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渭南古塔226座,是古塔大市

陕西渭南古塔226座,是古塔大市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渭南古称下邽、莲勺,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渭南市现存历代古塔226座,约占全省古塔总数的44%,超过陕北、陕南古塔之和,是陕西省内和国内名副其实的古塔大市。其中,峪北村土塔上部有木桩加固遗存,此迹象为首次发现,对研究渭北土塔结构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项村风水塔为夯土甃砖结构,塔身东、南两面有较深的夯筑夹板凹痕,东面残留有少量青砖,塔顶亦有青砖散落,由遗存迹象判断,原塔顶部应搭建有塔楼。

陕西渭南古塔226座,是古塔大市

渭南地名源自汉高祖二年(前205)设渭南郡,以郡治在渭河南岸而得名。其位于陕西省关中渭河平原东部,东经108°50′~110°38′,北纬34°13′~35°52′之间。东濒黄河与山西相望,倚潼关与河南毗邻,南凭秦岭商洛为界,北靠桥山与延安、铜川接壤,素有陕西“东大门”之称。辖境南北长182.3公里,东西宽149.7公里,总面积13 134万平方公里;辖临渭、华州2区,韩城、华阴2市,潼关、蒲城、白水、澄城、合阳、大荔富平7县。

渭南域界以渭河为轴线,形成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类型区,中部渭河冲积平原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地势属于华北地台的陕甘宁盆缘区,地质呈现南北隆起,中部断陷的阶梯状地堑构造。南北高、中间低、东西开阔,呈仰瓦状。海拔最高处2 645米(秦岭支脉),最低处330米(黄渭河谷),平均海拔675米。外围是台塬,垦耕历史悠久;南部黄土台塬与洪积扇相间,素有“长捻原”之美称;南北边缘为石质山地,南缘耸立有秦岭支脉分水脊北侧的奇崛高峰“西岳华山”,海拔2 154.9米,为历代君王祭拜之所。

渭南古称下邽、莲勺,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华夏”之华即取自“华山”之华。中国历史文化进程中的史圣司马迁、字圣仓颉、酒圣杜康均从这里走出并定格于此。境内史前遗迹和历代遗存丰富:甜水沟遗址发现的早期人类头骨化石,被命名为“大荔人”,其在中国及东亚早期人类演化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老官台遗址(即“老官台文化”命名遗址)的发现,对于追溯仰韶文化的渊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元君庙遗址保存有一片基本完整的仰韶文化时期墓地,为探索母系氏族社会制度提供了系统的资料;梁带村遗址发现的两周之际高等级贵族墓地为了解和研究陕西及黄河沿岸周代的考古学文化、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墓葬制度以及社会历史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沿渭河北岸北山山系绵亘百余公里的唐十八陵,有9座“依山为陵”者坐落于境内,分别为蒲城县境的唐玄宗泰陵、睿宗桥陵、宪宗景陵、穆宗光陵,富平县境的唐中宗定陵、代宗元陵、顺宗丰陵、文宗章陵、懿宗简陵,其中桥陵石刻为“唐十八陵”神道石刻存留最完整者,与乾陵石刻并称为代表盛唐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其他重要遗存有泉护村遗址、魏长城遗址、洛渭漕渠遗址、徵邑漕仓遗址、京师仓遗址(华仓)、汉太上皇陵(万年陵)、司马迁墓和祠、仓颉墓与庙、杜康墓、前赵永垣陵、西魏文帝永陵、北周文帝成陵、唐让帝惠陵,以及潼关城遗址、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华山摩崖题刻、韩城文庙、韩城城隍庙、韩城九郎庙、玉皇后土庙、法王庙、大禹庙、玄武庙青石殿、禅修寺、蕴空寺、渭南鼓楼、岱祠岑楼、丰图义仓、蒲城文庙、考院、六龙壁、毓秀桥、赤水桥上桥、郭子仪祠、王鼎家祠、勿幕图书楼、杨虎城故居、习仲勋故居、李仪祉故居和韩城党家村古建筑群等。

渭南市现存历代古塔226座,约占全省古塔总数的44%,超过陕北、陕南古塔之和,是陕西省内和国内名副其实的古塔大市。境内各区、市、县分布情况:临渭区2座、华州区6座、韩城市30座、华阴市6座、潼关县2座、蒲城县10座、白水县12座、澄城县28座、合阳县106座、大荔县20座、富平县4座。其中,蒲城县的慧彻寺南塔(即蒲城南塔)是关中东部现存时代最早的砖塔,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关方曾递交拆塔请示,习仲勋批复:“校可迁,塔不可毁”,遂由西北军政委员会拨款维修而存世;崇寿寺塔是关中东部现存最高的砖塔,形制上多有模仿慧彻寺南塔之处,同时又具有宋塔特征(如叠涩檐施椽头、瓦垄等),对唐、宋塔的断代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海源寺塔和常乐宝塔是陕西省内鲜见并保存基本完整的金代砖塔,为陕西古塔研究和建立相对可靠的年代序列提供了实例。合阳县的百良寿圣寺塔,造型纤瘦、俏丽,为关中地区唐代名塔之一;罗山寺塔的底层门额上方,横置有2.5米长的柏木桩,这种做法在长安二龙塔门额上亦有发现,是唐代砖塔的一种结构方式,主要起到稳固塔身和塔门的作用。富平县的法源寺塔工艺精湛,雕饰华丽,保留有宋、明两代修葺的痕迹;而万斛寺塔朱绘卧棂假窗的手法则与西安市的香积寺塔一致。北宋庆历七年(1047)重建的澄城县的精进寺塔,为陕西乃至中国北方古塔断代的重要参考物,对研究中国宋塔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临渭区的慧照寺塔经历华州大地震塌毁、重修,明万历年修塔碣文追记有北宋名相寇准与该塔的因缘、事迹等;安庆寺塔亦经历地震塌毁、重修,嘉靖年修塔碣文详载有华州大地震惨烈情况,被称为“地震刻石”,是研究中国地震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北宋重建的华州区的蕴空法师塔是关中东部现存时代最早的高僧舍利塔,而寺内的普乾法师塔传为崇祯第四子灵塔,为俗语“蕴空禅院看悬棺”之所在。唐代始建、明代重建的大荔县的金龙寺塔原有平座(外廊)设置,这种情况与明代修建的泾阳崇文塔类似,为研究明代大型砖塔建筑艺术提供了实例。

渭南是全陕土塔最为集中之地(另一地为陕北洛川),早年及“三普”记录在册的土塔逾160座,时代大部分为清,少数不排除上至明末,下迄民国。性质多为村寨风水塔,造型以夯筑方锥体为大宗,部分仍保留有顶部塔楼(砖结构或砖木结构)和塔身甃砖痕迹,个别呈现“双峰”式样(夯台上矗立2塔),犹如“文笔双塔”,祈愿文脉昌盛。坐落方位以村寨东南为主(面向西北),少数位于村东、村西和村北,或不排除今见位置实因后代析分村寨所致。合阳土塔是陕西土塔的代表,数量占渭南土塔的半数以上,陕西土塔的结构方式,在这里都能觅见原型。其中,峪北村土塔上部有木桩加固遗存,此迹象为首次发现,对研究渭北土塔结构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项村风水塔为夯土甃砖结构,塔身东、南两面有较深的夯筑夹板凹痕,东面残留有少量青砖,塔顶亦有青砖散落,由遗存迹象判断,原塔顶部应搭建有塔楼。据渭北一带村民反映:现今所见的大量土塔,曾有相当部分为内里夯土,外表包砖。因风雨剥落,许多包砖被当地村民捡回家另派用场,也有被蓄意扒走的情况,类似于经济学家克洛德·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在《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一文中讲述的“破窗效应”。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包砖作为当时稀缺的建筑材料,有的用于家中盖房铺地,有的用于生产队搭建饲养室等,只有耄耋老人保存了些许记忆。

关于土塔年代的鉴定,向为学界之疑难,但也不是无迹可寻。以合阳县的罗山寺土塔(2座)为例,两塔分别置于罗山寺塔西北和西南两侧,为清顺治十年(1653)添建,意使三塔并峙,形如笔架,以补合阳文脉。据清乾隆本《郃阳县志》卷一载:“乳罗山在县南……旧有塔一,形家谓文峰太孤,故邑进士仵魁,倡筑二墩云。”两塔建于清初,其时称为“墩”,犹言土墩或墩台。墩台是明清时期举烟报警的烽燧建筑,形制为方锥形夯土台,四面甃砖。明景泰七年(1456),举人黄瑜有诗云:“车骑连云炮震雷,边墙如月接墩台。”据此得到两点启发:一是关中渭北和陕北洛川等地多见的方锥形夯筑土塔,因形如墩台,当时亦俗称为“墩”;二是陕西土塔的建筑年代,一般可定为早至明季,晚至清末到民国初期。由于没有确切的碑碣纪年,本书记述的土塔个体一般都定在清代

渭南古塔列表

续表(www.xing528.com)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