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武功县古塔:历史悠久,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武功县古塔:历史悠久,文物保护单位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功县因古时境内有武功山而得名。元代复置武功县,明、清沿袭。武功县现存古塔2座。又称武功塔、武功古塔,位于武功县武功镇正心街,为旧时武功县的标志性建筑。1957年5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武功古塔”为第二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又称释迦文佛舍利宝塔,当地俗称观音寺塔、白云寺塔、马佛寺塔等,位于武功县小村镇寺背后村东南隅观音寺内。塔前有铁钟1口,铸有“大明国陕西西安府武功县渭源里马营奉侍”铭文。

陕西武功县古塔:历史悠久,文物保护单位

武功县因古时境内有武功山而得名。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始置武功县,治所在今眉县境内,后世屡有撤并更易,武功县、郡也屡次交替设置。元代复置武功县,明、清沿袭。1958年并入兴平县,1961年复置至今。其位于关中平原腹地,南临渭河。历史上曾是周人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之地,也是汉忠臣苏武的故里和唐太宗李世民的诞生地。境内有新石器时代香尧遗址、商周时期郑家坡遗址、西汉苏武墓、隋炀帝陵,以及武功城隍庙、后稷祠、教稼台等。武功县现存古塔2座。其中,报本寺塔与唐太宗出生宅第有关;寺背后塔(释迦文佛舍利宝塔)为陕西省内有明确纪年且工艺精湛的喇嘛式砖塔的典型代表。

067·报本寺塔

宋代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武功塔、武功古塔,位于武功县武功镇正心街(原老城北关),为旧时武功县的标志性建筑。寺始建于唐代。据宋敏求、李好文《长安志·长安志图》卷十四记报本寺:“本唐神尧(高祖李渊)宅,大中元年建为报本寺。”明正德本《武功县志》载:“报本寺,高祖别宅也,在北门外。”清雍正本《武功县志》载:“报本寺,见前《志》,内有塔高数十仞,世传寺塔太宗为太穆皇后建,故名报本。”所记略约说明:寺及寺塔乃唐太宗为报其母太穆皇后养育之恩而建;抑或原建筑已毁而重建于大中元年(847)。唐以降,历代屡有重修。至民国时寺院尚完整,20世纪50年代后废圮,仅存寺塔。20世纪80年代塔体严重倾斜,塔顶残毁。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予以拆除重修。工程始于1994年7月26日,封顶竣工于1998年5月28日。工程实施前,先后清理地宫文物数十件、钱币数千枚,并发现北宋“宝元二年造”錾刻器铭和“治平三年”砖铭等,可证原塔为北宋重建之塔。

据载,原塔曾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甃砖加固塔身,拆除前实测残高37.9米。现塔修竣后残高39.66米,底边长4.7米,壁厚3.55米。塔身底层东向辟券门,宽1.6米,高2.77米(现已封堵)。一层檐下施仿木结构额枋和五踩重昂斗栱,平身科一攒,各角装饰垂莲柱(保留了明代局部重修时的式样);以上各层东、南、西、北四面辟券门或假券门,隔层真假相间。二层以上壁面作仿木结构,以砖隐出角柱、阑额、斗栱,其中,二至五层补间铺作置一朵,六、七层仅转角置栌斗。层间叠涩出檐,施菱角牙子。塔顶平砖收束,保持了重修前无塔刹的旧状。在原塔拆除过程中,1987年6月在地宫内发现北宋彩绘石椁、银椁、金棺、豹斑玉筒、舍利子铜镜、钱币、白釉净水瓶、琉璃葫芦瓶及彩绘仰覆莲石座等。另外1984年6月,在附近居民家中征集到明万历年间(1573—1620)《重修报本寺塔记》碣1方,文内述及万历三十五年四月由邑人张涉,修塔匠人张士茂、鲁山、李公、乔公邦琦暨社友闵万策、李瀚、魏继兴等20余人组成修塔主持会,在署县冲玄尉公的资助下,对塔进行了一次维修。修塔的范围仅限于一层。具体做法是对一层门洞券顶及塔外破损处做了补修,并在塔外包砌了一层砖面。现塔身一层砖面和塔檐八角的垂莲柱,即为万历年间补修时的旧貌复原,展示出塔体局部的明代建筑特征。附近另有古槐2株,形冠古朴奇秀,号为“唐槐”。每年春季,群燕掠飞塔顶,人称“胡燕朝塔”,为“武功八景”之一。

1957年5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武功古塔”为第二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更名“武功古塔”为“报本寺塔”,并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塔;一般保护区为塔基四周各外延16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一般保护区周围外延80米。

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报本寺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报本寺塔(历史照片)

◎报本寺塔

◎塔身铭文(拓片)

◎地宫出土的金银椁(左)、金棺(右)

◎地宫出土的彩绘石椁、金银椁、金棺

◎地宫出土的琉璃葫芦瓶(www.xing528.com)

◎地宫出土的白釉净水瓶

◎地宫出土的彩绘仰覆莲瓣棺椁石座

◎地宫出土的舍利子

◎地宫出土的“说法图”银函

068·寺背后塔

明代宝瓶式砖喇嘛塔·省文物保护单位。又称释迦文佛舍利宝塔,当地俗称观音寺塔、白云寺塔、马佛寺塔等,位于武功县小村镇(原薛固乡)寺背后村东南隅观音寺内。寺院早年已废,21世纪重建,新修有拜殿、献殿等,为尼寺。

塔始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通高9.1米。下部为六角形双重须弥座,底边长1.7米,高2.35米,六面镶有碑碣,记述建塔事由和布施者籍贯、姓名。塔肚子(塔身)呈瓶形,南、北面嵌有正德十四年(1519)碣铭2方,铭文多漫漶,可辨“释迦文佛舍利宝塔”和“旹正德十三年岁次”等字样;肩部东、西、南、北面各设一小龛。塔身上部砌作仿木构“四出轩”形式,工艺精致。其上为塔脖子,呈圆柱形,刻作“十三天”相轮,上覆华盖,缀风铃6枚。顶置莲座,承陶瓷宝珠式塔刹。塔前有铁钟1口,铸有“大明国陕西西安府武功县渭源里马营奉侍”铭文。据此,俗谓马佛寺塔,应源于供养人姓氏。而观音寺旧称白云寺,故谓白云寺塔,亦因之。碑碣所称“释迦文佛”即释迦牟尼佛,“文”为“牟尼”之意译。该塔是陕西省内现存有明确纪年的明代喇嘛式砖塔的代表作,弥足珍贵。

1982年曾予以维修。

2008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寺背后塔”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塔)四周围墙;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四周各外延5米。

◎寺背后塔

◎塔刹

◎塔身铭文(拓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