,街东归万年县辖,街西归长安县辖。以此为界线,从城南面正中的明德门引伸出去,笔直达南山石砭峪的大路,就是万年、长安两县郊区的分界。这条大路,唐人亦名天门街,简称天街,盖和宫城的承天门有关。”(见《考古学报》1963年第2期)
[2]马建岗编著.陕西古塔[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38.
[3]赵克礼著.陕西古塔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47.
[4]樊耀亭.终南山佛寺游访记[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5]张志高著.中国古塔[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赵立嬴.陕西古建筑[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6]张驭寰著.中国塔[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赵克礼著.陕西古塔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