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韩城市现存清代砖塔、土塔共30座,陕西古塔全编书籍介绍

韩城市现存清代砖塔、土塔共30座,陕西古塔全编书籍介绍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韩城古称龙门、夏阳、少梁。韩城市现存清代砖塔、土塔共30座。又称圆觉寺塔、谭法塔、金塔,位于韩城市古城区金城大街北端台塬上,登塔可俯瞰古城。“圆觉晨钟”曾被誉为“韩城八景”之一。1957年8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韩城赳赳寨古塔”为第二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取消该“省保”单位名称。位于韩城市东北9公里的西庄镇党家村,地处南北为塬、东西走向呈“宝葫芦”状的狭长沟谷之中,依塬傍水,避风向阳。

韩城市现存清代砖塔、土塔共30座,陕西古塔全编书籍介绍

韩城古称龙门、夏阳、少梁。隋开皇十八年(598)始置韩城县,以地处韩国故地及《括地志》所云“韩原”而得名。唐天祐二年(905)更名韩原县;后唐天成元年(926)复名韩城县,沿用至今;1984年撤县设市(县级)。其位于关中盆地东北隅、黄河西岸,隔岸与山西相望。黄河流经“龙门”(又称禹门),破门而出,一泻千里,为“大禹凿山导河,鲤鱼竟跃龙门”传说的出处,且是史圣司马迁的乡梓和安息地。境内重要遗存有韩侯城遗址,梁带村遗址,夏阳故城,魏长城遗址(龙亭段),扶荔宫遗址,三义墓(赵武、程婴、公孙杵臼之墓),司马迁墓和祠,王峰摩崖造像,龙凤山千佛洞,七佛洞石窟,法王庙,大禹庙,关帝庙正殿,普照寺,北营庙,东营庙,三清殿,弥陀寺,庆善寺,以及韩城文庙,韩城城隍庙,韩城九郎庙,玉皇后土庙,毓秀桥,韩城党家村古建筑群等。韩城市现存清代砖塔、土塔共30座。其中,金代始建、清代重建的赳赳寨塔为韩城现存体量最大的砖塔;党家村文星塔亦体量高大,是韩城这一类塔的代表作。其余土塔占到总数的一半,其形制简单,省工省料,均为村寨风水塔。

077·赳赳寨塔

清代八角六层楼阁式空心砖塔·省文物保护单位。又称圆觉寺塔、谭法塔、金塔,位于韩城市古城区金城大街北端台塬上(原赳赳寨内),登塔可俯瞰古城。圆觉寺一说始建于隋代;另一说始建于唐,北宋咸平元年(998)重修,后世屡有建废。新中国成立初期辟为“烈士陵园”,近年设为金塔公园。

圆觉寺塔始建于金大定十三年(1173),故有金塔之谓;又因悟空禅师曾于此谈经说法,又谓之谭法塔(谭、谈同义)。据民国十四年(1925)《韩城县续志》卷三:“谭法塔,在圆觉寺,俗名纠纠寨塔。近于塔下摹素一砖,得谭法之名。”

据承安四年(1199)圆觉寺铁钟铭文记载,塔为圆觉禅院悟空禅师圆寂后,受业僧都会为其师修建的舍利塔。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1556年1月)华州大地震致塔体塌毁,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县令康行僴捐俸并募化重建。原塔形制不详,重建之塔已改观,具备了清代文峰塔的造型和寓意,塔座门洞题有楹联:“虎踞龙盘永绥乐土,蛟腾凤起辈出英才。”

塔坐落于方形台座上,通高28米。塔座高7.2米,每边长8米,东西两侧设升降踏跺和扶栏。塔身八角六层,底层每边长3.17米,南面辟券门,有额题。以上各层均辟券窗,二、三、四、五层各4孔,隔层变换方位;第六层5孔。层间以砖叠涩出檐,施菱角牙子和转角斗栱。塔顶八角攒尖,置宝瓶式金属塔刹。塔座东墙嵌金大定十三年修建宝塔碑碣2通(方),南边为青石碣,刻铭:“悟空子法浩告上者去履不依损自福大定十三年癸巳记之”等24字,为护塔之告诫语;北边为砂石碑,署款:“峕大金大定十三年岁次癸巳五月五日修建宝塔都会……”(以下字迹磨泐)。另存金承安四年款圆觉寺铁钟1口,通高2.41米,兽钮,现置烈士陵园第四台地钟亭内;钟铭述及建塔缘起等事宜。“圆觉晨钟”曾被誉为“韩城八景”之一。1961年,韩城县政府曾拨款修缮塔基和塔身。

1957年8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韩城赳赳寨古塔”为第二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取消该“省保”单位名称。

2014年6月,陕西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赳赳寨塔”为第六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塔基四周各外延1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延15米。

◎赳赳寨塔

078·党家村文星塔

清代六角六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党家村古建筑群”附属遗存。位于韩城市东北9公里的西庄镇党家村,地处南北为塬、东西走向呈“宝葫芦”状的狭长沟谷之中,依塬傍水,避风向阳。党家村有村、寨之分,村低寨高,总占地面积128 000平方米。近40年来,党家村持续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和实地踏勘、研究,在相继出版的多种著述中,党家村被誉为明清时期陕西韩城地区村落和民宅的典型代表、“世界民居之瑰宝”和“东方人类文明活化石”。

党家村史可溯至元至顺二年(1331),时有朝邑(今并入大荔县)人党恕轩迁此挖窑定居,至正二十四年(1364)将居住地东阳湾更名党家湾。明永乐十二年(1414),恕轩长孙党真中举,遂拟定村落建设规划,并界定出长门、二门、三门居住与发展区域,党家村至此具名。成化十五年(1479),党、贾两姓联姻,共创“合兴发”商号。弘治八年(1495),党家外甥贾璋迁居村内,从此村户有党、贾两姓。清咸丰元年(1851)因社会动荡,村中富绅集资购地36亩,在村北塬上就势兴建寨堡,历3年告竣,名泌阳堡(临“泌水”得名),俗称上寨,又名党家村寨子,村寨之间修有暗道相通。明清时期,民居宅院大规模的兴建有3批:明正统至景泰年间14院,崇祯十六年(1643)至清康熙五十年(1711)25院,乾隆至咸丰年间69院。先后又在村周围修建防御性哨门25座。此外,康熙三十八年(1699)始建党氏祠堂,四十九年(1710)始建贾氏祠堂,两姓相继建祠堂共12座。雍正三年(1725)建文星塔(木构),因焚于火,光绪年间重建为砖塔。乾隆十八年(1753)建戏楼,乾隆二十年(1755)建关帝庙。还陆续建有看家楼、节孝碑楼以及私塾10余处。党家村素以重教闻名,明清两代出进士、举人5名,秀才44名。清进士党蒙,入翰林,历刑部,累官云南临安知府,其家宅门额书“太史第”。清末以降,兴建趋缓,但仍建有少量的优质宅院。2004年,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拨付专款,对党家村上寨坡进行加固维修。2011年,国家文物局拨付专项经费,对党氏祠堂等6处四合院进行全面维修。

★文星塔

又名“文星阁”,位于村东南小学院内,为党家村的标志塔。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初为木塔,供奉党家始祖牌位,后毁于火灾。光绪二十七年(1901)村民商议重建砖塔,经两年施工完成塔基和塔身一层建筑后歇工两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复工,三十三年(1907)七月盖顶,三十四年(1908)二月竣工。落成后的新塔自底层至五层分别供奉孔子孟子颜回曾子、孔伋等木雕牌位,六层供有文曲星塑像。塔通高约28米,上下无收分。塔基座呈六角形,高近3米,底边长3.30米,南面设升降踏跺。塔身底层南面辟券门,门前置木构歇山顶小方亭,设木格栅门,额悬“文星阁”3字木匾,两侧题楹联:“配地配天洋洋圣道超千古,在左在右耀耀神灵保万民。”以上各层每面交错辟券门和圆窗、六棱窗,层间出檐平浅,檐角微翘。顶层檐角上翘,悬挂风铃;檐下施砖雕斗栱、额枋、椽头、挂落、垂莲柱。塔顶六角攒尖,置砖雕莲座,托宝珠式塔刹。二至六层门额上分别砖雕“大观在上”“直步青云”“文光射斗”“云霞仙路”“笔参造化”等。塔内设木梯可登临。

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党家村古建筑群”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保护范围。文物保护区由上寨和下村两部分组成,其中上寨保护范围均以东、西、南、北四至寨墙外边缘为界,面积约2.1公顷。下村保护范围东至文星阁东侧,南至文星阁南侧85米处,西至河坡巷北端西侧30米处,北至贾氏祠堂北侧60米处向东延伸与东界相连接形成的闭合区域,面积约6.24公顷。建设控制地带为北至二级台地南沿,南至一级台地南沿,东至上寨东寨墙100米处,西至村西晒谷场边沿。

◎党家村文星塔

079·昝村塔

清代六角五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市文物保护单位。又称昝村文星塔、风水塔,位于韩城市昝村镇昝村东约500米处鱼塘边,坐东向西。地处盘水与汶水交汇处三角地带,20世纪中叶,因地下水位上升,昝村已迁移。

塔通高约18米,底边长1.84米。塔身底层辟方门,门宽0.92米,壁厚0.82米,门额刻“至圣宫”3字。二层以上相间辟券窗或圆窗12个,三层正面券窗额刻“文星”,五层正面券窗额刻“蕊珠”。层间叠涩出檐平浅。顶层檐角出挑,檐下施砖雕额枋、斗栱、挂落及垂莲柱。塔顶六角攒尖,刹已残,尚存刹杆。因地下水侵蚀,底层塔壁受损严重,后予以补修。

昝村镇位于韩城市东北部,距市区约10公里,东临黄河,北与龙门镇毗邻,南接新城区,西与西庄镇接壤。昝村古名“李家村”,历史上水害频仍,汶水、盘水多次改道,村民经常搬迁,因此将居住的地方称为暂村,后因“暂”为“斩”字头,望文不吉祥,故改“昝村”。明万历年间(1573—1620)属德泽乡昝村里,清康熙年间(1662—1722)始设昝村镇。境内元、明、清古建筑密集分布。昝村位于昝村镇东南侧,地势较低。

◎昝村塔

080·鸭儿坡塔

清代方形单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市文物保护单位。又称寨子塔,俗称四方塔,位于韩城市新城区(原苏东乡)鸭儿坡村东。塔座为八角形甃砖高台,底边长4.65米,高3.5米,设有升降踏跺。塔身呈近似方形,底边长2.49米,宽2.3米,高5.5米;下部面西辟门,上部设券窗2孔。塔檐下施两排菱角牙子。塔顶四角攒尖,塔刹无存。属村寨风水塔,近年修缮塔身上部。

新城区为韩城市撤乡并镇时所设立,为韩城市政府所在地和全市经济、文教、商贸中心。其东临黄河,西依象山,南瞰涺水,北靠煤乡,地理环境优美。鸭儿坡村位于新城区东北部,周围地势平坦。

◎鸭儿坡塔

081·运庄塔

清代六角二层楼阁式砖塔。位于韩城市新城区(原苏东乡)重阳村运庄东铁路东侧。塔通高约5米,底边长0.6米。塔壁白灰勾缝,塔身上下几无收分。层间以砖叠涩出檐,无刻铭和装饰。塔顶六角攒尖,呈盔状。塔刹已毁,尚存刹杆。塔基部位一侧被挖。属村寨风水塔。

◎运庄塔

082·北赵塔

清代六角五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市文物保护单位。又称魁星楼,位于韩城市嵬东镇北赵村东南隅。塔面向西北,通高18米,底边长1.9米。下部为砖石砌方形基座,高2.5米。塔身底层辟方门,有额题三字,已泐;二至四层辟方框圆窗,隔层变换方位;五层西北辟券龛,额题“魁星楼”3字,两侧楹联已漫漶。层间叠涩出檐平浅,施菱角牙子,顶层出檐较长,檐角上翘,檐下施砖雕椽头。塔顶六角攒尖,原置宝瓶式塔刹,已毁,尚存刹杆。属村寨风水塔。

◎北赵塔

083·北高门塔

清代六角三层楼阁式砖塔·市文物保护单位。又称北高门北塔,位于韩城市嵬东镇北高门村北侧。塔基埋于地下,塔身高13米,底边长1.65米。底层面向西南辟方门,宽0.7米,内设塔室。层间出檐平浅,施额枋、菱角牙子。塔顶六角攒尖,置宝瓶式塔刹。属村寨风水塔。

◎北高门塔

084·北高门文星塔

清代六角三层楼阁式砖塔·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韩城市嵬东镇北高门村东南。塔通高12米,底边长1.23米。塔身底层西北向辟方门;二、三层辟圆窗,上下变换方位;三层西北向辟券门,门额楷书“文星楼”3字。层间出檐平浅,顶层出檐稍长,檐角微翘,檐下施一排菱角牙子。塔顶六角攒尖,置串珠式铁刹。

◎北高门文星塔

085·西高门塔

清代六角五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韩城市嵬东镇西高门村东南200米处台地上,四周为沟壑,低于村庄10余米,南傍沆水。塔基埋于地下,塔身通高18.5米,底边长2.25米。底层西北向辟方门,宽0.8米,壁厚0.75米;二层以上辟方框圆窗、方窗或券窗,隔层变换方位。层间出檐平浅,顶层出檐稍长,檐角微翘,缀风铃。塔顶六角攒尖,塔刹已残,尚存刹杆。塔身施两层铁拔钉,塔内设木梯可通塔顶。属村寨风水塔。

◎西高门塔

086·堡安塔

清代六角五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韩城市嵬东镇堡安村东南300米处。塔基埋于地下,塔身通高18米,底边长1.63米。底层西北向辟方门,宽0.6米,壁厚0.73米,门额砖雕“云路”2字;二层以上辟方窗或券窗,隔层变换方位;五层方窗额刻“默司文衡”4字。层间出檐平浅,施菱角牙子,顶层出檐稍长,檐下施额枋、椽头、菱角牙子,檐角微翘,缀风铃。塔顶六角攒尖,塔刹无存。属村寨风水塔。附近原有兴安寺,早年废毁。堡安塔与寺有无关联,待考。

◎堡安塔

087·东王村文星塔

清代六角五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韩城市西庄镇东王村东南部田地中。塔通高21米,底边长2.92米。塔身底层西北向辟券门,门宽1.3米,高2.85米,额嵌楷书“文章司命”石匾;二层相间辟券窗;三层相间辟圆窗,西北向嵌楷书“青云路”砖匾;四层交替辟券窗和圆窗;五层相间辟圆窗和一方窗,方窗额嵌楷书“拱辰”砖匾。层间以平砖6排叠涩出檐,平整匀称,顶层檐角出挑,施仿木构双排椽头、额枋,转角饰砖雕坐斗、耍头、垂莲柱。塔顶六角攒尖,置仰莲座,托宝珠式塔刹。塔身收分不明显。塔内浮雕八卦藻井。

◎东王村文星塔

088·段堡塔

清代六角二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韩城市金城区(原夏阳乡)段堡村东南约150米处沟畔。塔通高12.1米,底边长2.8米。塔身底层正面辟方门;二层隔面上、下依次辟方窗、圆窗和券窗。层间出檐平浅,无装饰。塔顶六角攒尖,塔刹已毁,尚存刹杆。塔身收分不明显,塔壁局部有裂隙。

◎段堡塔

089·南西庄塔

清代方形三层楼阁式砖塔·市文物保护单位。又称“柏树楼”,因塔身被古柏环绕,故名,位于韩城市嵬东镇南西庄东南口,西面为村民聚集地,置简易房屋,其余三面为农田。塔基为甃砖台座,平面呈五角形,高1.7米,每边长约5米。塔立于台基正中,面向西北,连塔座通高12.7米,底层每边长1.88米。塔身底层辟券门,宽0.73米,高1.07米;二层以上实心;三层设券龛,原有砖刻楹联已磨泐。层间出檐平浅,檐下施一排菱角牙子。塔顶四角攒尖,置串珠式塔刹。塔旁古柏根径4.8米,分出五枝,倾斜绕过塔身,蔚为奇观。

◎南西庄塔

090·折桂楼

清代六角四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市文物保护单位。又称王村风水塔,位于韩城市芝阳镇(原乔子玄乡)王村东南巷道中。据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创建楼阁碑》载,该塔始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四月。

塔残高19米,底边长1.68米。塔基块石砌筑,高0.58米。塔身底层高约7米,西北向辟方门,门额砖雕楷书“凌云路”3字。二层高约3.4米,辟券窗3孔,隔面错开;西北向窗额砖雕楷书“折桂楼”3字。三层高约3.6米,无窗。四层高约3米,辟券窗3孔,隔面错开;西北向窗额砖雕楷书“聚奎所”3字。层间出檐平浅,无装饰。塔顶六角攒尖,覆灰陶瓦,塔刹已毁,尚存刹杆。塔身周围嵌有铁拔钉,用以固定内部横梁,塔内各层原架设有隔板,已不存。入塔仰视,一览无余。该塔为韩城地区有确切纪年的清代魁星塔建筑,对研究同时期古塔年代序列有参考价值。

◎“折桂楼”砖额

◎塔内

◎折桂楼

091·文衡塔(www.xing528.com)

清代方形二层楼阁式砖塔。位于韩城市芝阳镇石佛村东南,四周为小树林和村民聚居地。塔以青砖加白灰砌筑,坐东南向西北,通高7.5米,底边长2.4米。塔身底层剥落严重,近年用褐砂石补葺。二层正面辟券龛,内供文曲星牌位,额题砖刻楷书“文衡”2字。层间出檐平浅。塔顶四角攒尖,置宝珠式塔刹。属文星塔建筑。

◎文衡塔

092·阿池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韩城市龙亭镇阿池村南约60米处的沟岸上。塔通高约7米,底宽约3米,夯层平均厚约12厘米,土质较为纯净,中间包含少量夹杂物。上下收分明显。由于风雨侵蚀,部分夯层剥落。

龙亭镇位于韩城市南部,与合阳县接壤,地域东西狭长,属黄土台塬区,地势较平坦,南北两侧受水流冲刷,沟壑较多,水土流失严重。阿池村位于龙亭镇西北侧台塬,东南临魏长城遗址,南距老108国道约500米,周围地势平坦。

◎阿池村土塔

093·爱帖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韩城市龙亭镇爱帖村西南约400米处。塔通高约5米,底宽约2米,夯层不明显。由于风雨侵蚀,塔身残损严重,塔顶局部坍落,现状陡峭。

爱帖村位于龙亭镇东北侧台塬,南临老108国道,周围地势平坦。

◎爱帖村土塔

094·城北村土塔群(3座)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3座。位于韩城市龙亭镇城北村东和东北沟边耕地内,依次编为1、2、3号塔。

1号塔高约4米,底宽约2米,夯层厚约8厘米,中间包含少量夹杂物。

2号塔高约7米,底宽约2米,夯层不明显,中间包含少量夹杂物。

3号塔高约5米,底宽约2米,夯层厚约8厘米,中间包含少量夹杂物。

由于风雨侵蚀,塔身均有不同程度的残损,3号塔局部坍落明显,各塔均显陡峭。

城北村位于龙亭镇东10公里,东临黄河,南邻魏长城,西距108国道约6公里;土塔三面临沟,东距黄河约500米,北距司马迁墓和祠约2.5公里。

◎城北村土塔群1号塔

◎城北村土塔群2号塔

◎城北村土塔群3号塔

095·大鹏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韩城市龙亭镇大鹏村南108国道北侧。塔通高约10米,底宽约5米,夯层厚10~12厘米,土质较为纯净,中间包含少量夹杂物。塔身收分明显,外观如尖锥,形制较完整。

大鹏村位于龙亭镇西侧,西北距魏长城遗址2.5公里,向南紧邻108国道,周围为街区,地势平坦。

◎大鹏村土塔

096·东英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韩城市芝阳镇东英村东侧农田内,东邻沟壑,西、南、北三面为农田。塔残高约4米,底径1.5米,夯层厚6~13厘米。由于风雨侵蚀,局部垮塌严重,底部略呈圆形,整体翘耸如锥。

芝阳镇位于韩城市南部,与龙亭镇接壤,东临黄河,西枕梁山,南毗古地韩塬,北依太史故里。南侧受水流冲刷,沟壑较多,水土流失严重,西韩(西安—韩城)铁路和韩合(韩城—合阳)公路穿镇而过。东英村位于芝阳镇北偏西约1.5公里,周围地势平坦,西韩铁路从东侧穿过。

◎东英村土塔

097·高许庄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韩城市西庄镇高许庄东约200米沟边农田中。由于常年风雨侵蚀,仅存半壁塔身,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残高约5米,底部南北残长约8米,东西残宽约0.8~2米。断面曝露夯层明显,夯层厚10~12厘米,夯窝直径8厘米,夯窝深2.5厘米。塔身东南部、西北部垮塌严重,但大形尚在,仍不失原貌。

西庄镇位于韩城市北部,自然地貌以浅山台塬为主,林木覆盖率达61.6%,境内元明清古建筑分布较多。高许庄位于西庄镇西南5公里,周围地势平坦,108国道从东侧穿过。

◎高许庄土塔

098·马陵庄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韩城市龙亭镇马陵庄南108国道北侧,与民宅山墙毗邻。塔通高约10米,底宽约6米,夯层不明显,土质较为纯净,中间包含少量夹杂物。由于风雨侵蚀,塔身局部和塔尖部位坍落较严重。

马陵庄位于龙亭镇东北台塬区,南邻108国道,北靠村庄,周围地势平坦。

◎马陵庄土塔

099·三甲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韩城市龙亭镇三甲村南约50米,周围植被茂盛。塔通高约8米,底宽约5米,夯层厚10~12厘米,土质较为纯净。由于风雨侵蚀,塔身局部和塔尖北部残损较严重。

三甲村位于龙亭镇东5公里台塬区,南距108国道约1公里,周围地势平坦。

◎三甲村土塔

100·西英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韩城市芝阳镇西英村东南200米处农田内的小土崖边缘。塔残高约7米,底边长3.3米,夯层厚6~15厘米。由于风雨侵蚀,塔身局部坍落较严重。

西英村位于芝阳镇西北约2公里,地处半山区,地势西北稍高,东南略低,塬面较为开阔,塔四周植被茂盛。

◎西英村土塔

101·下干谷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位于韩城市昝村镇下干谷村东面农田中。因常年风雨侵蚀,局部坍落严重。现状略呈圆形,顶平。残高约6米,南北残长约7米,东西残宽约6米。断面暴露夯层明显,夯层厚10~12厘米,夯窝直径3厘米,深1.2厘米。塔身四角残蚀,但仍可见其原貌。

下干谷村位于咎村镇南约1公里,地势较为平坦。

◎下干谷土塔

102·赵村土塔

清代方锥形夯筑土塔。位于韩城市新城区赵村。塔残高约5米,底边残长约2.5米,夯层厚约10厘米。土质较为纯净。由于风雨侵蚀,塔身局部坍落严重。

赵村位于新城区北部,周围地势平坦。

◎赵村土塔

103·渚北村土塔(2座)

清代方锥形夯筑风水塔,2座。位于韩城市龙门镇渚北村东北约300米处的黄河西岸农田中。两塔呈南北向排列,间距约20米。由于风雨侵蚀,局部有剥落现象。南侧土塔现状略呈圆形,残高约5米,底径3米;北侧土塔平面略呈菱形,残高约5米,底部南北长8米,东西宽3米。两塔夯层明显,夯层厚10~22厘米。底部夯层夹杂有碎石,上部土质较为纯净。

龙门镇位于韩城市东北23公里,东临黄河,西依梁山,自古是大西北通往华北的要冲,素有“华北入陕第一镇”之称,是“大禹凿山导河,鲤鱼竞跃龙门”传说的发生地。

◎渚北村土塔之一

◎渚北村土塔之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