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阳县:陕西古塔大县

合阳县:陕西古塔大县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合阳县因地处合水北岸而得名。1964年9月,复改郃阳县为合阳县。合阳县现存古塔106座,约占渭南古塔的1/2,超过全省古塔的1/5,是名副其实的陕西古塔大县。俗称百良塔,位于合阳县城东北约20公里的百良镇百良中学院内。古时,合阳境内冠名寿圣的寺院有8座,百良寿圣寺是其一,后世寺毁塔存。又称岱堡塔、乳罗山塔,位于合阳县城南和家庄镇东马村西南约1公里的岱堡塔村北侧乳罗山东峰上,登顶可俯瞰金河水。

合阳县:陕西古塔大县

合阳县因地处合水北岸而得名。古称“有莘国”,平王东迁洛阳后,废有莘国,并入晋,称“莘地”。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莘地属魏“西河之地”。魏文侯十七年(前429)于黄河西岸合水(亦称洽水,清初断流,《诗经》有“在洽之阳”句)北岸筑“合阳城”,为合阳见诸典籍之始。汉景帝二年(前155)改“合”为“郃”,始设“郃阳县”,后世撤并、复置、隶属更易屡有发生。1964年9月,复改郃阳县为合阳县(便于识读)。其位于关中盆地东北部、黄河西岸,隔河与山西省临猗县相望。地势呈阶梯形,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依次为河谷阶地、黄土台塬和低中山岭,海拔在342~1 543米之间。境内重要遗存有魏长城遗址(合阳段)、秦长城遗址(合阳段)、梁山千佛洞和万佛塔遗址、寿圣寺石窟、王家河摩崖造像,以及灵井铁钟、蒙汉合文碑、玄武庙青石殿、福山寺、禹皇庙、药王庙、合阳文庙、东吴戏楼和黑池钟楼等。合阳县现存古塔106座,约占渭南古塔的1/2,超过全省古塔的1/5,是名副其实的陕西古塔大县。其中,百良寿圣寺塔造型纤瘦、俏丽,为关中地区唐代名塔之一;罗山寺塔门额上方,曾发现横置的柏木桩1根,长约2.5米,这种做法在长安二龙塔门额上亦有发现,是唐代砖塔的一种结构方式,主要起到稳固塔身和塔门的作用,而罗山寺土塔(2座)置于罗山寺塔西北和西南两侧,为清初添建,意使三塔并峙,形如笔架,以补合阳文脉;具有宋代建筑风格的大象寺塔,因受黄河切割地层和地球自转的影响,已向东北方向严重倾斜,为陕西“斜塔”之最,堪比意大利比萨斜塔;有明确纪年的合阳千金塔,以富翁捐资“千金”而得名,为魁星庙附属遗存,可见邑人对昌盛当地文脉的重视程度;英庄太阳塔为“三普”首次发现,太阳塔之谓,以往文献资料阙载,其供奉神祇应为佛教中的日光菩萨,民间俗称太阳菩萨。合阳古塔序列中,以明清土塔为大宗,几占总数的4/5,陕西土塔的结构方式,在这里都能觅见原型。其中,峪北村土塔上部有木桩加固遗存,此迹象为首次发现,对研究渭北土塔结构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项村风水塔为夯土甃砖结构,塔身东、南两面有较深的夯筑夹板凹痕,共九层,每层高0.5米;东面残留有少量青砖;塔顶亦有青砖散落,由遗存迹象判断,原塔顶部搭建有塔楼。据渭北一带村民反映,现今所见大量土塔,曾有相当部分为内里夯土,外表包砖。因风雨剥落,许多包砖被当地村民捡回家另派用场,也有被扒下取走的情况,类似于法国经济学家克洛德·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在《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一文中讲述的“破窗效应”。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包砖作为当时稀缺的建筑材料,有的用于家中盖房铺地,也有的用于生产队搭建饲养室等,只有耄耋老人保存了些许记忆。

149·百良寿圣寺塔

唐代方形十三级密檐式实心砖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百良塔,位于合阳县城东北约20公里的百良镇百良中学(原寿圣寺遗址)院内。百良,“原名并粮,讹云百良。俗传为羊角哀、左伯桃并粮处”。古时,合阳境内冠名寿圣的寺院有8座,百良寿圣寺是其一,后世寺毁塔存。

塔传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1556年1月)华州大地震,塔上部崩毁两级,塔体向北偏东倾斜。清顺治十五年(1658)至康熙二年(1663)予以维修,加固了塔基,在塔身周围包砌高砖台,上筑矮墙如城堞式样。

现塔残高29.7米,底层每边长5.3米。周围有近年补葺方形基座,底边长17.65米,高1.35米。塔身底层特高,南向辟券门,额题“慈云洞天”4字(今已不存),门额上方做出小局部单坡屋檐,饰椽头、瓦垄和正脊鸱尾;北壁嵌康熙二年王又旦撰《重修寿圣寺浮图记》(见附录)碣1方。二、三、四层和九层壁面作仿木结构,交替雕饰假券门或假卧棂窗。层间以15排砖叠涩出檐,施菱角牙子,其中一至五层檐下隐出阑额,施转角铺作,置补间铺作两朵,斗栱为“把头绞项造”式样(类似于一斗三升)。塔身多用菱格形图案方砖和带手印条砖砌筑,有些砖上印有“施主王平”字样。塔刹已毁。1985年维修,拆除康熙二年包砌于塔身底层的高砖台,在塔基部位加注四根钢筋混凝土暗柱,塔身五层以下暗加九道铁箍,并重新挂置风铃;在塔西壁嵌《维修百良塔记》碣1方,落款“一九八五年十月二十六日”。

该塔造型纤瘦、俏丽,为关中地区为数不多的唐代名塔之一。

1957年5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百良塔”为第二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塔周围30米内;一般保护区与重点保护区相同;建设控制地带为重点保护区外延70米内。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百良寿圣寺塔”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录

重修寿圣寺浮图记

塔传建唐贞观间,无碣可考。高十三级,下有小龛。年远址裂,坐龛下如坐万仞崖底,危石□垂也。仰睇塔上,窃窃其景。每风吼云飞,辄若移动,久视乃定,不知几十年于兹矣。岁戊戌(应为顺治戊戌),吾祖思固厥基,进□笏而议,□邑令徐公严叟序其薄捐金助之。四方输者,驰车如鹜矣。康熙元年八月,淫雨连旬,墙墉楼舍倾颓无留也。余惧甚,呼僧迫之。乃于二年夏孟告成。每方广五尺,高四丈奇。王子曰:天下事岂不在人哉?唐浮图如慈恩寺所云:高标跨苍穹者,崩损几□,在吾里者,形乃突兀如涌出也。□比龙象,□心操之,不然听其湮灭。岁月既久,斯亦残而封萝荐,而尚可问哉?赐进士第礼部观政王又旦撰,庠生王又昌田、庠生□南、图南、□南、孙文□督修。住持僧:明德、清□、静中、无尚、无众募修。信士:□居干、王见喜、赵树芳、王□仝募。泥水匠:文□稳、李养鳞。石匠:李□林。峕康熙二年岁次癸卯季夏廿日。

◎百良寿圣寺塔

150·罗山寺塔

唐代方形九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岱堡塔、乳罗山塔,位于合阳县城南和家庄镇东马村西南约1公里的岱堡塔村北侧乳罗山东峰上,登顶可俯瞰金河水。因地处山巅,选址高敞,方圆数十里遥望可见。乳罗山自东而西绵亘10余里,远远望去,东西二峰如同双乳罗列,故得名“乳罗”。清光绪年间(1875—1908),合阳县令段士聪总结合阳地貌特征:“三山不出头,二水不行舟。”所谓不行舟,盖指金水和徐水皆水量很小,不能载舟;而山不出头,是说乳罗山等境内山脉远望似浑圆的馒头,不见奇峰高耸。民国本《郃阳县新志》载:“罗山寺,在乳罗山巅,有大浮图。”所述“乳罗山巅”即乳罗山东峰,实际为浑圆的山丘,海拔724.5米,山上地势开阔,适宜建寺修塔。

传寺及塔均建于唐大中年间(847—860),规模宏大,曾有“西有法门寺,东有罗山寺”之说。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1556年1月)华州大地震致塔顶崩毁,寺院渐趋荒圮。明末清初女诗人雷敬儿(史夫人)曾寻夫至此,用簪子在寺院砖墙上刻下“寺野钟声远,山荒风雨多”之句。清同治年间(1862—1874)曾重修寺院。20世纪50年代末拆除寺院,建筑材料用于搭建当地学校。现寺址内仍可见残砖瓦砾。尚存晚唐风格砖塔1座和清顺治十年(1653)所筑土塔2座,三塔遥相并峙,形如笔架。

砖塔原为九层,现存八层,残高29.97米,底边长6.85米。基座已埋没。塔身底层特高,南向辟券门,门高3.27米,宽1.7米,早年砖壁剥落较多,于门额上方发现横置柏木桩1根,长约2.5米,厚0.25米。二层以上壁面作仿木结构三间,以砖隐出倚柱、阑额、角柱。二、三、四层每面当心间辟券门或假券门,上下位置交错;四层以上隔层东西、南北交错设置假券门。层间叠涩檐下砌菱角牙子,其中一至四层阑额施转角铺作和柱头铺作,斗栱为“把头绞项造”(类似于一斗三升)式样,五层以上仅置栌斗。第八层残损严重,仅剩半边;九层以上无存。现塔身已向东北倾斜。底层壁砖剥落较甚,于近年补葺砖面。

该塔底层门额上方横置柏木桩的做法在长安区的二龙塔底层门额上亦有发现,是唐代砖塔的一种结构方式,主要起到稳固塔身和塔门的作用,这种技术后世砖塔和土塔亦有继承。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罗山寺塔”为第三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塔周围30米内;一般保护区为重点保护区外延23米内;建设控制地带为一般保护区外延47米内。

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罗山寺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山寺塔

151·罗山寺土塔(2座)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2座。位于合阳县和家庄镇岱堡塔村罗山寺塔西北和西南两侧各百余米处。罗山寺塔选址高敞,方圆数十里内遥望可见,因称合阳文峰。但觉一峰太孤,亦有感于合阳文脉不盛,遂有邑人、明末进士仵魁倡议,于清顺治十年(1653)筑此两塔,与罗山寺塔遥相并峙,形如笔架,以补合阳文脉。由于风雨剥蚀,两塔现状呈圆锥形,分别高约9米、10米,底边长约7米,夯层厚9~13厘米;塔身辟有龛洞,内置土台;塔顶原置有黑釉陶瓮,现已不存。西南侧土塔生有古柏一株,苍翠葱茏。据当地村民讲述,两座土塔原基部和顶部都曾包砌有青砖。

乾隆本《郃阳县志》卷一载:“乳罗山在县南……旧有塔一,形家谓文峰太孤,故邑进士仵魁,倡筑二墩云。”两塔建于清初,其时称为“墩”,犹言墩台也。墩台是明清时期举烟报警的烽燧建筑,形制为方锥形夯土台,四面甃砖。明景泰七年(1456),举人黄瑜有诗云:“车骑连云炮震雷,边墙如月接墩台。”据此得到两点启发:一是关中渭北和陕北洛川等地多见的方锥形夯筑土塔,因形如墩台,当时亦俗称为“墩”;二是陕西土塔的建筑年代,一般可定为早至明季,晚至清末到民国初期。由于没有确切的碑碣纪年,本书记述的土塔个体一般都定在清代。

◎罗山寺土塔之一

◎罗山寺土塔之二

152·大象寺塔

宋代方形十三级密檐式实心砖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龙王庙塔、平政塔、安阳塔,位于合阳县城关镇(原平政乡,2001年撤并)安阳村东北的黄土塬上。大象寺之名曾见录明嘉靖二十年(1541)《郃阳县志》和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郃阳县全志》。寺于抗日战争时期废毁,仅存寺塔。

现塔为宋代建筑风格,残高28米,底边长4.8米。基座已埋没。塔身底层特高,面西辟券门,门高2.1米,宽0.9米。内设塔心室,券室后壁残留佛背光图样,顶部为砖结构藻井。二层以上实心。第二层和七层东、南两面辟券龛,三层东、西两面辟券龛,其他各层均为素面。层间叠涩檐下施阑额、菱角牙子,出双排或单排椽头和瓦垄。其中,底层檐下置四铺作单抄斗栱,补间铺作为单栱。塔顶已毁。一层和五层塔檐亦多有砖块脱落。塔前10余米有建筑基址1处,散布有残砖瓦。原有明隆庆六年(1572)“大象寺花云居碑”1通,碑文记载山西道监察御史进香事宜。该碑已搬迁。

因受黄河切割地层和地球自转影响,合阳县境内的古塔均向东北方向倾斜,而大象寺塔尤甚。据测量,现塔顶偏离中心值已超过5度,处于随时可能倾颓的险境,为陕西“斜塔”之最,堪比意大利比萨斜塔。

2003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大象寺塔”为第四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塔基四边外延8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文物保护范围四面外延50米。

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大象寺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象寺塔

153·合阳千金塔

明代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空心砖塔·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合阳县城天合园广场(原城关镇东南1公里)。据清乾隆本《郃阳县全志》载:“(县城)东南有土山,山上有魁星庙,庙西有千金塔,万历乙酉义民康守己输千金创建者。”可知塔为魁星庙附属建筑,由康守己一人捐资“千金”而得名。时人创建该塔,意在补合阳文脉。原传为白衣寺塔,不确。后世庙毁塔存。

现塔周围有近年增设八角形台基和砖护栏。塔通高27米,底边长3.25米。塔身底层较高,北面正中辟券门,宽1.05米,高1.58米,额嵌楷书“千金塔”3字砖匾。第二、六、十层南北两面辟券窗,四、八层东西两面辟券窗,其余各层各面均为素面。层间以7~9排平砖叠涩出檐,施菱角牙子。底层檐下施砖雕额枋、斗栱、垂莲柱,斗栱为坐斗加麻叶出卷云头式。塔顶平砖攒尖,塔刹无存。现塔身向东严重倾斜,二层注有“危险建筑,严禁攀登”红字标识。

2014年6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合阳千金塔”为第六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塔基四周外延3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延100米。

◎合阳千金塔

154·城村奎星塔

清代六角五层楼阁式实心砖塔。位于合阳县甘井镇城村西南约50米处。塔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通高约8米,底边长1.5米,塔身一层高2.4米。塔身无门,第五层东北面辟券龛。层间叠涩出檐,二、三层和五层檐下加饰菱角牙子。塔顶六角攒尖,置戟形铁刹。

甘井镇位于合阳县城北部梁山脚下,西临金水,东滨徐水,南与城关镇毗邻。地貌类型为河谷阶地和黄土高原的三级台塬。镇北部塬高沟深,梁峁相间交错,地形复杂。北部梁山为黄龙山支脉,蜿蜒绵亘6公里,平均海拔1 300米。城村位于镇北黄土台塬,地势北高南低。奎星塔东距村间道路约50米,北约600米为孟村,交通较为便利。

◎城村奎星塔

155·北伍中奎星塔

清代六角七层楼阁式实心砖塔·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合阳县甘井镇北伍中村内。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年间(1821—1850)重修。塔通高约10米,底边长1.5米。塔身无门,第三层南面辟方框券龛,原有额题已泐。层间叠涩出檐,底层和顶层檐下加饰一排砌菱角牙子,二、三、四层和六层每面布有铁拔钉。塔顶六角攒尖,原置铁刹已残。底层东面嵌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奎星塔序》碣1方。

北伍中村位于甘井镇镇北黄土台塬,地势北高南低。村东500米为杨家庄,西约200米为207县道,交通便利。

2018年7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北伍中奎星塔”为第七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塔基范围内;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四周外扩10米。

◎北伍中奎星塔

156·南伍中村奎星塔

清代方形七层楼阁式实心砖塔。位于合阳县城关镇南伍中村南50米处林地内。塔残高约18米,底边长3.55米。塔身素面,二层西面辟有长方形龛。层间叠涩出檐平浅,五层以上收分较急,远观塔体呈方锥形。塔顶残损,塔刹不存。底层有近年修缮痕迹。

城关镇位于合阳县中部黄土塬区,西临金水沟,塬面与沟底落差70~80米,沟边支沟较多,水土流失严重。南伍中村位于黄土台塬上,地势较平坦。有水泥路通至村中,向东连接县道合甘路(合阳—甘井镇),交通便利。

◎南伍中村奎星塔

157·英庄太阳塔

清代方形三层楼阁式砖塔。位于合阳县同家庄镇英庄村南沟畔上。当地称为“太阳塔”,应与民间信仰有关,为寺庙遗存,庙早年废毁,沿革不详。

原塔三层,现残存两层,残高约5米,立面呈“凸”字。塔为青砖砌筑,白灰勾缝。底层高2.8米,西北向辟券门,门宽0.85米,高2.3米;二层西北向辟券龛,塔壁与龛内后壁有一道裂隙上下里外贯通;三层已毁。层间以塔身收进为隔层,无塔檐。

太阳塔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首次发现,以往文献资料阙载。太阳塔供奉神祇应为佛教中的日光菩萨,民间俗称太阳菩萨。日光菩萨是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左胁侍,是净琉璃世界无量无数菩萨众中的上首大菩萨,又称日曜菩萨、日光遍照菩萨,俗谓太阳天子

◎ 英庄太阳塔

158·安阳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城关镇安阳村东500米处耕地内。塔残高7米,底边长10米,夯层厚9~11厘米。塔身棱角分明。由于风雨侵蚀,塔顶坍落严重。

安阳村位于黄土台塬上,地势较平坦。

◎安阳村土塔

159·白灵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知堡乡白灵村东南角10米处耕地内,四周地势较高。塔残高7.2米,底周长15米,层厚9~10厘米。由于风雨剥蚀,平面略呈圆形。塔身南侧中部辟有方洞,供奉神祇牌位。塔东侧长了一棵树。

知堡乡位于合阳县城东6公里,西连城关镇和甘井乡,南与坊镇接壤,东与百良镇为邻。乡境东部沟壑纵横,西部地势平坦,黄土发育良好。白灵村位于知堡乡西偏南约1.5公里,西与城关镇东庄子相邻,北与麻家庄接壤,东接百良镇,南为坊镇,四周地势平坦。

◎白灵村土塔

160·百里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城关镇百里村东100米处耕地内。塔残高6米,底边长2.5米,夯层厚9~11厘米。由于风雨剥蚀,塔身东半部垮塌严重,局部呈现裂隙,现状陡峭。

百里村东距县道皇新(皇甫庄镇—甘井镇)路150米,通村水泥路已通至村中,简易公路从村北穿过,交通便利。

◎百里村土塔

161·柏瑞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同家庄镇柏瑞村南约1公里处果林中,地处大枣沟边缘。塔通高12米,底边长3米,夯层厚12厘米,土质较纯净。当地村民认为,该塔有镇邪避灾的作用。

同家庄镇位于徐水沟之北,黄河西岸,太枣沟从西北向东南在镇北部穿过,为一级台塬地貌,地势平坦,局部略有起伏。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具有光热资源丰富、降水偏少、干湿分明、灾害频繁等特征。柏瑞村位于同家庄镇东北4.5公里,有通村水泥路,交通便利。

◎柏瑞村土塔

162·保宁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马家庄乡保宁村南约40米,周围地势平坦。塔通高约8米,底边长4.4米,夯层厚10~13厘米,内含少量贝壳等夹杂物。由于风雨侵蚀,塔身东面剥落严重。

马家庄乡位于合阳县城东南25公里,东临黄河滩,与山西隔河相望,西南临金水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合马公路(合阳—马家庄)、马华(马家庄—华原)公路穿境而过。保宁村东距黄河约5公里,为黄河西岸二级阶地,局部略有起伏,地势较为平坦,有村道直通合马公路,交通较为便利。

◎保宁村土塔

163·北陈峪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甘井镇北陈峪村东南。由于风雨剥蚀和人为取土,塔顶垮塌较甚,塔身东、南、北侧下半部损毁严重。现状略呈圆形,残高约4米,底部南北残长3.5米,东西残宽2.2米。从剥落面观察,夯层厚8~12厘米,夯窝径12厘米,夯窝深2厘米,夯土坚硬,土质较纯净。

北陈峪村位于镇北黄土台塬上,地势北高南低。塔东150米和塔北400米为乡间道路,西约200米为壕沟,交通较为便利。

◎北陈峪土塔

164·北伏蒙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坊镇北伏蒙村东300米小土岗上,四周为耕地。塔残高7米,底边长3米,夯层厚8~10厘米。

北伏蒙村位于合阳县东北黄土台塬上,东临黄河,塬面破碎,沟壑纵横,塬沟高差约200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表、地下水资源较缺乏。村中有东西向通村水泥路连接村西乡道,往西南通往坊镇政府,向南通往合洽(合阳—洽川)公路,交通便利。

◎北伏蒙村土塔

165·北郭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马家庄乡北郭村南约200米处耕地内,周围地势平坦。塔通高约10米,底边长5米,夯层厚10~12厘米,内含少量陶、瓷片等夹杂物。由于风雨剥蚀,塔身北部残损较严重。

北郭村位于黄河西岸二级台地,周围地势较为平坦,有村道直通合马公路,交通较为便利。

◎北郭村土塔

166·北雷村土塔群(4座)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4座。位于合阳县黑池镇北雷村东至村东北一线,依次编为1、2、3、4号塔。

1号塔位于村东约400米处耕地内。塔残高3米,底边长3米,夯层厚8~10厘米,内含少量夹杂物。塔顶塌毁,呈现半截塔身。因附近砖厂取土和重新平整耕地,塔身底部周围被下挖近4米,使塔身和原地面削去部分成为一体,两者合高约7米。

2号塔位于村东150米处空地内。塔残高约6米,底边残长2.5米,夯层厚10~12厘米,内含少量夹杂物。由于风雨剥蚀,塔顶已毁,塔身下部剥落严重。

3号塔位于村东约200米处台塬上。塔残高约3米,底边残长2.5米,夯层厚6~10厘米,内含少量贝类夹杂物。由于风雨剥蚀和人为取土,塔顶塌落,塔身北部残毁严重。

4号塔位于村东北300米处台塬上。通高约10米,底边长5米,夯层厚10~12厘米,内含少量瓷片和贝类夹杂物。由于风雨侵蚀,塔身局部塌落,塔顶至下部有较大裂隙。

黑池镇位于合阳县城南偏东22公里,东临黄河,西界金水沟,北依新池,南接马家庄。传说书圣王羲之曾在此题写“古晋墟”3字后于附近涝池涮笔,洇黑了池塘,遂有“黑池”村名衍生,以后发展为集镇。北雷村位于黑池镇东南,为黄河二级台塬,东距黄河约2公里,有村道直通合马公路,交通较为便利。

◎北雷村土塔群1号塔

◎北雷村土塔群3号塔

◎北雷村土塔群4号塔

167·北渠西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和家庄镇北渠西村东约30米,东距金水沟约100米,北临沟壑约10米,西和南为耕地。塔残高3.8米,底部残长2.2米,夯层厚9~12厘米。因水土冲刷严重,塔身多处坍落。

和家庄镇位于合阳县城西南11公里,地处乳罗山北原,东临金水沟,西界大浴河,地势较为平坦。北渠西村位于和家庄镇东北方向、金水沟西岸台塬,西距108国道约1.5公里、距西韩铁路约4公里,北临西禹(西安—禹门口)高速公路约100米,通村柏油路通至村内,交通较为便利。

◎北渠西村土塔

168·北吴仁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马家庄乡北吴仁村东约50米处空地内,东临壕沟。塔通高约9米,底边长4.3米,夯层厚9~11厘米,土质较为纯净,内含少量夹杂物。由于风雨侵蚀,塔顶北部坍塌严重,塔基夯层多有剥落。

北吴仁村为黄河西岸一级滩地与二级台地分界处,落差较大,沟壑纵横;有村道直通合马公路,交通较为便利。

◎北吴仁村土塔

169·北伍中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甘井镇北伍中村东部,道路北侧。塔残高6米,底部东西残长5.2米,南北残宽4.85米,夯层厚8~15厘米,土质坚硬、纯净。由于风雨侵蚀,塔顶剥落,呈平顶状;塔身南侧中部有裂隙,长约3米,宽1~3厘米。

北伍中村位于甘井镇镇北黄土台塬,地势北高南低。塔址东约300米为姚家庄,西约200米为207县道,交通便利。

◎北伍中村土塔

170·北岳庄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百良镇北岳庄村一组涝池东南侧徐水沟畔。塔通高约10米,底边长3.5米,夯土层厚约10厘米,内含少量石块、瓷片等夹杂物。保存状况较好。土塔地处村南徐水沟畔,与沟南小伏六村土塔隔沟相望。当地村民认为,该土有镇邪避灾的作用。

百良镇位于合阳县城东北15公里,地处太枣沟和徐水沟之间,为一级台塬地貌,地势平坦,局部略有起伏。北岳庄村北距百良镇3.5公里,东距黄河约4公里,有通村水泥路,交通便利。

◎北岳庄土塔

171·曹家坡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知堡乡曹家坡村西北50米处路边,南侧为废弃砖厂,北侧曾为砖厂取土场。塔残高6米,底部南北残长4.3米,东西残宽2.5米,夯层厚8~11厘米。由于风雨侵蚀,局部坍塌严重,平面略呈长方形。

曹家坡村位于知堡乡东南5公里,北临段家洼村,其余三面和坊镇接壤。村内有通村公路和1所小学,交通便利。

◎曹家坡土塔

172·崔卢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马家庄乡崔卢村东约400米处耕地内,四周环沟。塔通高约9米,底边长3.8米,夯层厚10~12厘米,内含少量贝壳、螺丝和炭渣等夹杂物。据当地村民讲述,塔修筑于清代,有镇邪避灾的作用。

崔卢村位于马家庄乡东南1.5公里,东距黄河约4公里,地处黄河二级台塬,地势较为平坦,有村道直通合马公路,交通便利。

◎崔卢村土塔

173·大伏六村土塔(2座)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2座。位于合阳县坊镇大伏六村偏南150米,南去3米为深约10米的沟壑,北临东西向徐水沟,分别编为1号塔和2号塔。

1号塔高约6米,底边长2米,夯层厚7~12厘米,保存尚好。

2号塔因人为取土和风雨剥落较甚,平面略呈长方形,立面为鹰喙状,残高5米,底边长2.5米,宽2米,夯层厚7~12厘米。

坊镇位于合阳县城东偏南10公里,素有“合阳首镇”之说,古时秦晋往来、夏阳渡和朝韩大道必经此地,明朝时因商贾云集,手工作坊林立而成集市,故称。大伏六村东距黄河4公里,位于坊镇东北6公里处黄土台塬上,塬面破碎,沟壑纵横。村落原为伏六乡政府所在地,2000年撤乡并镇划归坊镇。村中有通村水泥路连接村南乡道,往西南通往坊镇,交通较为便利。

◎大伏六村土塔1号塔

◎大伏六村土塔2号塔

174·大原头土塔群(3座)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3座。位于合阳县知堡乡大原头村东300米至东北300米一侧沟畔,依次编为1、2、3号塔。

1号塔土塔位于村东300米处沟边。由于风化坍塌,整体呈不规则形;塔残高2.5米,底边长2.1米,夯层厚7厘米;北部坍塌严重。

2号塔位于村东北300米处。由于风化坍塌,上半部已失,略呈平顶状;塔残高2.6米,底边长4.5米,夯层厚11~12厘米。

3号塔位于村东300米处沟畔。塔高11米,底边长4.6米,夯层厚7~10厘米,保存尚好。

大原头村位于知堡乡东南端、徐水沟西岸,村域沟壑纵横,地势起伏较大,交通不便。

◎大原头土塔群1号塔

◎大原头土塔群2号塔

◎大原头土塔群3号塔

175·党家庄塔

清代方锥形砖表土心风水塔。位于合阳县城关镇七里村党家庄组南100米,四周为农田。塔残高约7米,底边长1.9米。夯筑土心,四面甃砖。塔身收分显著,西面距地表3.3米处辟一券龛。塔顶残损,塔刹无存。塔身南面底部甃砖有损失,暴露夯土塔心。

七里村党家庄组位于黄土台塬上,地势较平坦,有通村水泥路,交通便利。

◎党家庄塔

176·导基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黑池镇导基村东约2公里处耕地内,周围地势平坦。塔残高约8米,下部每边长13米,上部每边长10米,夯层厚8~10厘米,内含少量贝类夹杂物。依据上部平台形制,原塔顶应搭建有砖木构建筑,缘于种种因素已不存。塔身西面底部辟有一龛室,原应有券砖已失,裸露夯层结构明显。

导基村位于黑池镇西偏北4公里,地处黄河西岸二级台地上,地势较为平坦,有村道直通合马公路,交通较为便利。

◎土塔龛室

◎导基村土塔

177·东雷村土塔(2座)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2座。位于合阳县坊镇东雷村北侧,东、北、西三面临徐水沟及其支沟,南为果林和农田,分别编为1号塔和2号塔。

1号塔残高7米,底边长3米,夯层厚10~13厘米,塔顶有坍落,顶部正中生有一棵小树,塔基残损,局部凹陷。

2号塔残高6米,底边长2.5米,夯层厚8~11厘米,塔顶塌毁严重,局部裂隙较大。两塔每层夯土中间均夹有稻草类干茎,呈经纬状布置,此类布置在渭北土塔中较鲜见。据当地村民讲述,两塔为本村风水塔。

东雷村位于坊镇东北10公里,东临黄河与山西省相望,有通村水泥路向村西南通往坊镇,村东有土路下沟通往黄河渡口,交通较为便利。

◎东雷村土塔1号塔

◎东雷村土塔2号塔

178·东马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和家庄镇东马村东200米处金水沟西岸沟壑地。塔高约7米,底边长约5米,夯层厚9~13厘米。

东马村位于和家庄镇东4公里,西距108国道1.5公里,东距金水沟1.5公里,通村柏油路通至村内,交通较为便利。

◎东马村土塔

179·东蒙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坊镇东蒙村北200米,东、南为果林和农田,北临徐水沟,西临徐水沟支沟。塔通高10米,底边残长4米,夯层厚7~11厘米,土质坚硬、纯净。20世纪70年代,村民曾用雷管炸开塔基取土,塔体现状陡峭。

东蒙村位于坊镇东北5.5公里处黄土台塬上,东距黄河5公里,四周沟壑较多,地势北高南低,有南北向通村水泥路连接村南乡道,往西南通往坊镇,交通便利。

◎东蒙村土塔

180·东明村文昌塔

清代方锥形夯土甃砖塔。位于合阳县路井镇东明村东南200米,南临水渠和生产路,东、北、西三面为耕地。塔残高6米,底边长5米,夯层厚10厘米,内含少量残砖、瓦、瓷片等夹杂物。

据当地村民讲述,原塔夯土包砖,上部搭建有文昌阁,“文革”时期,夯土外的包砖及顶部建筑被拆除,现状呈平顶式样,底部夯土也被部分掏挖,呈凹陷状。“三普”调查中,村民反映了不少这一类情况。可以认为,目前所见渭北土塔中,曾有不少为砖表土心结构,顶部搭建有砖砌或砖木结构建筑,由于人为因素而不存。

路井镇位于合阳县西南部,东临金水沟,北部为当地村民称为乳罗山的黄土塬,地势较平坦。东明村位于路井镇东南部,西距108国道约2公里,有通村水泥路,交通便利。

◎东明村文昌塔

181·东清善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坊镇东清善村东300米,南有一深约2米的土堰,四周为农田。塔高约7米,底边长3.3米,夯层厚7~11厘米。

东清善村位于坊镇东南2.5公里,地势开阔平坦,有南北向通村水泥路连接村南合洽公路,往西通往坊镇,交通便利。

◎东清善村土塔

182·东如意土塔

清代六角形夯土甃砖风水塔。位于合阳县杨家庄乡东如意村东南隅,北临村配电房,南为生产路,其他两面为农田。塔残高约11米,局部坍落严重。塔基和塔身呈六角形,塔顶风化后呈圆锥形。塔下部西、南面保存较好,边长5.0米;北面垮塌严重,使各边长短不一。夯层明显,夯层厚10厘米,土质纯净。塔东侧遗有4米长的砖砌矮墙,应为塔基包砖。塔顶原有石质塔刹,坍塌后埋于塔下。

东如意土塔为砖表土心结构,呈六角形,塔顶攒尖,原置有石质塔刹。这些特征与周边乡镇及渭北地区多见的方锥形夯土塔有显著的区别,是为鲜见。目前,塔身甃砖已丧失殆尽。

杨家庄乡位于合阳县东北15公里,北部为尖山、梁山山脉,乡域内沟壑纵横,台塬错落,最高海拔1 349米,徐水河贯穿南北,地表水较丰富,但流量细微。如意村位于杨家庄乡东南2公里,坐落于梁山山脉东侧,村西部沟壑较多,东部地势平坦。土塔位于东如意村,东北与如意东庄毗连,东南与如意南庄相邻,西南与汉村河相接。塔四周地势较平坦,塔东50米处有沟壑从村中向北延伸,村南200米即为108国道,西韩公路从村中通过,交通十分便利。

◎东如意土塔

183·东吴村土塔(2座)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2座。位于合阳县路井镇东吴村南200米处十字路口东侧,一塔在南,一塔居北。北塔残高6米,底边长4米,一侧搭建有简易民居,与塔体相连,塔前有一道砖围。南塔位于路边,残高4米,底边长4米,残宽2米。由于风雨剥蚀,坍塌严重,现状陡峭。

东吴村位于路井镇北部,东临108国道,有通村水泥路,交通便利。

◎东吴村土塔北塔

◎东吴村土塔南塔

184·东庄子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路井镇范家洼村东庄子组中,左临民宅,体量较大。塔残高8米,底边长5米,夯层厚8~10厘米。原塔顶搭建有建筑,已不存,现状略呈平顶式样。

范家洼村位于路井镇东南部,西距108国道2公里,有通村水泥路,交通便利。

◎东庄子土塔

185·豆庄土塔(2座)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2座。位于合阳县黑池镇豆庄村北和村东南两地,分别编为1号和2号塔。

1号塔位于村北150米处空地内,北30米为壕沟。塔通高约4米,底边长2.5米,夯层厚8~10厘米,内含少量瓷片、陶片等夹杂物。塔身局部有剥落。塔顶倒扣一黑釉陶瓮。

2号塔位于村东南约600米处耕地内,周围地势较为平坦。塔残高约6米,底边长5米,顶边长2.5米,夯层厚8~10厘米,内含少量贝类和陶片等夹杂物。由于常年风雨侵蚀,周身夯层均匀脱落,局部呈现十二楞面,整体呈浑圆、厚重之感。

豆庄村位于黑池镇东北4公里,东距黄河约6公里,为黄河西岸二级台塬,有村道直通合马公路,交通较为便利。

◎豆庄土塔1号塔

◎豆庄土塔2号塔

186·富礼坊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马家庄乡富礼坊村西北约400处耕地内,周围地势较为平坦。塔通高约10米,底径约8米,夯层厚8~10厘米,土质纯净。由于风雨侵蚀,周身夯层均匀脱落,现状为圆锥形。

富礼坊村位于马家庄乡西北,地处金水河东岸黄土台塬谷地内,谷地为西北—东南走向,宽约150米,深约5米。有村道直通合马公路,交通较为便利。

◎富礼坊土塔

187·高池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马家庄乡高池村西北约400米处耕地内,周围地势平坦。塔残高5米,底边长2.7米,夯层厚8~12厘米,内含少量贝类、螺丝等夹杂物。由于风雨侵蚀,塔身中裂,塔顶呈双峰形态,塔身北面损毁较严重。

高池村位于马家庄乡西北,地处金水河东岸黄土台塬上,北与富礼坊村接壤,西约400米为壕沟。有村道直通合马公路,交通较为便利。

◎高池村土塔

188·顾贤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城关镇顾贤村小顾贤组南100米农田内,四周地势平坦。塔残高3米,底边残长2米,夯层厚9~11厘米,土质纯净。由于风雨剥蚀,垮塌严重,塔身一侧斑驳嶙峋。

顾贤村位于黄土台塬上,地势较平坦。有通村水泥路,交通便利。

◎顾贤村土塔

◎顾贤村土塔另一侧

189·官道河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同家庄镇官道河村南约100米处农田内。塔通高约10米,底边长3.5米,夯层厚约10厘米,内含石块、瓷片等夹杂物。塔顶四角攒尖,以40余层青砖叠涩收束,塔刹已毁。因风雨侵蚀,周身夯层剥落较甚,青砖攒尖部位的四面底边沿已悬空,塔势岌岌可危。当地村民认为,该塔有镇邪避灾的作用。

该塔顶部砖结构基本完整,这在附近乡镇及渭北诸县土塔中较为少见。可以参阅的是,陕北洛川县董村无量祖师塔,也是塔身夯筑,塔顶青砖叠涩收束,塔身下部辟拱形碑龛,置清乾隆十二年(1747)无量祖师碑1通。作为有确切纪年的土塔砖顶代表作,为陕西土塔断代提供了物证。(www.xing528.com)

官道河村位于同家庄镇西南、徐水沟北岸阶地上,周围沟壑纵横,村中尚未铺设水泥路,交通不便。土塔坐落于徐水沟畔,所在位置较低,西禹高速公路从一侧架桥越过。

◎官道河土塔

190·金家庄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坊镇金家庄村东南150米处农田内,周围地势平坦。塔残高约6米,底径4米,夯层厚10~15厘米,土质较为纯净。塔身底部辟有浅方龛,高1.5米,宽0.9米。由于风雨侵蚀,周身夯层剥落漫漶,现状略呈圆锥形。

金家庄村位于坊镇南部,有通村水泥路连接村西坊黑(坊镇—黑池镇)公路,向北1.5公里通往坊镇政府和合洽公路,交通便利。

◎金家庄土塔

191·井溢村土塔(2座)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2座。位于合阳县王村镇井溢村东南至东北一线,分别编为1号和2号塔。

1号塔位于村东南80米处。塔残高约3米,底边长2.5米,夯层厚8~10厘米。水土冲刷严重,塔体落败,已失原貌。

2号塔位于村东北约80米。南距沟壑约150米,北距村水泥路100米。塔残高约5米,底边长约3米,夯层厚8~10厘米。塔身局部坍落,顶部有裂隙。塔顶尚存青砖数块,原顶部应为砖叠涩收束,这种情况在渭北土塔中可以见到。

王村镇位于合阳县西部二级黄土台塬,东临金水沟,西隔大浴河与澄城县接壤。井溢村位于大浴河东岸黄土台塬上,西距大浴河约1.5公里,北距王村镇街道及101省道约4公里,东距西韩铁路约2公里,交通条件一般。

◎井溢村土塔1号塔

◎井溢村土塔2号塔

192·旧堡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同家庄镇旧堡村东南徐水沟边缘,周边为缓坡农田。塔残高约10米,底边长3.5米,夯层厚约10厘米,内含少量石块、瓷片等夹杂物。塔身局部有坍落,周身布满杂草。当地村民认为,该塔有镇邪避灾的作用。

旧堡村位于徐水北岸阶地上,四周沟壑纵横,东距黄河约7公里。村中有水泥路,交通便捷。

◎旧堡村土塔

193·坤龙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坊镇坤龙村东300米处黄河西塬台地上,四周为沟壑。塔残高约5米,底边长2米,夯层厚8~10厘米。立于塔身一侧可俯瞰黄河。

坤龙村位于坊镇东偏南7公里,地处黄河西塬沟壑交错地带,塬沟高差约200米,东临黄河与山西省隔河相望,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村中有水泥路连接村西乡道,往西南4公里接合洽公路通往坊镇,交通便利。

◎坤龙村土塔

194·雷家洼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知堡乡曹家坡村雷家洼组东南耕地内,周围有小树丛。塔残高3.1米,底边长3米,夯层厚9~11厘米。由于风雨剥蚀,塔体坍塌严重,但仍能保持部分原貌。

曹家坡村位于知堡乡东南端5公里,西距西禹高速5.2公里,北邻段家洼村,其余三面和坊镇接壤。雷家洼为曹家坡村北500米处的一个自然村,有通村公路,交通便利。

◎雷家洼土塔

195·良石村土塔(2座)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2座。位于合阳县和家庄镇良石村东至东南沟畔上,分别编为1号塔和2号塔。

1号塔位于村东约100米处的金水沟西岸沟壑地。塔高约12米,底边长7米,夯层厚9~12厘米。体量较大,局部有坍落,但整体保存尚好。塔身一侧有乡间土路通过。

◎良石村土塔1号塔

2号塔位于村东南约200米,地处金水沟西岸沟壑地一小形土丘巅上,四面环沟壑。塔残高约8米,底边长5米,夯层厚9~12厘米。局部有坍落,但整体保存尚好。因坐落于土丘巅上,相对位置较高,远望塔势雄壮。

良石村地处金水沟西岸,乳罗山东部黄土台塬,西距108国道约1.5公里,距西韩铁路及西禹高速公路约5公里。有通村柏油路,交通较为便利。

◎良石村土塔2号塔

196·临河村土塔(2座)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2座。位于合阳县百良镇临河村东北至东南一线,分别编为1号塔和2号塔。

1号塔位于临河村东北侧耕地内,附近有小树丛呈半月形环绕。塔残高约10米,底边长2.5米,夯层厚约12厘米,内含石块等夹杂物。由于风雨侵蚀,塔身局部剥落较多,有内凹现象,但整体保存尚可。

◎临河村土塔1号塔

2号塔地处村东南沟壑边缘。塔残高约8米,底边长3.5米,夯层厚约10厘米,内含少量陶片等夹杂物。由于风雨侵蚀,塔身局部有剥落、内凹和裂隙现象,但整体保存尚好。

临河村位于百良镇东6公里,西距西禹高速公路约2.5公里,为镇境最靠近黄河的村落之一,立于村庄高地上可俯瞰黄河。土塔坐落于黄河西岸崖畔,河畔纵横沟壑较多,有通村水泥路,交通便利。

◎临河村土塔2号塔

197·刘家岭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城关镇刘家岭村西北200米通村路西侧。塔残高约7米,底边长3米,夯层厚8~10厘米。由于风雨侵蚀,塔身东北侧垮塌严重,局部有内凹现象。

刘家岭村位于黄土台塬上,北距黑七路约500米,地势较平坦,有通村水泥路,交通便利。

◎刘家岭土塔

198·刘家庄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城关镇刘家庄村东侧路边。塔残高6米,底边残长2.1米,夯层厚9~11厘米。由于风雨剥蚀,塔身垮塌严重,现状呈不规则形,中间裂隙凸显,局部内凹,立面陡峭,呈岌岌可危之势。

刘家庄村位于城关镇南黄土台塬上,西临金水沟,有通村水泥路,交通便利。

◎刘家庄土塔

199·路二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路井镇路二村东南100米处耕地内。塔残高约8米,底边长5米,夯层厚约10厘米,土质较纯净。由于风雨剥蚀,局部有垮塌、内凹现象,但锥形保持完整。

路二村为镇政府所在地,108国道从村中穿过,交通便利。

◎路二村土塔

200·麻阳村双塔(2座)

清代方锥形砖表土心风水塔,2座。位于合阳县甘井镇麻阳村北约200米处东、西两侧沟畔上。双塔东西并峙,形制相同,均残高约4米,底边长1.6米。塔体呈梯形收分,棱角分明。塔顶四角攒尖,顶部已毁,塔刹不存。东塔南面中部辟一券龛,东面下部有所损毁。从断面观察,双塔为砖表土心结构,属村寨风水塔。

麻阳村位于甘井镇镇北黄土台塬,地势北高南低。双塔东约150米为村间道路,西为农田,交通便利。

◎麻阳村双塔之东塔

◎麻阳村双塔

201·马坊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黑池镇马坊村南约300米处耕地内,南临壕沟。塔残高约5米,底边残长2米,夯层厚8~10厘米,内含少量贝类、陶片等夹杂物。由于风雨侵蚀,塔身剥落严重,立面陡峭,顶部近平,整体略呈方形。

马庄村位于黑池镇东南3公里,东距黄河约3.5公里,有村道直通合马公路,交通较为便利。

◎马坊村土塔

202·孟家庄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知堡乡孟家庄村东南约200米处耕地内,南临县级公路。塔残高2.7米,底周长25.6米,夯层厚11厘米。由于风雨剥蚀,东北角垮塌严重,顶部近平。整体似为原塔的方形台座,上部原应有建筑,早年已毁。

孟家庄村位于知堡乡西约3.5公里,西与城关镇安家庄相邻,北与甘井镇相接,108国道从村西穿过,有通村公路,交通便利。

◎孟家庄土塔

203·南百坂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城关镇南百坂村西南200米。塔原为向上收分的夯筑四面体,现状底部为四边形,东半部垮塌严重,上半部风化严重呈圆锥体,残高5米,底边长3.2米,夯层厚8~10厘米,加有农作物秸秆。

城关镇位于合阳县中部黄土塬区,地势较平坦,西临金水沟,塬面与沟底落差70~80米,沟边支沟较多,水土流失严重。南百坂村位于黄土台塬上,西临金水沟,有通村水泥路,交通便利。

◎南百坂土塔

204·南蔡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王村镇南蔡村西约1公里农田内,北临杨树林,四周地势平坦。塔残高约5米,底边长4米,夯层厚8~10厘米。由于风雨侵蚀,局部剥落严重。

南蔡村位于王村镇东3.5公里,东临108国道,西、南两面临黑城公路,北距101省道约200米,合阳火车站设在南寨村,商贸发达,交通极为便利。

◎南蔡村土塔

205·南渠西村土塔群(4座)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4座。位于合阳县和家庄镇南渠西村南至东南一线,坐落于乳罗山东沟壑地,依次编为1、2、3、4号塔。

1号塔位于村东南约200米处农田内,塔基一侧为田间小路,有横截面堑挖情况。塔残高约4米,底边残长2米,夯层厚9~12厘米。由于风雨侵蚀和人为挖掘,塔身上部有坍落,下部有剥落、内凹现象。

2号塔位于村东偏南约250米处农田内,周边有田间路和小树丛。塔残高4.5米,底边残长2米,夯层厚9~12厘米。由于风雨侵蚀,塔身中部和基部有剥落、内凹现象。

3号塔位于村东南300米处沟壑边,周围植被茂盛。塔残高4.5米,底边残长2米,夯层厚9~12厘米。剥蚀情况同上。

4号塔位于村南约50米处空地内,一侧有树木和简易砖房。塔残高3.5米,底边残长2米,夯层厚9~12厘米。雨水冲刷严重,局部坍塌较多。塔身偏上部位北侧设有砖龛,已残。

南渠西村位于金水沟西岸,西距108国道约1.5公里,距西韩铁路约4公里,西北距西禹高速公路1.5公里,有通村柏油路,交通较为便利。

◎南渠西村土塔群1号塔

◎南渠西村土塔群2号塔

◎南渠西村土塔群3号塔

◎南渠西村土塔群4号塔

206·南王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王村镇南王村西约50米,东侧临通村水泥路,南邻沟壑约100米,西距大浴河约1 200米,西北临玄帝庙青石殿约150米。塔残高约5米,底边残长约4米,夯层厚8~10厘米。由于常年风雨剥蚀,塔身开裂严重,形成双峰体征,顶部裂隙超过50厘米,岌岌可危。

南王村位于王村镇南1公里,地处大浴河东岸台塬,有通村水泥路,交通便利。

◎南王村土塔

207·南吴仁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马家庄乡南吴仁村东南约400米处耕地内,东临大壕沟。塔通高约10米,底边长5米,夯层厚10~12厘米,内含少量贝类、炭渣等夹杂物。由于风雨侵蚀,塔身东北面和塔基局部有剥落,但整体保存尚好,形貌壮观。

南吴仁村位于马家庄乡东南2公里、黄河西岸二级滩地,地势较为平坦,有村道直通合马公路,交通较为便利。

◎南吴仁村土塔

208·念吉村土塔

清代圆锥形夯土甃砖石风水塔。位于合阳县皇甫庄镇念吉村南10米处耕地内,一侧为道路。现塔残高3.5米,底径2米,夯层厚7~11厘米。结构为塔心夯土,塔基包砌块石,基高0.75米,塔身甃砖。由于风雨剥蚀和人为因素,塔身甃砖尽失,仅剩部分残砖遗落塔基周围。

皇甫庄镇位于合阳县城西北18公里,地处县域北部低中山区,东临金水沟,西临大峪河,北为黄龙山,南接黄土台塬。念吉村位于皇甫庄镇南3.5公里,东距金水沟约500米,西距合阳至黄龙县级公路约1 000米,有通村、通镇水泥路,交通便利。

◎念吉村土塔

209·坡赵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土甃砖顶风水塔。位于合阳县新池镇坡赵村南约300米处空地内,周围有小树丛,地势平坦。塔通高约8米,底边长2.5米,夯层厚10~12厘米,内含少量贝壳等夹杂物。塔顶以10层青砖叠涩收束,置黑釉陶瓮(已残裂)。由于风雨侵蚀,塔身东面剥落较甚,局部有内凹现象。顶部砖层四边已悬空,岌岌可危。

新池镇位于合阳县城东南15公里处救郎坡,西界阎禹(阎良—禹门口)高速公路金水沟,东临黄河国家风景名胜区洽川黄河湿地,南连黑池,北邻坊镇,地势相对平坦,局部略有起伏。坡赵村东距黄河约9公里,为黄土二级台塬,有村道直通合马公路,交通较为便利。

◎坡赵村土塔

210·朴鲁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黑池镇朴鲁村东南约300米处耕地内,周围地势平坦。塔通高约9米,底边长7米,夯层厚8~12厘米,内含少量贝类等夹杂物。塔身底部正南辟一神龛,龛内遗有长方形砖数块,原龛室应为砖券结构。

朴鲁村位于黑池镇西北3.2公里,西距金水沟约1.5公里,东距黄河约8公里,有村道直通合马公路,交通较为便利。

◎朴鲁村土塔

211·前咀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知堡乡前咀村(新村)南约1公里沟畔,老村庄的东侧。由于风化和人为因素,现状略呈圆锥形,残高3.2米,底边残长1.2~2.7米,层厚9~11厘米,土质较为纯净。塔旁有推土机作业,塔受到直接的损伤。

前咀村(新村)位于知堡乡北偏东约2.5公里,西距老村庄约1公里,西禹高速公路从新、老村庄中间穿过,有通村公路,交通便利。

◎前咀村土塔

212·渠西凸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和家庄镇南渠西村渠西凸村民小组西北约300米,四面为耕地。塔残高约8米,底边长5米,夯层厚9~12厘米,土质较为纯净。塔身上部辟有简易小方龛,结构为龛底纵横铺3层砖,左右竖立单砖,上铺1层横砖。由于风雨侵蚀,塔身局部剥落严重。

土塔坐落于金水沟西岸台塬上,东距金水沟约600米,南临通村柏油路约100米,交通便利。

◎渠西凸村土塔

213·如意南庄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杨家庄乡如意南庄村东南100米处田间路边,四周地势平坦。因风化坍塌,塔身残余下半部,残高1.4米,底部东西残宽3.8~4.2米,南北长5~5.3米,夯层厚7厘米。整体似为原塔的方形台座,上部原应有建筑,早年毁圮,这种情况与知堡乡孟家庄土塔类似。

如意南庄村位于杨家庄乡南2.8公里,村西部为沟壑地带,距徐水沟约1公里,东部地势平坦,村南临108国道,村西有合韩(合阳—韩城)公路,交通便利。

◎如意南庄土塔

214·山阳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王村镇山阳村中,东邻本村小学,南与村道相对,西临村中涝池。塔残高3.5米,底边长2.5米,夯层厚9~12厘米。塔身西北面辟拱形龛,距地面高1.3米。龛面阔0.9米,高0.8米,进深0.3米。原供奉神牌位已不存。

山阳村北距王村镇街道及101省道约4公里,西距西韩铁路约1.5公里,有通村水泥路,交通较为便利。

◎山阳村土塔

215·太定村土塔(2座)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2座。位于合阳县黑池镇太定村南至东南一线,分别编为1号塔和2号塔。

1号塔位于村南约200米处耕地内,周围地势平坦。塔通高约9米,底边长约5米,夯层厚8~12厘米,内含少量贝类和陶片等夹杂物。由于风雨侵蚀,塔身北面剥落较严重。

2号塔位于村东南约300米处耕地内,周围地势较为平坦。因风化剥落严重,北面损毁较甚。塔身残余下半部,残高约5米,底边长约6米,夯层厚8~12厘米,内含少量贝壳、陶片等夹杂物。

太定村位于黑池镇东约3公里,东距黄河约5公里,为黄河西岸二级台地,地势较为平坦,有村道直通合马公路,交通较为便利。

◎太定村土塔1号塔

◎太定村土塔2号塔

216·太枣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百良镇太枣村东南约1公里,地处太枣河北岸土崖畔,三面临沟。塔通高约10米,底边长3.5米,夯层厚约10厘米,内含石块、瓷片等夹杂物。当地村民认为,该塔有镇邪避灾的作用。

太枣村位于百良镇东北3公里,北距京昆线约1.5公里,东南距西禹高速公路约1公里,东距黄河约5公里,南临太枣河,岸边纵横沟壑较多,有通村水泥路,交通较为便利。

◎太枣村土塔

217·同北村风水塔

清代方锥形四级砖塔。位于合阳县百良镇同北村东约800米处黄河西岸崖畔。塔为青砖砌筑,白灰勾缝,残高约7米,底边长1.8米。塔身逐级收分,层间以砖收进1~3厘米为隔层标识,无塔檐。塔顶已毁,塔刹不存。底层残损一角,壁砖剥落,内视空洞,北侧嵌碑1通,字迹漫漶,可辨清道光二年(1822)款。

同北村位于百良镇东北7公里,地处黄河西岸崖畔塬地上,与同中村、同南村南北并列,为百良镇最东头的三个傍河村落,岸边纵横沟壑较多,站立塬头可俯瞰黄河,有通村水泥路,交通便利。

◎同北村风水塔

218·王家洼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百良镇王家洼村东南隅,一侧有农户夯土围墙。塔残高约8米,底径残长1.2米,夯层厚约10厘米。由于风雨侵蚀,现状呈圆锥形,塔身夯土剥落较多,以塔顶为甚。当地村民认为,该塔有镇邪避灾的作用。

王家洼村位于百良镇东北5.5公里,东距黄河约2公里,南临太枣河,河岸边纵横沟壑较多,有通村水泥路,交通便利。

◎王家洼土塔

219·王家庄风水塔(2座)

清代方锥形夯土塔和甃砖塔,2座。位于合阳县城关镇王家庄村东南100米至500米处,分别编为王家庄土塔和王家庄砖塔。

王家庄土塔位于村东南100米处沟壑边。塔残高约3米,底边残长2.1米,夯层厚9~11厘米。由于风雨侵蚀,局部垮塌严重,现状略呈圆锥形。

王家庄砖塔位于村东南500米处农田内。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结构为夯土甃砖。塔通高约14米,底边长2米。塔身一通到顶,以4层砖叠涩出檐,施1排菱角牙子。塔顶四角攒尖,呈盔顶式样,置石质方形须弥座,承石雕宝珠刹。塔身西侧距地表2.2米处嵌塔铭1方,记载道光二十九年张氏合族建塔事宜。

王家庄村位于黄土台塬上,西临金水沟支沟,有通村水泥路向东连接合甘公路,交通便利。

◎王家庄土塔

◎王家庄砖塔

220·王家庄双塔(2座)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2座。位于合阳县坊镇王家庄村东南200米,四周为农田。由于风雨侵蚀,两塔现状均略呈圆锥形,分别编为1号塔和2号塔。

1号塔位于田间路边。残高7米,底径5米,夯层厚10~13厘米。塔身距地表1.5米处辟有拱形龛。

2号塔位于1号塔北,一侧有较宽乡间道。塔残高约6米,底径3米,夯层厚8~10厘米。

王家庄村位于坊镇西南4公里,地势开阔平坦,有通村水泥路连接村西侧坊黑路,交通便利。

◎王家庄双塔1号塔

◎王家庄双塔2号塔

221·文昌阁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路井镇东吴村南100米处新修柏油路边。文昌阁早年废毁,沿革不详。原建筑应为阁塔一体,因风雨剥蚀,上半部垮塌,剩余下部塔身,现状略呈圆形,残高7米,底边长4.5米。塔身西侧辟有拱形洞室,已残。

东吴村位于路井镇北部,东距108国道200米,地势较平坦,交通便利。

◎文昌阁土塔

222·西宫城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百良镇西宫城村一组涝池南侧,旁有民居、树木和夯土围墙。塔残高约10米,底边长3米,夯层厚约9厘米,内含石块、瓷片等夹杂物。整体保存尚好,顶部稍有剥落。常年有斑鸠栖落塔顶。当地村民认为,该塔有镇邪避灾的作用。

西宫城村位于百良镇南4公里,东距黄河4公里,南临徐水沟,周围沟壑纵横;有通村水泥路,交通较为便利。

◎西宫城村土塔

223·西马庄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知堡乡西马庄村西北约500米处耕地内,四周地势平坦。塔整体呈方形,残高3.6米,底边长3~4.6米,夯层明显,夯层厚10厘米。塔顶近平,其上原应搭建有建筑,早年毁圮。

西马庄村位于知堡乡西北约5公里,西临108国道,东南距西禹高速公路约3公里,地势平坦,有通村公路,交通便捷。

◎西马庄土塔

224·西四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和家庄镇西四村东南约2公里农田内,四周地势平坦。塔残高约7米,底边长约4米,夯层厚8~10厘米。由于风雨侵蚀,局部剥落严重,塔顶有坍落和裂隙现象。

西四村位于大浴河南岸、乳罗山西峰黄土台塬,西北距大浴河约2公里,东距西韩铁路约2公里,距西禹高速公路约1公里,有通村水泥路,交通便利。西四村原为西马自然村,于1963年划分为西一、西二、西三和西四村4个行政村。土塔西距西韩铁路约200米。

◎西四村土塔

225·西休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黑池镇西休村东南约200米处耕地内,周围地势平坦。塔通高约10米,底边长4米,夯层厚10~12厘米,内含少量贝类、螺丝等夹杂物。由于风雨侵蚀,塔顶坍落,塔基部分夯层剥落。

西休村位于黑池镇西北约5公里,西距金水沟约1公里,为黄土二级台塬;有村道直通合马公路,交通较为便利。

◎西休村土塔

226·项村风水塔

清代方锥形夯土甃砖塔。位于合阳县知堡乡项村东南100米处沟壑边,北为耕地。塔整体呈四方形,残高6.6米,底边残长3.6~4.6米,夯层明显,夯层厚9~11厘米。塔身东、南两面有较深的夯筑夹板凹痕,共9层,每层高0.5米;东面残留有少量青砖;塔顶亦有青砖散落。由遗存迹象判断,原塔为夯土甃砖,顶部搭建有建筑,早年已毁。

据渭北一带村民反映,现今所见大量土塔,曾有相当部分为内里夯土,外表包砖。因风雨剥落,许多包砖被当地村民捡回家另派用场,也有被扒下取走的情况,类似于经济学家克洛德·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在《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一文中讲述的“破窗效应”。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包砖作为当时稀缺的建筑材料,有的用于家中盖房铺地,也有的用于生产队搭建饲养室等,只有耄耋老人保存了些许记忆。

◎项村风水塔

◎辛庄双塔

227·辛庄双塔(2座)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2座。位于合阳县杨家庄乡辛庄村东南侧耕地内,东临沟壑。两塔呈南北向排列,间距11米。因风雨剥蚀,现状均呈圆锥形。北塔残高2.2米,底径2.9米;南塔残高2.5米,底径2.7米,夯层明显,夯层厚8~13厘米。塔址所在地原为辛庄老爷庙(关公庙),双塔位于庙后,庙早年废毁,仅存塔。

辛庄村位于杨家庄乡东北2.3公里,南临上洼村,东北与韩城相接,南距西韩铁路1公里,西距西韩公路800米,有通村公路,交通便利。

228·杨家坡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知堡乡杨家坡村南300米处,南侧10米为通村水泥路,北、西两侧为耕地。塔残高约7米,底边长4米,夯层厚10厘米,内含少量砖瓦残块、瓷片等夹杂物。

杨家坡村位于知堡乡东北5公里,北距西禹高速公路约200米,地势北高南低,呈缓坡状,有通村水泥路,交通便利。

◎杨家坡土塔

229·油王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黑池镇油王村南约300米处耕地内,周围地势平坦。塔残高约4米,底边长3米,夯层厚约10厘米,内含少量贝类等夹杂物。由于风雨侵蚀,塔身剥落严重,可见多处裂隙。

油王村位于黄河西岸二级台地,地势较为平坦,有村道直通合马公路,交通较为便利。

◎油王村土塔

230·峪北村土塔(2座)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2座。位于合阳县黑池镇峪北村东南和村西两地,分别编为1号塔和2号塔。

1号塔位于村东南300米处空地内,周围地势起伏。塔通高约10米,底边长6米,夯层厚10~12厘米,内含少量贝类、陶片等夹杂物。塔身上部有木桩加固,此迹象为首次发现,对研究渭北土塔的结构有参考价值。

2号塔位于村西1.2公里处农田内,周围地势平坦。塔残高5米,底边残长2米,夯层厚6~10厘米,内含少量贝壳、陶片等夹杂物。由于风雨侵蚀,塔身多处剥落,西侧损毁严重。

峪北村东距黄河约2公里,为黄土二级台塬,地势较为平坦,局部稍有起伏,有村道直通合马公路,交通较为便利。

◎峪北村土塔之一

231·中蒙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坊镇中蒙村东偏北60米处农田内,四周地势起伏。塔通高约8米,底边长3米,夯层厚8~12厘米,塔身南面辟有拱形龛。

中蒙村东距黄河5.5公里,四周沟壑较多,地势北高南低,有通村水泥路连接村南乡道,往西南通往坊镇,交通便利。

◎中蒙村土塔

232·张家庄土塔

民国时期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合阳县新池镇张家庄村东南约1.5公里处墓地边,东、南环沟,地势起伏不平。塔残高2.5米,底边残长2米,夯层厚8~10厘米,内含少量贝类等夹杂物。由于风雨侵蚀,塔身剥落严重。据当地村民讲述,该塔修筑于民国时期,为当地风水塔。

张家庄村东距黄河约9公里,为黄土二级台塬,地势较为平坦,局部稍有起伏,有村道直通合马公路,交通较为便利。

◎张家庄土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