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县因县城西沟有澄泉而得名。古为雍州之域,春秋时属晋,战国初为秦、魏争夺之地;秦代置北徵县,属内史;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始设澄城县,属澄城郡,县名由此沿袭至今。其位于关中盆地东部,属渭北黄土台塬一部分,地貌以台塬为主体,地势北高南低。黄龙山横亘北部边界,洛河从西南流经,其支沟成为与东、西邻县的天然分界。境内重要遗存有魏长城遗址(澄城段)、良周秦汉宫殿遗址、坡头西汉铸钱遗址、隋唐尧头窑遗址,以及北魏“晖福寺碑”(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北宋“寿圣寺碑”、城隍庙神楼、关帝庙木牌楼、双泉院、罗汉殿、永庆桥等。澄城县现存北宋和明清砖塔、土塔共28座。其中,北宋庆历七年(1047)重建的精进寺塔为陕西乃至中国北方古塔断代的重要参考物,对研究中国宋塔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的中社塔为关中渭北地区乡村方形风水塔的代表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间信仰的多样化表征;建于清代的秀峰塔为渭北地区乡村六角形风水塔的典型代表;三门塔所置戟形五出杈式宝刹则别具特色;文章庙塔为澄城典型的夯土甃砖塔,对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科考和民间信仰提供了实物资料。
125·精进寺塔
北宋方形九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澄城县城东大街文化馆(精进寺遗址)内,为旧时澄城的标志性建筑。据清雍正本《陕西通志》卷二十九记载:精进寺“唐肃宗时建”“本朝康熙二十三年重修”。清末寺院尚在,当地人称“东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余亩,有前、后大殿,建筑宏阔、瑰丽。民国时期寺毁塔存。传塔与寺为同时期建。北宋庆历七年(1047)予以重修。
现塔实测通高33.12米,底层每边长6.5米。塔身底层较高,西向辟券门,底层壁厚2.2米。二层以上每面作仿木结构三间,以砖隐出倚柱、阑额,上承斗栱,每面均当心间辟券门或假券门,次间各砌一假卧棂窗,券门为二、四、六、八层南北开,三、五、七、九层东西开。倚柱、券门、假券门及假窗均有涂朱痕迹。层间以7~9排青砖叠涩出檐,施菱角牙子、椽头和瓦垄,其中第五层作仿木结构出檐,施双排飞椽,上为圆椽,下为方椽。各层斗栱形式各异:二、三层柱头铺作为“把头绞项造”(类似一斗三升),不施补间铺作;四层及六层以上各层只置栌斗,不施补间铺作;第五层除转角铺作外,每面均匀布置斗栱七朵,与柱头不对位,斗栱形式为五铺作出双抄,计心造和偷心造相间分布,这种斗栱是宋塔建筑的典型标志。各层转角处用木角梁,饰套兽,梁下缀风铎。塔顶平砖攒尖,置铁质仰覆莲座、相轮、宝刹。
1993年搭架测绘,发现刹座上铸有“维大宋国同州澄城县于庆历七年岁次五月动工”铭文,该铭文为北宋修葺该塔的确证;在寺址内还曾发现宋代莲花瓦当和黄绿色琉璃凤尾等建筑构件。
据县志载,元代将军郭思德(合阳人)当年途经澄城曾写有《过精进寺》七律一首,其中有“武帝水深没汉鼎,肃宗寺古隧唐钟”句,系了解澄城历史沿革、文化积淀和佛教发祥的点睛之笔。
1955年、1989年和1994年分别对塔予以维修。最后一次整修,重点葺补底层塔壁,加固塔基,扶正相轮,更换轮芯,并于底层檐内浇筑圈梁,增设方形基座和扶栏,内设木梯,可登临至六层。
该塔造型端庄,雕工精细,作为有明确纪年的宋代砖塔,在陕西古塔序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塔上的一些工艺特征,可视为陕西乃至中国北方古塔断代的重要参考,对研究中国宋塔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精进寺塔”为第三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塔;一般保护区为重点保护区外延33米内;建设控制地带为一般保护区外延33米内。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精进寺塔”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精进寺塔
◎铁塔刹
◎塔刹座上铸的铭文
◎塔身铭文(拓片)
126·中社塔
明代方形五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澄城县交道乡中社村东南侧,为旧时中社村风水塔和标志性建筑。塔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清代修葺。2009年,澄城县文管所和渭南市考古研究所筹资维修,加固塔体,增砌护塔砖围等。
塔通高22米,底边长5.3米,西侧与村堡门洞、堡墙毗连,外观融为一体。塔身底层北向辟券门;二层北、东、西三面辟券龛;三层北面辟券窗,其余三面和四、五层每面均辟券龛或方龛。二层北面龛额上砖刻“孙真洞”3字;四层南面砖刻“层峦耸翠”,北面刻“朝晖夕阴”。层间叠涩出檐平浅。塔顶平砖攒尖,塔刹已毁,尚存刹杆。底层塔室原置有孙真人泥塑像已不存。孙真人,即孙思邈,唐代医药学家,后世尊为“药王”。
该塔为关中渭北地区乡村风水塔的代表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间信仰的多样化表征。
◎中社塔
127·秀峰塔
清代六角五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县文物保护单位。又称张卓塔,位于澄城县安里乡张卓村东南沟边耕地中。所处位置较低,用以弥补形胜之不足,为旧时张卓村风水塔和标志性建筑。
塔由褐色砖砌筑,通高23米,底层每边长3米,底径5.4米。塔身底层南面辟券门,门槛距离地面约1米,原有入门踏跺已不存;二层每面辟券窗或假券窗;三层南额砖刻楷书“秀峰塔”3字,其余五面各辟方框券窗或假券窗;四层每面辟圆框圆窗或假圆窗;五层每面辟券窗。层间以7~9排平砖叠涩出檐,伸出较长;顶层檐角起翘,置套兽,缀风铃。塔顶六角攒尖,置铁质覆钵刹座,承琉璃宝珠刹。
该塔造型端秀、挺拔,为关中渭北地区乡村风水塔的典型代表。
◎秀峰塔
128·三门塔
清代六角六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澄城县安里乡三门村东南200米处沟边果园中。所处位置较低,用以弥补形胜之不足,为旧时三门村风水塔和标志性建筑。
塔通高27.5米,底层每边长2.8米,底径5.6米。塔身底层南面辟券门;二至五层每面自下而上依次辟券窗、八棱窗、菱花窗、梅花窗,精彩纷呈;六层素面无窗。层间以6~10排平砖叠涩出檐,伸出较长,其中二至四层檐下砌一排菱角牙子。塔顶六角攒尖,置铁质三层覆盆刹座,承戟形五出杈式宝刹。
史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设澄城郡,辖澄城、五泉、三门等县;北周明帝二年(558)撤销五泉、三门两县,并入澄城县。今三门村即古时三门县址所在,承载了1 500余年的时空变换。
◎三门塔
129·韦家社塔
清代方形四层楼阁式实心砖塔·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澄城县冯原镇韦家社村东南约400米处沟边耕地中。所处位置较低,用以弥补形胜之不足,为旧时韦家社村风水塔和标志性建筑。
塔建于方形夯土台基上,台高2.5米,底边长6米。塔身残存三层半,残高8.5米,底层每边长2.2米。各层素面,无门窗;层间以4排平砖叠涩出檐;第四层残毁严重。塔基南侧有盗洞,深2米。
◎韦家社塔
130·文章庙塔
清代方锥形夯土甃砖塔。位于澄城县罗家洼乡陈家醍醐村一组南约300米处农田内,四周地势平坦。
塔体坐东南、向西北,通高约20米,由甃砖夯土塔和砖砌塔楼组成。夯土塔方形,底周长23.5米,高约15米,夯层厚约10厘米。塔楼方形硬山顶,高约5米。两侧山墙各辟一孔圆窗,楼顶覆灰陶筒瓦和滴水,檐下施砖雕双排椽头、额枋及坐斗2攒,额枋下有砖雕草叶装饰。塔楼正面辟方框券龛,额题楷书砖雕“辉腾云汉”4字,两侧砖雕楹联:“笔拂青云□□□,□□□□□□文”,其左侧楹联砖雕大部分已失,仅余末尾一字。龛额施菱角牙子一排,楹联顶端各嵌铁拔钉1枚,其内应有木桩,用以强固塔楼。据当地村民讲述,夯土塔四壁原包砌有青砖,“文革”中被拆除。
旧时科举以八股文为主项,文章庙亦应时而生(与文庙同旨)。读书人自启蒙识字,到开笔作文应试,无不冀望有神灵襄助,保佑金榜题名。该塔当地呼为“文章庙”,在久远的过去曾对其顶礼膜拜,迄今夯土台基前仍残留有烧香痕迹。该塔的发现,对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科考和民间信仰提供了实物资料。
◎塔楼
◎文章庙塔
131·蔡邓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澄城县王庄镇蔡邓村五组南侧50米,北临沟壑,南为耕地。塔残高约7米,底边长约3米,夯层厚12厘米。底部面南辟砖券洞龛,宽1.2米,高1.5米。塔顶覆一铁板,板上倒扣一瓷瓮,是为塔刹。
◎蔡邓村土塔
132·东习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澄城县寺前镇东习村七组东侧,西距韦寺公路约70米,北邻生产路,东、南为农田。塔通高约7米,底边长5米,宽4米。夯层较清晰,夯层厚9~13厘米。塔身一侧搭建有现代简易民宅。塔顶新修有方形两层小砖塔,四角攒尖顶。
该塔现状已非原塔形貌,参考前述“文章庙塔”形制,该塔四壁亦应包砌有青砖,可能于早年被拆除。塔顶新修砖楼,亦当为早年毁没的塔上建筑(庙宇之类)的再行恢复,但只是草草了事,保留了旧时的某种记忆。
◎东习村土塔
133·东严庄土塔(2座)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2座。位于澄城县善化乡严庄村东严庄组南120米处,南临生产路,西距渭清公路约100米,北临果园。一座残高5米,底边长2.3米,夯层厚10~12厘米;塔身两侧连缀有现代土墙。另一座通高6米,底边长2.5米,顶边长约1米,夯层厚10~12厘米;顶部为砖砌方台,以9层青砖叠涩内收,已损毁严重,原应有类似蒲城县晋城塔顶部的砖木结构建筑,惜已不存。
◎东严庄土塔之一
134·十甲沟土塔群(3座)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3座。位于澄城县交道镇十甲沟村周围。由南、东、东北依次编为1、2、3号塔。
1号塔位于村南50米处耕地内。残高3米,底宽1.8米,夯层厚4~8厘米,内含少量贝壳、陶片等夹杂物。由于风雨侵蚀,塔顶已损毁,底部亦剥落严重。(www.xing528.com)
2号塔位于村东20米处空地内。残高4米,底宽2.8米,顶宽2米,夯层厚6~10厘米,内含少量贝类夹杂物。据当地村民讲述,顶部原建有一座小庙,坐北朝南,毁于“文革”期间。
3号塔位于村东北30米处耕地内。残高6米,底边长6米,宽4米;顶部长4米,宽2.8米;夯层厚5~12厘米,内含少量贝类夹杂物。与2号塔类似,塔顶原建有一座小庙,坐北朝南,毁于“文革”期间。
◎十甲沟土塔群1号塔
135·雷家庄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土甃砖风水塔。位于澄城县冯原镇雷家庄村雷家长宁组东南约150米,东距长宁河约150米,南距沟沿约50米,西距202县道约400米,北紧邻耕地。塔通高4.1米,底边长2.2米,顶边长1米,夯层厚10~12厘米。塔身四角分别指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距地面高2.7米处西北面辟一长方形砖龛,宽0.35米,高0.45米,进深0.3米,龛上出平檐。塔顶以青砖9层叠涩收束,塔刹不存。
◎雷家庄土塔
136·梁家嘴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土甃砖风水塔。位于澄城县刘家洼乡梁家嘴村东100米处,南临田间道路,其余三面为耕地。塔通高7米,底部东西长4.5米,南北宽4.2米,夯层厚10~13厘米,土质坚硬、纯净。塔顶以方形石板作基,上砌青砖神楼,上下无收分,正面辟方龛;楼顶四角攒尖,顶部残损。由于风雨剥蚀,石板四边已悬空,岌岌可危。塔身东北角有坍塌,局部有裂隙。
该塔为澄城众多土塔中尚存顶部砖楼结构完整的夯土塔,堪称珍贵。
◎土塔局部
◎梁家嘴土塔
137·灵泉村土塔(2座)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2座。位于澄城县王庄镇灵泉村南约800~1 000米处沟壑边。一座残高3米,夯层厚约10厘米;另一座残高4米,夯层厚7~10厘米,夯土中含有少量红、灰陶片等夹杂物。由于风雨剥蚀,局部坍落严重。塔身布满杂草。据当地村民讲述,两座塔均有祛邪禳灾的作用。
◎灵泉村土塔之一
◎灵泉村土塔之二
138·灵泉村舍利塔
清代六角二层砖舍利塔。位于澄城县王庄镇灵泉村南800米,为寺庙遗存,寺早年废毁,沿革不详。
塔系青砖砌筑,白灰勾缝,残高3.5米。底部为六角须弥座,每边长0.6米。层间稍有出檐,顶层平砖三层出檐,塔顶叠涩呈盝顶式样,塔刹不存。塔身底层一侧砖壁有人为损坏现象,缺失砖块。
◎灵泉村舍利塔
139·岭上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澄城县雷家洼乡岭上村东约300米处耕地中,周围地势平坦。塔通高约15米,底边长7米,夯层厚6~12厘米,内含少量陶、瓷片等夹杂物。由于风雨侵蚀,塔身北面损坏较严重。
◎岭上村土塔
140·庙洼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澄城县雷家洼乡庙洼村东南约50米处耕地内,周围地势平坦。塔通高约9米,底边长5.5米,夯层厚4~8厘米,内含少量陶、瓷片等夹杂物。塔身底部东南向辟一券洞,面阔1.2米,高1.7米,进深2米。由于风雨侵蚀,塔身东北面残损较严重,局部剥落。
◎庙洼村土塔
141·南庄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澄城县罗家洼乡许庄村南庄组(三组)东边地堰边。塔通高约16米,底边长5.8米,夯层厚10厘米。塔顶以10层青砖叠涩收束。由于风雨剥蚀,已塌毁半边,岌岌可危。据当地村民讲述,原塔上部砖顶倒扣有一瓷瓮,已不存。当地村民认为,该塔有祈福、镇邪、避灾的作用。
◎南庄土塔
142·西丰洛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澄城县王庄镇侯庄村西丰洛组南约100米处地堰边。塔通高约15米,底边长4.3米,夯层厚8~10厘米。当地村民认为,该塔有祛邪禳灾的作用。
◎西丰洛土塔
143·西干浴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澄城县王庄镇西干浴村三组南约60米,东、北为耕地,南临地堰,西距土路约10米。塔残高6米,底边长5.3米,夯层厚19厘米。塔身棱角分明,顶部长满杂草,草丛下可见一层平铺方砖,原应有塔顶建筑,现已不存。塔体北面中下部辟有砖券龛洞,高宽均约1米。据当地村民讲述,该塔可镇邪禳灾,保佑全村人世代平安。
◎西干浴土塔
144·西观村娘娘庙塔
清代方形三层夯土甃砖塔。位于澄城县寺前镇西观村西200米处水泥路边。塔坐北朝南,通高约10米。底层为夯土甃砖结构,南北长10.2米,东西宽7.4米,包砌砖面高3.8米;南面辟砖券洞室,洞内宽2.2米,高2.3米,进深9.4米。甃砖上方为夯土裸露层,向内收分;其上二、三层塔身为夯土结构,逐层内收,二层底边长4米,夯层厚8~10厘米。塔址原有娘娘庙,现已不存。
该塔与蒲城县地母塔属同类性质。区别是后者无分层,通体为夯土结构,且未发现甃砖的痕迹。这种差别缘于地方经济条件的不同。
◎西观村娘娘庙塔
145·咸和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澄城县赵庄镇咸和村东南。塔残高4.5米,底边长2.7米,夯层厚12厘米,土质坚硬、纯净。由于风雨剥蚀,塔顶北部有垮塌;东南侧上部有裂隙,长约3米,宽8~13厘米。
◎咸和村土塔
146·遮路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澄城县罗家洼乡遮路村二组南侧地边。塔通高约8米,底边长5.1米,夯层厚12厘米。塔身西面下部辟砖券小洞室,宽0.85米,高1.1米;两侧壁和顶部券砖已脱落不存,后壁平砖垒砌12层仍完好如旧。据当地村民讲述,该塔有镇邪禳灾的作用,因而自觉维护,曾有修葺。
◎遮路村土塔
147·郑家坡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澄城县韦庄镇郑家坡村西北约800米处,四面环沟,形势险要。塔通高约15米,底部东西长8米,南北宽6米,夯层厚9~11厘米。塔身西邻一座废弃的寨址,东西长约40米,南北宽约30米,仅东南角有条小路与外界沟通。
◎郑家坡土塔
148·北酥酪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澄城县寺前镇北酥酪村北约200米处农田中,南邻西禹高速公路,北临大峪河。塔残高约4米,底边长3.5米,夯层厚8~10厘米。由于风雨侵蚀及农业生产,塔体局部剥落和残损较为严重。
◎北酥酪土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